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改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一個課題。狹義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學校專門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文章著重探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體系內容和實施方法,提出了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課程的目標、教學原則、課程的內容框架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建設;課程實施
中圖分類號:G642;G441 文獻標識碼:A
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1.符合國際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
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已把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并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例如,美國學者倡導大學應為學生提供“相互聯系的四部分課程”,其中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放在第一位,認為它是一門核心課程。
2.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通過有關心理健康重要性及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輔導,使大學生有效地形成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特別是自我觀念,增強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能發展大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通過訓練,大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等都可以得到發展。最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能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可行性
1.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教育部主管部門的要求
在《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都明確提出“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外與課內、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保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和體系”。
2. 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提供了“空間”
高等教育改革要求規定應培養大學生的學科素質,還要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最終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順利走向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學會生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響應高等教育改革號召設置的,是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高等教育改革鼓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為此課程的開設提供了政策“空間”。
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獲得大學生認可和歡迎
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強烈希望開設能夠幫助其解答心理困惑的課程。為適應大學生的需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起初是以公共選修課程的形式開設的,課程開設后的作用和效果獲得了學生認可,學生普遍反映學時太少,并希望能否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加上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鼓勵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因此,這門課程逐漸以必修課程的形式在高校中開設。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在于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傳遞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學會處理基本的心理問題,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大學生充分發揮潛能,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遵循的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現代高校教育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始終遵循這一原則。以學生的需要和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為中心設置課程內容和章節順序,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課程活動中,成為課程的主人,充分體現其主體地位。
2.活動性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屬于高校課程的一類,具有一般課程的共性,但是更具有其特殊性。此課程屬于心理學應用方面的課程,應用就必然涉及實踐,此課程的特色就在于活動,在學習相應的原理性知識后,以心理團體活動的形式進行鞏固和解讀是這門課程應有的形式。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會設計各種與課程內容對應的活動模塊。
3.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是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發展設置的,所以在課程目標設置、課程內容設計均圍繞這一目標,在具體實施課程教學、課程結束評估的時候也是圍繞這一中心目標進行的。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框架體系
1.導論
導論部分包括心理學的內涵及外延,心理健康的含義及標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論基礎、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義、任務和實現途徑,國內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概述等。
2.積極適應教育
大一新生因為由漫長的小學和中學教育階段經過一次高考就轉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往往產生不適應的狀況。另外,中小學教育模式的同質性比較高,但是大學的教育模式與中小學有明顯區別,這就會導致大學新生不適應。不適應更多地是一種心理狀態,雖然有生理不適應,但是,生理的變化也往往是以心理為中介產生的。那么,如何改變這種不適應狀態,由不適應慢慢轉為適應,盡快轉為適應,這是適應教育需要探討的內容。
3.情緒情感教育
情緒智力是繼智力后提出的概念,情緒智力的衡量指標是情商。情商水平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發展以及生活質量,情商體現在識別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人類的心理狀態是由情緒和外顯的行為表現出來的,處理心理問題首先要處理情緒問題,因為心理問題往往是以情緒為癥狀的,所以進行情緒情感教育十分必要。在情緒情感部分重點講解情緒,并使學生學會調節和管理情緒的方法。
4.人際交往教育
大學生進入學校后不可避免地要與同學、老師、學校其他工作人員進行交往,而人際交往能力也是大學階段應該掌握的能力,所以,人際交往教育部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此部分包括人際交往的含義、人際交往的意義、人際交往的原則和人際交往的技巧,重點讓大學生通過實際體驗來學會解決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學會維護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
5.學習心理教育
學習生活是大學生活的中心內容,學習心理問題也是常常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學習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是學習焦慮,本部分重點探討大學學習的特點、學習的方法、學習焦慮的形成機制及解決方法。
6.戀愛與性心理教育
大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性和戀愛的困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戀愛與性心理教育”的章節目的就在于和大學生一起探討戀愛,探討愛情和探討理智的性。
參考文獻:
[1]齊新艷,唐娣芬.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春娜,金 鵬. 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體系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24(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