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瑯天花:抵不住的智慧和意趣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如果天花不做裝飾,而讓屋頂的梁架結構完全暴露,不僅容易落灰,而且還無法起到保溫御寒、隔熱防曬的作用。這似乎并無多少新奇可談,但在傳統建筑里,天花卻是一道難以被忽視的風景線。
藻井是傳統建筑中最獨特的天花樣式,是天花板向上凹進去如穹窿般的木質結構,象征天宇的崇高,一般都繪有彩畫、刻有浮雕。有些藻井各層之間使用斗拱,雕刻精致華美,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有些藻井不用斗拱,以木板層層疊落,顯得簡潔大方。
我第一次在四川李莊古鎮見到旋螺殿時,便被它精妙繁復的藻井吸引住了。旋螺殿也正是因其狀如旋螺的藻井而得名。相傳,旋螺殿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因其供奉文昌帝君,故也被叫作文昌宮。旋螺殿呈八角形,意蘊“八卦”。它是一座亭閣式的木結構建筑,外觀為兩層三檐,內部實為二層,通高25米,采用抬梁支柱法,構成四方形的“燈籠架”,上、中、下三層均有斗拱,青瓦鋪頂,造型優美,古色古香。
奇妙的是,旋螺殿沒有用一根釘子。它的藻井猶如一個硬性的彈簧,緩解著承力柱的壓力。站在殿內抬頭仰視,可見上層檐下的8朵角科斗拱的后尾與16朵平身科斗拱右側的斜翹層疊而上。這些平身科斗拱的左側雕作昂形,八面又都是由右側轉至定點的網絡狀花紋,盤根錯節,猶如迷宮。

南昌滕王閣藻井
而屋頂倒置的龍頭,一方面有“驅邪”的功用,另一方面又將分散開的力再次聚合起來,形成一個牽引作用。一旦將其取下,整座建筑將墻倒灰飛。可見,無論是粗獷的石柱,還是精美的裝飾構件,實際上都是這座建筑不可替代的部分,都透露出力學與建筑學的混合美感。

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參與聯合國大廈頂部設計之時,就借鑒了旋螺殿的力學原理,并獲得成功。這再次證明了旋螺殿中所包含的力學智慧和精湛工藝。
對于象征皇權的宮殿來說,藻井的設計與修造更是一門藝術。游歷京城的皇家景點,很多人會被宮殿里那些金碧輝煌、層層疊疊的藻井震撼。這里的藻井大多遵照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而制,紋飾與色澤與建筑本身的用途緊密結合。
其中,最為華貴的當屬北京故宮內等級最高的建筑—太和殿的蟠龍藻井。蟠龍藻井位于大殿的正中央,分為三層,上圓下方,體現著中國“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藻井內為一條垂首銜珠的巨大蟠龍,雕刻精美,與殿內柱子上的蟠龍相呼應,彰顯著皇權的威嚴和帝王宮殿的華貴。
妃子們住的東西六宮多采用“軟天花”。比起太和殿的奢華莊重,后宮宮殿的天花板多以淺色為主,并配有吉祥寓意的圖案作裝飾。到了清朝后期,慈禧太后熱衷于蘇式彩畫。為討她歡心,故宮內儲秀宮等宮殿的天花板改成牡丹、菊花、荷花等花草圖案,取意“花團錦簇,吉祥如意”。
當然,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建筑,在西方的傳統建筑里,天花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步入西方的教堂,即便不是教徒,很多人也會被那高高的穹頂和穹頂上的繪畫所震撼。在西方人的觀念中,天花板是上帝的王國,是畫師所描繪的一個與天國一樣的世界。那些勾畫出的故事、寓言、想象,表達著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和忠誠,傾注著人們幾個世紀的虔誠,容不得半點虛情假意。

