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萌護城夙念

2004年,阮儀三在江南古鎮甪直。
皓發慈顏、溫和儒雅、張弛有度,這是阮老;劍眉利目、慷慨怒罵、奔走抗爭,這也是阮老。清雅淡定學者與硬骨頭斗士,遇到阮老哪一面,取決于你對古城鎮保護的態度。
84歲,走過長長的風云變幻,阮老依然對古城鎮有不悔之愛,為之四方奔走。仿佛,這一生,他為護中國古城鎮周全而生。
“ 我走上古城鎮保護之路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刻體會到中國歷史遺存的珍貴價值。一代代人不斷積累和努力建成的古城鎮,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參考意義,是我們建設新城鎮、美麗鄉村非常重要的底蘊和土壤。我們多留一個古鎮,就是為中國未來發展多留一顆種子,為現代城市多留一條回家的路。”對于中國古城鎮的美,阮老早已深味其中。如今,他的分析在理性層面。
阮老生于蘇州,為躲避戰亂,幼年時隨父阮昕舉家先后遷到江南古鎮甪直和同里。阮昕是蘇州電廠總工程師,對傳統文化和建筑有較深的研究。工作之余,他常引兒出行,指著古鎮上的建筑教導阮家兄弟:不要小看這些民居和廟宇,非常值得研究,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南方古鎮的風土文化如雨露般滋養著蓬勃成長的心靈。總角孩童愛上江南古鎮,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時至今日,樸素古雅、層次錯落的水邊民居,縱橫交錯的花船,蔓延而上被水洗得通透的石階,新鮮的菱角和藕,都是阮老夢里的惦念。
在阮老眼中,種種不同才是地方特色文化。江南古鎮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特產和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每個古鎮都有各自的景觀和不同的特色。周莊水巷密布,路在房后,房前是水弄堂,“家家門前泊舟航,戶戶踏級入水長”。烏鎮都是水閣房,那些建在水面上的房子,就像唐詩所寫:“君到姑蘇見,家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西塘是“滿鎮縈廊騎滿墻”,整個鎮子全用廊子連起來,連綿數千米,雨天不用打傘,晴天可以遮陽。南潯也有廊子,是建在樓房、民居中的有門的劵廊。甪直有唐代的古老的寺廟,保圣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孑存的場景……阮老說起江南六鎮的區別如數家珍。
從4歲到14歲,童年在江南粉墻黛瓦的縫隙中倏忽而過,煙雨江南和古鎮柔美在少年眼眸中投下了一縷明媚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