文/葉小鐘 劉楚冰
崗前培訓你有權知道這些事
文/葉小鐘 劉楚冰

當前正是單位結束招聘,新員工入職時期,許多單位都安排了崗前培訓。單位該采取什么樣的培訓方式?培訓期間雙方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此前,有網友報料稱,廣州番禺區某醫院今年新入職醫護人員被安排到長隆旅游區進行崗前培訓,內容包括在食堂給游客端盤子、引導游客排隊、講解動物相關知識等。對此,該醫院回應稱,崗前培訓是單位根據需求擬定的,“新員工負責相對不涉及游客人身安全保障的崗位,而該企業也有主管、領班對各崗位工作安全和服務的質量進行監管。”
更多“奇葩”培訓方式在各地出現。早前,一段“山西長治漳澤農商銀行員工被當眾打屁股”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8名員工身著制服,一字排開,領受“打屁股”的懲罰,因為他們這一組在以“業績突破”為主題的技能培訓中落后了。
北京澤永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永杰表示,即便是在企業內部培訓中,培訓講師也不能隨意毆打他人。
根據勞動法第96條,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15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二)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王永杰還補充,如果培訓講師下手“失當”,造成被培訓人輕傷以上,還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企業為了激發員工的士氣,適當進行一些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代表這些訓練可以超出底限,越過人權。”王永杰說。
此外,一般企業在招聘時對新員工的培訓,都直接計入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那么,員工崗前培訓費用應由誰來承擔?
2015年4月10日,王某入職廣東佛山某化工公司,并接受了新員工正式上崗前3個月的內部培訓。2016年10月11日,王某以工資低為由,要求公司加薪10%。部門主管以其業務能力不足以達到加薪的條件為由,未批準其申請。之后,他因“越級申訴”,被所在部門“勸誡教育”。
王某對此不能接受,于10月30日提出辭職。但在領取10月份工資時,王某發現數額不夠,詢問得知“代扣了1100元培訓費,其余的是代繳社保費用”。
事后王某找到律師求助,律師認為,這家化工公司要求王某承擔崗前培訓費用,于法無據。勞動法第68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業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由此說明,對職工進行業務培訓,并承擔正常的業務培訓費用,是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的義務。
對于專項培訓費用,用人單位可以約定一個服務期來約束勞動者跳槽。勞動法第22條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近段時間頻頻出現的“培訓貸”,讓不少求職者感覺掉入陷阱。記者查閱發現,招聘的公司事先許諾培訓后一定入職,從而誘導求職者參加培訓。對于培訓費用,招聘公司一般會用可以分期付款,入職后從工資里扣除的說法來說服求職者。事后一旦有求職者提出異議,招聘公司和合作貸款的公司就會拿出求職者已經簽好的那些合同,讓求職者無話可說。
王永杰律師介紹,求職者與借貸機構的借貸條款是合法有效的,求職者的貸款需要依約償還;求職者交給培訓機構的學費,可以以違約為由起訴。但是,培訓公司事后往往更名或跑路,只剩貸款公司一直催著還貸。“這類情況受騙者維權或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