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碩+張雪莉++朱新華
摘 要:在這個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校園貸在大學生這個消費群體中越來越受歡迎。校園貸作為一把“雙刃劍”,扭曲了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價值觀。文章從多角度深刻剖析它的兩面性,探究校園貸的科學管理機制,從而為校園貸的健康發展之路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校園貸;消費觀念;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校園貸,又稱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當今,超前消費觀念已然成為大學生所認同的消費觀,易觀智庫2016年1月報告提出,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如此巨大的利潤,吸引眾多公司紛紛開展校園貸業務。校園貸公司通過向大學生群體提供分期小額貸款,同時收取一定手續費用或者利息達到盈利目的。
校園網貸平臺確實能夠為急需資金的學生解燃眉之急,但一些負面問題頻頻出現。比如,大學生購買欲望強,但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容易讓他們陷入“財政赤字”危機,造成他們的欠貸情況。而某些校園貸公司為了追回貸款會不擇手段去觸犯法律底線,常采用電話短信威逼、暴力手段催債等方式,釀成諸多不良事件,其中以欠款過多跳樓自殺、“裸貸”等現象尤為突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為此,我們從多方面剖析校園貸過程中的存在問題,努力探索一種科學規范的長效機制,以期使“互聯網金融”成為一種真正的“普惠金融”,為在校大學生創造一種更加安全的環境。
一、校園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網貸公司費用收取多樣化,造成變相高利貸
有些網絡貸款平臺在提供服務時要收取服務費,再加上網貸平臺所收取利息,加在一起就超出了國家規定利息收取費用,成為一種變相高利貸。嚴重的是,一旦逾期未還上貸款,貸款人就會陷入“利滾利”的怪圈。比如,某網絡貸款平臺對逾期未還款部分,每天都要加收貸款金額的1%。單純的大學生只是被網絡貸款平臺的低利率吸引,對逾期費用沒有進行過詳細核算。所以大學生一旦品嘗到貸款的甜頭,便會深陷其中。例如,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大學生冒用同學身份進行網絡平臺貸款,在多家網絡貸款平臺進行貸款,在一家校園貸的貸款到期之后,又用另一家的貸款還上,在若干家網絡貸款平臺進行了這種方式的貸款和還款,最終貸款金額高達數十萬。該生最終無力還款,而選擇了跳樓自殺。大學生對貸款認識不到位,網貸平臺費用收取不合理,是造成校園貸惡性事件的主因。
2.學生消費欲強、還款意識弱,造成違約現象頻發
學生群體消費欲望旺盛,但沒有固定的收入。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欠,思想認識不夠成熟,消費支出和節流不能科學規劃,自己的生活費往往入不敷出,違約事件的頻發。其實很多學生并非惡意欠款,只是不懂得開源節流,以至于到了月底錢袋子已空空如也。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還貸無能為力,被迫承擔違約造成的后果。
例如,湖北某校大學生柳某2015年10月貸款3萬,到12月就“利滾利”滾成70多萬。總之,大學生缺乏理性消費觀,科學理財意識弱,是釀成違約事件的導火索。
3.網貸平臺審核機制不健全,造成網貸公司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對網絡上借貸平臺的審核不夠規范,缺乏嚴格的法律制度監管。一些平臺是“名為低利息,實為高利貸”的騙子平臺,大學生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背上“連環貸”,給自己及家庭帶來經濟損失。因為大學生沒有固定的收入,很容易造成欠款還不上的情況。一旦出現未按時還款,短信和電話催款是常態,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也有催款人跑到學校進行言語威脅,更有甚者將催款變成人身威脅,一些所謂的“肉償”及“裸條”風波也應運而生,還有“派人盯梢式的跟蹤”也給欠款者的心理造成極大的陰影。諸如此類的行為帶來了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嚴重違反了國家的法律。我國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措施,在源頭上遏制這些不合法的催貸方式。銀行在整個過程中本應起到主導作用,但遺憾的是銀行在前幾年因為校園貸容易造成“死賬”等原因撤出了這一領域。這就為其他商業網貸平臺留下了生存的通道,這也是目前校園貸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2017年5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發布業內首款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專屬定制的互聯網信用貸款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業內將此視作正規軍的入場,這一舉措也激起千層浪,但是這一舉措對目前狀況的影響還很有限。
二、校園貸的科學管理機制探究
1.建立“校園貸”部門間協調管理機制
目前校園貸管理機制不健全,相當于無我國的分業管理機制。這迫切需要建立一種協同管理機制,共同發力,達到“1+1>2”效果。對于在校大學生,增強他們的校園貸安全責任意識尤為重要。這不僅需要銀行金融部門及法律監管部門的介入,同時也需要學校的強化管理等。在聯合行動中,明確各個部門的具體責任,相互配合。金融行業法律監管部門要加強底層建設,多走進高校做好金融知識及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從而能為大學生在網貸選擇方面提供保障。另外,高校要以解決校園貸問題為出發點,專門設置“校園金融安全知識之借貸風險課”,同時在全校范圍內要定期舉辦借貸風險講座。在大學生中進行貸款知識的科普,增強大學生的安全借貸意識。在班級內部也可以建立借貸交流平臺,學生干部要關注班級內部動態,及時將班級內部校園貸信息向學校監管部門反饋。總之,各部門要對信息進行共享,建立校園貸分類機制。校園貸作為一種“普惠金融”對大學生有一定幫助作用,這是無法阻止的。但是某些金融公司使校園貸成為一種變相高利貸在校園內橫行,這是絕對要禁止的。我們需要將各類信息及時更新并歸檔,將校園貸分類,并將這些信息通過公眾平臺傳達給每一位在校生。避免大學生走入不良信貸平臺,給自己帶來危害。
