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暗 號
你了解燕子嗎
文/暗 號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鉆穴,或在城鄉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墻上或突出部分上為巢。每次產3個—7個卵。
雀形目燕科的家燕,可能是生活圈子離人類最近的野鳥了。但其實,你可能從未注意到它真正的色彩。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
對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很多人會一針見血地吐槽,沒見到燕子哪兒穿花衣啊,看著是黑白配色,跟大熊貓差不了多少。其實,兒歌里唱的沒錯。
可能是因為家燕飛行迅速,平常一直在空中盤旋、滑翔,即便降落也只是在樹枝、電線桿等高處,如此一來,的確不方便觀察,視覺效果上很容易被誤會成黑背白腹。其實,家燕的色彩還是蠻豐富的。
最起碼,前額和下頷的栗紅色羽毛是典型的視覺特征;軀干也不是單純的黑色,而是墨藍色;胸前一圈藍色胸帶;整體在陽光下有金屬光澤,仔細觀賞起來還是很美的。
當然,最引入注目的還是外形。家燕的尾羽外側延伸,形成尾部的分叉,飛行時像剪刀般在空中劃過,十分有辨識度。
春季常見的民間燕子風箏,設色倒是真實與藝術兼顧。
國內平常統稱的“燕子”,與金腰燕有所混淆。金腰燕也屬于雀形目燕科,大小近似于家燕,也有剪刀狀的尾羽分叉,但腹部是斑雜的縱紋,區別于家燕的藍色胸帶;飛行時露出完整的橙黃色的腰,是其得名的由來,仔細看還是很容易和家燕區分的。
家燕在全球均有分布,它們身形小巧,能靈活地捕捉昆蟲。但高緯度地區冬天活蟲很少,它們又不能像啄木鳥一樣囤積越冬,因此每年都需要遷徙。家燕種群中最常見的是夏、冬候鳥群,只在熱帶有少部分留鳥群。
遷徙季到來時,歐洲家燕遷往非洲,亞洲家燕遷往南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北美鳥類遷往中美洲和南美洲。在中國,家燕的留鳥種群也極少,僅在云南、海南、臺灣有所分布。因此,“春回燕子歸”早就成為人們一代代觀察到的現象。
然而據一段歷史的記載,在公元451年的春天,華北、華東的大量家燕沒有找到可以棲居的屋檐。那是因為魏宋之間的戰爭讓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個州的百姓家破人亡。《資治通鑒》中寫:“春燕歸,巢于林木”——燕子歸來,已經找不到可以容身的人家,只能在林木間筑巢棲息。
《資治通鑒》為了渲染戰爭的殘酷,或許會有夸張的筆墨,卻還是反映了家燕在人類活動區域筑巢的行為,有個燕子窩簡直成了人類住所的“標配”。在人類建造房屋以前,家燕肯定也是山坡崖間筑穴而居。
它們最初是怎么選擇在人類屋檐下,現在只能通過蛛絲馬跡來一點點考證。但可以想象的是,這些柔弱的小精靈能與人類和平相處到現在的原因,應該還是與農事有關——家燕的遷徙活動是絕佳的春夏物候;“燕子低飛要下雨”之類的行為特征也能對氣象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而相對的,人類精巧堅固的建筑也給家燕提供了庇護;有人類活動之處,濕泥、干草等筑巢材料也不會短缺。
俗語有“巧燕”“拙燕”之分。大體來講,“巧燕”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金腰燕,“拙燕”指的就是家燕,因為家燕所建造的巢穴稱不上有多精美,側面粘連在墻體上,上方開口,呈現碗狀,而金腰燕的巢則是倒粘在天花板上,側面開口,呈收口瓶狀。
不過所謂巧拙也只是人類自己的評判標準,只要能在各自的生態位繁衍發展,又哪有高下之別。
在日常語境下,家燕的“家”字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候時遷徙,仿佛回家;二是居住在人類屋檐下,和人類生活區域融合。但是從科學的命名上講,“家”字僅僅代表一種與人類共同居住、但不是被豢養的生存方式,和家鼠 、家八哥的命名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千萬別認為家燕在你家做窩就是你家的了。它屬于“三有”(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保護動物,隨便欺負也是要受處罰的。
在中國古代人民的眼中,燕子對人類的意義還要更重大一些,它們是家園與耕種的直接代表。
遠古傳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聲稱先民是從玄鳥的卵里生出來的。這“玄鳥”,有一種說法認為就是家燕,“玄”言其色黑。
先民對家燕有崇拜現象,一是覺得它的行動與春季物候、風雨變化有某種神秘的聯系;二是反映先民在春季祭祀的傳統。《月令》:“仲春……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
直到現在,清明節時還有陜北“子推燕”、膠東“面燕”的傳統。春天放風箏的最經典造型也是燕子,在這里,它們代表的,是整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