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潘依婷++胡大偉
摘 要:“遠距取譬”的比喻原則是在玄學派超常夸張的比喻基礎上發展而成。文章基于現代主義代表詩人艾略特對“遠距取譬”原則的發展,結合艾略特詩歌中的比喻,分析了“遠距取譬”與聯想的關系以及這種創作方法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艾略特;“遠距取譬”;聯想
中圖分類號:I12 文獻標識碼:A
一、“遠距取譬”原則的發展
玄學派是指17世紀英國文壇出現的一個獨特的詩歌流派,玄學派詩人在詩歌中的表現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結合在一起, 從外表絕不相似的事物中發現隱藏著的相似點, 在客觀上也歸納出玄學派的寫作特點——巧思妙喻。此后,艾略特將他們的這種超常夸張的原理發展成為“遠距取譬”的原則。他認為找到喻體, 即詩人情感、思想與具體形象的事物使它們成為“特殊” 的情感的固定形式,使讀者立刻產生聯想, 引起心靈的共鳴, 這實際上就是以直接的方式實現了內容(思想、情感) 與形式的統一。艾略特在詩歌創作中大膽采用“遠距取譬”,通過這一手段,達到運用感官了解思想或實現思想到感情的轉換。因此,艾略特的“遠距取譬”是一大進步,也是對詩歌美學的重要貢獻。
二、艾略特詩歌中的比喻——“遠距取譬”與聯想
“遠距取譬”與聯想密不可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基于“遠距取譬” 中的聯想能突出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同性。例如,在《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詩人寫道“當黃昏展開遮沒了天空,像一個麻醉在手術臺上的病人。”艾略特把黃昏比作“上了麻醉藥的病人” (天空則為病人躺著的手術臺),令讀者立刻產生聯想, 引起心靈的共鳴。這個比喻之所以玄妙, 就在于它形式上是明喻, 實質上卻暗含著隱喻; 就在于本體黃昏與喻體病人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概念。黃昏“朝天空慢慢鋪展著”,使人聯想起夕陽西下的天空。“上了麻醉藥的病人”令人想起手術臺、疾病、死亡等, 讓人置身于一種死氣沉沉、令人窒息的呆滯的氛圍。因而,這個設喻制造了一個復雜怪異的意象,使讀者聯想到一個既非黑夜, 又非白晝, 半死不活, 病懨懨的被“麻醉”了的黃昏,其本體跟喻體之間確實存在一種內在的相同性。第二,基于“遠距取譬”的聯想是以某種關系引起的聯想。例如,在《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詩人寫到“黃色的霧在窗玻璃上蹭著它的背,黃色的煙在窗玻璃上擦著鼻子和嘴,把舌頭舔進黃昏的各個角落。”艾略特使用比喻時遠距取譬,將玻璃擬人化,描寫了彌漫著夜霧的城市的黃昏,給人一種頹敗的感覺。霧和煙都形容成黃色的,讓人聯想到工業化造成的無所不在的空氣污染。同時也將作者的意圖更好地傳達給了讀者,這種聯想設喻,一方面在暗示環境的迷蒙,一方面又是在隱喻主人公思想的昏暗。作者需讓意象沉入讀者的腦海, 這樣將每一個意向的合理性不抱任何懷疑;到頭來, 一個總的效果得以產生了。這種意象和思想的持續的選擇毫無一點混亂,不僅僅有概念的邏輯, 也有聯想的邏輯。艾略特在使用比喻時,本體和喻體相隔較遠,其比喻張力強烈,給讀者以足夠的想象空間。第三,基于“遠距取譬”的聯想是與個人主觀經歷、思想或思維相關。例如,在《空心人》中,艾略特以風吹過干草和老鼠踩在碎玻璃上發出的聲音來比喻人類語言的乏味,交流和溝通的不可能。艾略特通過個人主觀經歷、思想和大腦復雜狀態有意地將表面明顯無關的事物“生拉硬扯”到一塊兒, 造成怪異奇特的感覺,在似是而非中誘發人們對語言背后的思索。
總之,對“遠距取譬”這種比喻和語言的理解既要有概念知識,也需要詩人和讀者之間有共享的文化和信息背景。讀者可以以隱喻為基礎,把握住詩人在詩中所表述的某個抽象概念,便可參透詩人的聯想,闡明這類詩歌的主題或其隱喻中的本體部分。至此, 我們就可以通過根于聯想解構艾略特詩中“遠距取譬”設喻所起的作用, 感受其詩作獨特的藝術效果了。
參考文獻:
[1]范家材.英語修辭賞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
[2]T.S.艾略特.艾略特文集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