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君++耿寧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們健康水平的提升,中國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且老齡化程度持續增加。養老需求的激增使得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日益迫切和突出。社區養老可以在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間取得平衡,老人既可維持原有居住環境,又可獲得專業社會服務,社區養老能取代家庭養老成為未來養老的主要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發展社區養老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山東省濟南市社區養老的調研情況,對城市社區養老現狀及個體需求進行探析;最后通過以上分析,提出社區養老應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社區主體多元參與、倡導以老扶老、打造老年互助性社區等方面著力。
關鍵詞:老齡化;城市社區;社區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人口老齡化時代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顯著增加,因此探尋完善的養老服務模式需求日益迫切。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主要有三種:家庭養老、社會養老、社區養老。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養老方式,但是伴隨老齡化時代到來,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且計劃生育政策背景下子女人數大量減少,子女養老負擔加重,導致家庭養老功能因客觀條件變化而不斷弱化。社會養老是由社會擔任照料老人的主要角色,機構養老是其主要方式。但社會養老目前在客觀上面臨產業化、專業化水平低,現存社會養老機構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主觀上面臨傳統養老觀念下老人對于社會養老在心理上難以接受的問題。社區養老是指老年仍然與家人居住在普通的社區,社區經過適老性改造,通過配備老年人護理中心和老年人活動中心、聘用專職服務人員等方式進行市場化運營和專業化管理,以更好地發揮社區養老職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因此,社區養老能夠將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有機結合,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不足,滿足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本文以山東省濟南市W街道G社區為例,通過焦點小組訪談法和個體深入訪談法對社區老年居民進行訪談,旨在探析老年居民對于城市社區養老的個體需求。
二、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模式的必要性
1.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養老需求急速增加
國際上通常認為,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的人口占據總人口的7%以上,即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作為人口大國,于1999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年人的人口數量和比重在不斷上升。據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為1.78億,比重占總人口的13.76%,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為1.15億,比重占總人口的8.9%。此外,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上升到35%~40%,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的“銀發浪潮”早已到來,且來勢兇猛,導致養老需求急速增加。
2.傳統孝道觀要求發展中國式養老模式
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比中國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如美國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50年美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8.1%;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英國在2005年時,老齡化率已達到16%;目前德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已超過21%。
綜觀國外的政府養老服務,往往采取社會養老模式,即政府以財政支持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鼓勵集中養老,對于身體健康的老人引導再就業。中國亦吸取了西方國家養老模式的先進經驗,但應注意到,中國幾千年來接受儒家思想的文化滋養,使得儒家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為國民自覺的價值追求和行動標尺。儒家文化講求“百善孝為先”,家庭養老是中國人最主要的養老模式。社會養老因傳統孝道觀念而難以被老人認可,傳統的家庭養老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社區養老可以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進行有機結合,具有可操作的實踐意義。
三、城市社區養老現狀及個體需求探析
W街道G社區位于濟南市市中區西南部,屬于二環區域之內,為老舊社區,社區居民以本地居民為主,流動人口較少。社區內目前引進兩家社會服務機構,但無專門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機構,亦無社會養老機構。本文采用焦點小組訪談法和個別深入訪談法的方式對G社區的具有代表性老年人進行訪談,獲得社區老年居民對于社區養老的態度和需求。對社區興趣團體進行了集體訪問,除此之外,對低收入老年居民、身體不便的老年居民、參與社區集體活動頻次低的老年居民進行訪談,進行資料的補充,保證樣本的多樣性和資料的全面性。所得分析如下。
1.“4+2+1”的核心家庭結構下,老年人在家庭中承擔撫養責任,以社區為依托且為主要活動范圍的社區養老方式符合老人的實際需求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已進入老年,家庭越來越多呈現“4+2+1” 的倒金字塔結構,即核心家庭的角色分別為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爸爸媽媽以及一個獨生子女。家庭中夫妻雙方的家庭負擔加重,既包括獨生子女的撫養責任,又包括雙方父母的養老責任,同時還要兼顧個人工作以提供家庭經濟支持。此種情況下,家庭中的退休老年人由原本的被照顧角色轉移為照顧他人角色,承擔了家庭中獨生子女的撫養責任。
訪談對象K,女性,62歲,是G社區歌唱隊成員,平日常參與社區活動,如社區廣場練健美操、社區歌唱隊排練等活動。K表示目前社區歌唱隊大部分成員仍在家庭中承擔照料責任:“現在身體還好著呢,這時候哪能讓孩子照顧我?不光不是孩子養我們,孩子的孩子還得靠我們養呢!我孫女中午下午放學都是我接送……下午三點來社區排練(歌),結束了去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對,歌唱隊好多人都去,不去的基本都是孩子不在這住,不用操這份心。……有直接去兒子那邊住著的,小兩口都工作……小孩還沒上學,不過去也沒人看孩子啊。”通過該訪談可知,該訪談對象及社區大部分進入“初老”狀態的老人,身體健康,精力充分,此時仍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承擔照顧家人的職能。此時,集中養老或社會養老的養老模式不符合身體健康的初老狀態老人的實際需求,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滿足老年人文娛需求的養老方式符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endprint
2.社區向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文娛服務、精神慰藉服務,滿足老年人基本物質與精神需求