李莊古鎮旋螺殿藻井

北京故宮太和殿藻井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傳統建筑的體系和形態不斷被打破,古老繁復的藻井也有了新的演繹和發展。對傳統建筑稍有了解的人,一眼便能認出在這些現代材料和形式包裹下的傳統智慧。
蘇州博物館新館由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它的主建筑大廳中央同樣設計了“藻井”。只不過這里的藻井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繁復華麗的樣貌,而是被提煉成一個頂部向上的八面體,成為采光設計的一部分。
貝聿銘先生用木架構與玻璃相結合,在美觀之余又滿足了對于光線的需求。在這里,粉墻黛瓦被賦予了新的表現形式:傳統的元素和現代的設計相結合,使整個建筑既有中國傳統建筑之韻味,又添了幾分現代建筑的明快與節奏感。
我一直對偶像劇里男女主角自己動手粉刷房間的橋段念念不忘,總覺得那片“天空”由自己親力親為,必定有不一樣的感受。偶像劇里的這種簡潔大方、可操作性強的天花叫作平面式天花,只需要在一個水平面上進行裝飾。而在玄關、客廳、餐廳等空間,凹凸式天花可以營造出不同的層次感。在一些開闊的空間里,一般會采用懸吊式的天花設計,以此來界定空間的功能。
天花還有個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名字—吊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居住空間的設計,在裝修時對吊頂有了更高的追求。比如,要和整體風格相搭配、不能太壓抑、要顯得高挑、要方便打掃……
現在,無論是在酒店、機場,還是在街邊的小店或普通家庭,吊頂變得越來越靈動,風格也越來越多樣化。有人喜歡簡潔明朗的風格,有人熱衷于紛繁復雜的樣式;有人喜歡大氣典雅的中式風格,有人傾心于舒適自然的田園風格。
中式風格一向是中國人喜歡的裝修風格。在中式裝修中,吊頂通常是以“天池”的形式呈現。這大概和傳統的風水有關,因為“天池”在風水里有著聚財聚福的寓意。中式吊頂常常以木線收邊,并在吊頂內部做好藏光裝飾。如果吊頂的面積較大,為了避免顯得空洞和枯燥,還可以在吊頂中央的平頂部位裝上裝飾線條。
近些年,把現代風格與中式風格搭配在一起形成的新中式風格,清雅含蓄、時尚而有格調,越來越受到追捧。新中式風格把中式元素與現代材質巧妙兼柔,把中式的經典元素提煉并加以豐富,摒棄傳統裝飾中一些等級、尊卑等封建思想,給家庭生活注入了新的氣息。
繁忙的都市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生發出回歸田園的渴望。舒適自在、充滿自然浪漫氣氛的田園風格是很多人青睞的家裝風格。田園風格的吊頂推崇自然之美,自然不會有富麗堂皇、絢麗奪目的裝飾。它通常選用原木或用其他材料做成原木的色調來營造自然趣味的空間,或者只靠簡單的線條勾勒出輪廓,最后在中央掛上一盞華麗的吊燈來扣人心弦。
在一些文藝范的書店和咖啡館,很多店家將天花板直接裸露在外,用一種原生態的粗獷感來表明對生活本質的追尋。這種看似狂野不羈實則充滿小細節的設計,在年輕人和設計師群體里大受追捧。
除此之外,現代風格、歐式風格、日式風格、地中海風格……無論是追求流線的弧形還是簡潔的線條切割,不同風格的吊頂總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蘇州博物館新館天花

天花,天空中漫出的一朵花。相較于建筑中別的構件名字,天花是多么唯美、浪漫、充滿詩意的一個名稱。無論是化身為權貴之地的藻井,還是化身為尋常人家的吊頂,它無疑都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審美和文化的縮影,隨便攜一朵下來,都足以聊上一些時辰。
于我而言,比起充滿科技色彩的新式天花,我更喜歡傳統天花上透出的心思與智慧。我總覺得,在過去手工制造的慢生活時代,每一抹顏色都顯得特別矜貴,或深或淺,或濃或淡,都別有韻味。而那些匠人在筆畫之間就描繪出一個新宇宙,讓人驚嘆。
我有一位學習設計的學生。他曾利用暑假時間幫一座鄉村廟宇繪制門神和天花。回來后,他鄭重地告訴我,雖然那只是一座鄉村小廟,但每當他拿起畫筆的時候,心里都充滿著敬畏。他生怕因為自己的一點失誤,讓壁畫失去了神韻,讓這座廟宇失了虔誠。一座鄉廟,已經觸動了一個年輕匠師的內心,更毋寧說那些宏大的廟宇和宮殿,以及那些俊秀雅致的民居,每一個細節想必都蘊藏著工匠們彼時彼刻的虔誠和智慧吧!
一切莫過于“用心”二字。所謂的天花的智慧與意趣,大概正是源于工匠們的用心良苦和如今設計師們的不斷創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