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尋求突破,謀劃發展
——王世成書記在行業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摘錄

總體看,全行業穩中有進。2016年,我國文教用品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27.8億元,同比增長12.36%,增速較上年提高3.1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02.58億元,同比增長21.97%,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8.61個百分點。從2012—2016五年看,文教用品行業保持快速增長,五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81.2%,年均增速16.2%;實現利潤總額增長91.3%,年均增速18.2%,利潤增速高于主營收入增速4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原材料、零部件、產品設計和生產、物流等完整的產業體系,大國地位已然形成。但行業大而不強的問題非常明顯,如企業研發設計、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內生動力不足,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低價競銷、價格戰還比較頑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仍對企業構成現實困擾,標準化工作亟待提升;生產裝備自動化程度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產品加工精細化程度不高,缺乏國際知名品牌。
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怎樣看待行業轉型期的挑戰與機遇?大家知道,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下的轉型期,將遭遇增速放緩、產業轉型、瓶頸約束的陣痛,還將面臨跨越“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嚴峻考驗。對此我們行業人要保持清醒、深入分析、問題導向、抓住機遇、直面挑戰。那么主要挑戰在哪?
(一)成本控制困難加大。30年來我國文教用品行業蓬勃發展,成績令業界欣慰,已成為世界最大制造國,東南沿海開放地區尤其浙江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文教用品生產采購基地。仔細分析,我們產業賴以崛起的最大優勢就是成本優勢。但近年來這個優勢在逐步削弱,按照有的說法,我國制造業成本已直逼美國96%,最具優勢的人力成本已不能與越南、印度等新興國家相比。近年來,文教用品行業制造成本中能耗、物耗成本得到基本控制,管理費用中的財務及利息成本還出現了連續下降,但人力成本、安全環保成本以及管理費用中的銷售費用遞增均在兩位數以上,大量小微企業關張轉行皆由此因,也成為許多大企業不能承受之難。成本控制已成為文教用品業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
(二)戰略定位風險加大。今天,我們面臨一系列戰略選擇。在業務定位上,是堅守主業、做專做精還是產業多元化?在規模定位上,是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做百年老店還是迅速擴張,做大規模?在資本運作上,是有多少錢辦多大事,量力而行還是敢于負債經營、推進實業加金融及兼并重組?在經營模式上,是堅持實體路線還是力推虛擬經營,偏重電商,或者主動虛實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在品牌塑造上,是堅持并全力打造自有品牌還是堅持代工為主、訂單為上?在市場定位上,是產品主攻國內還是以出口外銷為主、側重國際化經營?在制造工藝上,是堅守傳統工藝還是推行智能化、個性化、柔性化等現代技術?等等,不一而足。迄今在戰略選擇上,我們看到了很多成功的范例,也看到不少功敗垂成、“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典型。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前,戰略決策正確與否是企業成敗的關鍵。此間需要知己知彼、人才為本、領先半步、才學膽識為先。
(三)經營環境壓力加大。從企業內部環境看,用工壓力、成本壓力、精益化管理壓力、機制轉換、動能轉換壓力等都在增大;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一些地方稅費減壓滯后、市場無序競爭、假冒偽劣現象屢禁不止、知識產權得不到有力保護、史上最嚴安全環保政策等等;從國際環境來看,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產品“反傾銷”日益嚴厲,不確定性因素及“黑天鵝”事件頻出,包括越南、印度等后發國家爭奪市場。很多企業感到,現在企業內外經營環境壓力加大,還要有應對更加嚴峻形勢的心理準備。
我們既要重視挑戰,更要善于把握機遇,要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和“三品”戰略強力推進的政策導向;要看到國內消費市場的全面啟動,特別是文化體育、健康休閑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主動參與分享紅利。比如我國有少年兒童3億人,據2015年的統計,在校中小學生2.08億人,大學生2610萬人,每年對文具產品的需求消費超過1200億元,且以每年10%以上速度遞增;要看到互聯網+制造業促進創新發展,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我國工業制造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更要看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行業拓展了國際市場,據2016年海關統計,我國輕工與“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貿易額為1728.96億美元,占到輕工外貿出口總額的31.36%,文體用品行業占到6.41%的比重。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勢必開創輕工和文體用品行業更大貿易空間,多種方式的合作將使行業在國際市場拓展上大有作為。
當今毫無疑義,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近10年來,我國互聯網企業快速成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一舉占據全球互聯網公司10強中的4強;互聯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明顯提升,2014年我國互聯網經濟在GDP中占比達7%,超過美國;網民數量持續增長,截止2015年12月,中國網民已達6.8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0.3%;上網終端多樣化,手機移動端上網比例高達90%,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間26.2小時,相當于每天3.7小時;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我國光纖(3G和4G)覆蓋家庭達到3.66億戶。
我國互聯網+制造業已經和將要引發多方面變化:
一是建立工業互聯網基礎,以互聯網技術推動制造業的硬件、軟件、數據流實現智能交互,并形成“智能決策”。
二是推動制造業大數據創新應用,大數據成為智能制造的核心,通過對用戶和工廠數據的挖掘分析以及創新應用,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優化提升。
三是加快企業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并通過云計算實現廣泛的資源共享,朝智能工廠,甚至智慧工廠轉化。
四是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生產型制造正在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以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動能將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面對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常態,我們要以更超前的勇氣、更堅強的決心,更周密的策劃,更扎實的工作,尋求新突破,謀劃新發展。我跟朋友們切磋以下觀點:
企業家的創新思維是企業做強做優的不竭動力。創新思維體現在戰略選擇、產業定位、產品研發、工藝技術、品牌塑造、經營管理、銷售模式等方方面面,當下最重要的創新思維就是運用互聯網+,實現“兩化深度融合”,使傳統生產經營方式轉型升級。共享理念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從大的方面來說,是價值觀的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從企業角度來說,要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開展有序競爭,加強橫向聯合,建立規范統一的市場;要倡導資源共享理念,應用現代技術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要尋找新的突破點,推進共享經濟發展,尋求新的經營模式,比如借助共享單車思維,探索助力共享辦公等。
企業家應學會看“天氣預報”,把握宏觀經濟形勢變化,關注政策走勢、市場走勢、需求走勢、預期走勢,做到胸中有數,運籌得當,揚長避短,借力發揮。在轉型期,國家密集出臺各方面政策,市場變化大,只有深入分析研究,才能用足用好資源和政策,努力實現發展中的事半功倍。
文教用品行業是重要的出口創匯行業,東南沿海特別是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很多文具企業都是外貿重點企業,但出口企業并不等于國際化企業,貼牌生產不能等同于國際化經營能力。我們認為一般來說,國際化經營能力有四個條件:一是國際市場銷售收入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應該在30%以上;二是品牌的影響力、號召力,自有品牌應該覆蓋10個國家以上;三是標準化語言,其產品生產采用國際先進標準;四是具有同類產品議價定價能力,可以主導價格的制定。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需要著力強化。
跨界融合是互聯網時代一個重要特征。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跨界融合是創新的基礎,融合了協同了,群體智慧才能顯現,從研發到產業化,路徑才會垂直。今天,我們到處看到跨界融合現象。如: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生產與銷售以及消費融合,金融與實體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等等,產業和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經營模式越來越靈活多樣,大數據、云計算正在改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在制造業借助互聯網轉型方面,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提出三點:一是互聯網思維顛覆了古典管理理論;二是從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三是現在提出“彎道超車”已不太可能,應該叫“換道超車”,就是換一個互聯網的道,用互聯網的道超過去。他的觀點值得深思和借鑒。
最后,我衷心希望文教用品行業和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勇于改革創新,續寫輝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