通過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區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社區老年居民進行訪談,對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主要服務內容包括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文娛服務、精神慰藉服務。
(1)社區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滿足老年居民基本物質需求。在詢問居民平時如何去哪里看病、效果如何的問題上,采訪對象大都表示社區能夠滿足日常醫療需求,但僅限于基本醫療保健服務,老年居民對社區醫療有更高需求。“……門診(社區醫院)一直很忙,冬天人擠人的,都是坐著打吊瓶的……平時也給開中藥調理身體,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吃外邊來的藥不行,一身毛病,就是慢慢調養。”“在電視里見過新聞,有北京還是上海的大城市,小區的醫生能上門給人看病,我們這的社區醫院一般就倆醫生給人看病,哪有這好事兒(社區醫生上門服務)呢,都是我們自己著急。”由以上訪談內容可以得知,社區衛生可以滿足社區老年居民基本醫療衛生保健需求,但社區醫療資源緊張,醫療范圍局限,且未提供專門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醫療服務,如日間照料、身體調理等服務。
(2)社區提供文娛服務與精神慰藉服務滿足老年居民基本精神需求。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社區居委會在節假日會開展歌舞比賽,主要面向對象為老年人和婦女兒童。此外G社區目前引進兩家社會服務機構,一家專門以婦女兒童為服務對象,另一家服務對象涉及社區各類弱勢群體。兩家雖不是專門面向老年人群體的服務機構,但均有涉及老年人的活動。社區平日開展面向老年人的健康養生講座、棋藝比賽等活動,其余活動老年人也是主要參加群體,如端午節的包粽子活動、中秋節做月餅活動,此外該社區還有社區志愿者為殘疾老人上門打掃衛生的志愿服務。由此可得,社區舉辦的歌舞比賽、棋藝比賽等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老年的文娛需求,健康養生講座、上門志愿服務等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務。
3.社區提供服務內容少、程度淺、層次低,難以滿足老年居民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更高需求
在以醫療保健為主的物質需求方面,社區能夠提供基本醫療和保健服務,但在深層次的身體調理和保健康復方面有所欠缺;在以文娛活動為主的精神需求層面,通過訪問社區工作人員得知社區能夠舉辦歌舞比賽、棋藝比賽和養生講座等活動,但缺少老年大學的文化修養培育,缺少對有相關需求老年人技能的專業化和深度化的學習機會,亦缺少為有相關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再就業、再次創造價值的機會。
4.社區養老服務產業不完善,無法滿足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等特殊老人群體的深度需求
濟南市目前共有7區3縣,包括107個街道辦及35個鎮,常住人口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為681.38萬人。截至2017年3月,濟南市正式注冊成立的養老服務機構為68家,平均每2個街道辦或鎮覆蓋1個養老機構。G社區及所在街道辦既無養老服務機構,又無專門以老年人為對象的社會服務機構。雖然G社區可以滿足大部分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健康和文娛以及精神慰藉需求,但尚未開展針對社區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等特殊群體的日間照料和護理服務。
通過與社區上門服務志愿者的訪談得知,志愿者接觸的失能老人(如腿腳不便只能依靠輪椅的老人),大部分的照料由親人承擔,小部分依靠志愿者的定期上門服務,所做的工作為幫助獨居老人打掃衛生,協助老人在社區鍛煉身體或陪老人聊天。這表明G社區尚無能力滿足特殊老人群體的深度需求,如日間照料需求、專業護理需求等。
四、建議
國家由個體構成,在保證效益的情況下滿足老年群體的個體需求,養老問題自然也迎刃而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他人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個體的需求并不會因為年齡的增加而消失,雖然老年人在工作上已經創造價值并實現價值,步入退休養老、頤養天年的階段,但是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對應的醫療保健需求、社會保障需求、社交需求、價值創造需求仍然存在。如何以新的形式滿足老年人需求,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環節。本文以濟南市市中區W街道G社區為個例,進行關于社會養老個人需求問題的調查分析后,所得建議如下。
1.政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政策支持,發揮引導功能
政府是完善養老服務的關鍵環節,在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制度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首要保障,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老人遭遇突發意外事故時明確責任主體,降低養老機構運營的不確定性風險;提高財政支持力度,實施減免稅收等財政政策;發揮引導功能,鼓勵社會力量注入并進行市場化運作,打造養老新局面,煥發養老新生機。最終在政府的引導下形成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社會養老機構為輔助的養老模式,即大部分老人由社區養老承擔并維持原有家庭居住環境,少部分人通過養老院或其他適宜方式養老,形成高效益、高質量、點面結合的多元養老模式。
2.社區主體多元參與,形成以居委會為主導、服務機構為實施主體的多樣化局面
社區養老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平衡,該養老方式在不脫離原有生活環境的條件下減輕家庭養老負擔,又使老年人不完全脫離家庭,不切斷與鄰里的情感聯系,獲得相應社區服務機構提供的老年人服務,既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又順應現代社會發展。在社區中,居委會承接上級政府的行政職能,落實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工作,為老年人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同時引入養老服務機構,發展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提供家務照料、康復保健、醫養結合、上門服務、應急服務等內容。社區主體多元參與,形成居委會為主導、服務機構為實施主體的多樣化局面,使社區老年居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3.倡導以老扶老,合理利用資源,打造老年互助性社區
以老扶老、互助養老是指老年人之間自助、自主互相幫助的養老行為,更強調居民之間的相互幫扶與支持。社區由于具備鄰里關系信任性,為互助養老提供了良好基礎。應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建立社區養老互助會,互補照料,科學搭配,由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進行生活照料的同時也滿足低齡老人的價值實現需求和高齡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以此形成可操作性強、實用價值高、可復制性強的良好循環。
參考文獻:
[1]曾 昱. 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探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
[2]王 盛,白雨晨. 關于發展社區養老模式的研究[J]. 科學發展,2014(3):101-112.
[3]王海洋,崔 征. 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的結合優勢[J]. 法制博覽,2015(11): 292-293.
[4]郭 麗. 中日人口老齡化的差異及對策思考[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54-158.
[5]王 玲,張 紅,苗潤蓮.英國的老齡化問題及應對措施[J].管理觀察,2015(24):7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