2.完善校園貸貸款審核機制
雖然我國校園貸法律機制近年來不斷完善,但仍存在諸多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建立一個相對完備而科學合理的征信體系勢在必行,必須多從法律法規層面上約束校園貸平臺行為,從而減少校園貸公司和大學生之間不必要的經濟糾紛。校園貸在資本的驅使下,很容易產生借貸公司以各種名義巧立多項手續費等現象,這些違規所得實際上已和我國規定的利率相左,因而引發了眾多大學生因逾期不還而產生大筆違約金的現象。對于這些違反規定巧設名目收費的違法公司應該給予嚴厲查處,并盡快將這些公司驅逐出學生信貸市場。當然,審核制度是雙向的。對于校園貸公司需要進行嚴格把關,但對于學生的審核也不容忽視,避免出現“多頭借貸”現象,即一名學生在多個校園貸平臺進行貸款。對于有貸款需求的學生進行信用評級,如果出現過預期貸款紀錄,務必嚴格審核再貸款條件,不符合再貸款條件的堅決不予貸款。近年來,由于校園貸背后存在巨大市場,很多學生對“多頭借貸”也是躍躍欲試。單純對貸款公司的治理治標不資本,在審核制度上要遵循從嚴原則,堅決杜絕只把身份證、學生證上傳,甚至對本人都不進行核實就放貸的做法。審核的對象重點應放在審查學生家庭背景、借貸記錄等上。
另外,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差距大,社會閱歷少、思想不夠成熟、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放貸時,一定要與其家長進行溝通后,再對他們進行放貸。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生對在校園貸平臺上貸款的還款積極性不高,校園貸平臺有必要和銀行建立信用評級共享制度,以便于督促大學生盡快還款,減少雙方的經濟損失。
3.制定科學規范的法律法規
事實上,校園貸一直處于灰色的邊緣地帶,“監管、立法、審查等相關部門沒有劃分明確責任主體,導致平臺監管不嚴、立法不全、審查有漏洞,平臺的規范管理迫在眉睫”。隨著社會上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各個機構相應地設置了一部分法律法規。但是在短時間內很難跟上校園貸發展的步伐。近期,中國建設銀行某分行開展了校園貸業務,這無疑為復雜的校園貸江湖注入了一股正能量。但這遠遠不夠,政府要盡快制定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校園貸業務。同時,還要盡快劃清校園貸的紅界,針對校園貸的暴力事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保障大學生的正常生活與學習。
4.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
當代大學生具有“先消費,后付款”的超前消費意識,并且跟隨潮流,盲目攀比,再加上現代媒體的推波助瀾,形成了一種拜金風尚。追求時尚潮流,很多學生都是手機換了一部又一部,這與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及大學生身份顯然不符合。有的學生甚至作出賣腎、捐卵子等這些出格的事情以換得金錢用來消費。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不正確,主要表現在攀比心強且消費不夠理性,經常腦子一熱就買了,并沒有過多考慮自身經濟情況。校園貸平臺的出現,更加助長了這部分人的消費欲望,盲目攀比成風。沒有固定收入、經濟主要靠父母的大學生群體,并沒有追求品牌服裝、引領潮流的能力,大學生從自身方面應該多加克制、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高校應多注重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教育引導學生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的消費理念,及時糾正不良消費觀。對于一些消費毫無節制的學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理財能力,協助他們制訂科學的消費計劃,量入為出。
5.提高大學生金融安全意識
校園金融的安全要做到多位一體。教育在于潛移默化,不可一蹴而就。家庭要盡早給孩子樹立科學理財觀,提高金融安全意識。同時,學校也要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訓教育,從多方面入手,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不同課程。
作為大學生應該掌握的必備知識,從入學之日起就必須加強金融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針對大一學生,學校可開設相應的選修課,把金融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針對大二以上學生,定期邀請金融專家來校開展講座,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校園金融安全意識,讓他們學會如何正確計算校園貸利息及其他附加費用等。更為重要的是,學校要準確掌握本校學生在校園貸上貸款金額等詳細信息,時時關注這些借貸學生的動態,防止他們借東墻補西墻,避免“多頭借貸”引發的行業風險,保證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孟玲劍.我國地方融資平臺規范發展的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2]楊立春.論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0):114.
[3]王 強. 政協委員為校園貸監管“開方”[N].中國教育報,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