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盼
田媽媽:親子農業的跨界實踐者
撰文王盼
在當前很多農莊同質化嚴重、發展不佳的情況下,田媽媽憑借『農業、旅游、教育』的跨界運營和創意開發,打造了一系列廣受市場認可的農樂園,并迅速成長為國內最專業的親子農業開發和運營機構。其創新的發展模式打通了親子農業發展之路,成為休閑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從一片荒地里萌芽,在短短3年時間內,田媽媽(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田媽媽)以“成長體驗+休閑教育+親子社交”的特色產品模式,有效鏈接起家庭、農場與教育資源,成長為國內最專業的親子農業開發和運營機構,在行業內驚起一池波瀾。
3年前的一天,正在尋找創業機會的要雁崢吃驚地看著在北京通州一片荒地上撒歡似的玩耍的雙胞胎女兒。兩個3歲的小家伙在泥土地里奔跑,在雜草間玩耍,不亦樂乎。但那確實是一片在北方再普通不過的荒地,除了長滿的雜草,空無一物。
這個場景讓要雁崢不禁感嘆,自己在兒時也曾這般在鄉野里快樂地奔跑。而如今,中國有太多的兒童,特別是城市兒童已經遠離了真實的自然和農業,也失去了這種最簡單的快樂。

蘑法森林農樂園
女兒們的笑臉觸動了要雁崢,也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能否將農業和親子旅游相結合,以自然教育的理念來打造一個戶外田園親子樂園。那時的他已經在旅游規劃行業深耕多年,對于鄉村旅游和親子游的火爆深有感觸;而作為一位父親,他也深知中國家長對于孩子教育的重視和投入程度。
有了這個想法后,他迅速集結起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創業團隊,還給他們的公司起了一個非常有愛的名字—田媽媽。田媽媽,意為大地母親。他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田媽媽,也期望田媽媽成為每個孩子的成長伙伴。
經過前期調研,田媽媽提出了“農業、旅游、教育”創意開發和跨界運營的發展理念,并將目標客戶群明確為有2歲至7歲兒童的親子家庭。
“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視角看待鄉村。現在我們應該從孩子的視角發掘農業的樂趣、發掘大自然教育的優勢。這是我創業的原點。”要雁崢說。如今的他已經是田媽媽的CEO、領導核心。
田媽媽萌生于北京通州的一塊荒地上,它的第一個項目也誕生于北京通州的一塊荒地上。
在項目的選擇上,要雁崢有自己的想法。“田媽媽跟很多案例不太一樣。我們對于項目的場地、資源、條件沒有非常嚴格和苛刻的要求。只要是位于城市周邊、具有代表性、能夠體現當地農業和鄉村特點的項目就可以了。因為這樣的地方才真實,才是我們生活的地方。” 他說。
這種選擇除了源于對鄉村生活的一種情懷外,田媽媽團隊還有更多的考慮。現在很多鄉村項目大拆大建,甚至改變土地性質進行商業開發,不僅耗資耗時,而且破壞了鄉村的文化。田媽媽希望采用一種“輕柔”的方式,通過盡可能地利用原有資源和保留原有環境的方式來打造項目,以小投資撬動大市場。
位于通州的荒廢田地無須大拆建。在團隊成立兩三個月后,2014年8月,這塊荒地變身為田媽媽玉米和羊農樂園,正式對外營業。自此,這種親子農莊形式有了新的名字—農樂園。
田媽媽玉米和羊農樂園將親子休閑、教育、體驗相融合,在運營中將親子活動、農業體驗、兒童游樂進行串聯,提出農樂體驗、農趣社交的概念。
稻草迷宮、嬉水廣場、小菜園、食育課堂、親子運動會……豐富的活動項目讓這片曾經空曠的荒地變得生機勃勃。
這里還有徐徐的微風,有淡淡的花香,有泥土的味道,有鳥鳴,有莊稼,有蔬菜,有自然……在都市生活中,孩子們很難接觸到如此“接地氣”的環境,而家長們也在這里找到了久違的鄉村記憶。

“這是我們的一次嘗試,可以說是在荒地中通過創意打造出來的一個農樂園。我當時想,如果這個荒地項目能做成功的話,我們這條路就走對了。”要雁崢回憶道。
開業僅3個月,玉米和羊農樂園就實現投資回收,3000多個家庭付費會員從線上導入線下,田媽媽的親子O2O模式同樣得到了市場的肯定。
“這個項目在推出后引發行業內很大的關注。很多人驚訝地表示,原來農業也可以做成這樣一個細分的亮點。其實當時有些農場也設置了一些供兒童游玩的設備,但是他們都沒有把‘親子+農業’這個主題當作一個事業來深入做。”要雁崢說。
他把田媽媽在傳統休閑農業的基礎上結合文化、旅游、教育、體驗來打造的這類創意休閑農業稱之為親子農業。親子農業面向親子家庭市場,產品從兒童角度出發打造,將農業與孩子的成長緊密結合,是一種十分接地氣的田園式體驗教育形式。
2015年7月,田媽媽的另一個重點項目田媽媽蘑法森林項目開始營業。這個項目占地300畝,位于北京海淀區上莊鎮,交通便利,在田媽媽未接手之前是一處已經衰敗的原始生態林和蘑菇種植園。這個種植園的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擁有極為難得的京郊森林環境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蘑菇種植基礎。這些都是打造農樂園的優質資源。
在經過多次考察后,田媽媽將這個園區命名為“蘑法森林”,以“蘑菇+森林”作為園區主題,在保持其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動一棵樹、一棵草,完善服務配套及景觀,增加兒童游樂項目,進行主題化的改造,最終將這個破舊的種植園打造成了集蘑菇文化體驗、蘑菇美食品嘗、森林角色體驗、家庭趣味拓展、兒童手工創作、森林家庭派對等于一體的親子農樂園。田媽媽蘑法森林農樂園營業后再次引爆了北京的親子游市場,第一周就接待超過400個親子家庭。

田媽媽的項目為何能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
要雁崢認為,除了獨具特色的農業屬性外,關鍵是田媽媽能夠把資源轉化為場景,把產品轉換成內容,把體驗轉換成課程。環境和資源不會對客戶產生持久的吸引力,只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和持續的研發能力才能夠支撐起企業長久的發展。而這正是田媽媽和其他休閑農莊和親子樂園的不同之處。
田媽媽緊緊圍繞孩子和親子家庭的消費需求,融合農業、旅游、教育、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個相關行業,開發出吃、玩、游、學等多類型消費生態產品和不同主題的親子農業樂園和成長體驗課程,實現了“兒童教育”“農業休閑”“親子社交”的跨界融合。
目前,田媽媽圍繞自然科普、食育課堂、農耕技能、兒童拓展、創意手工五大教育體系,已經建立了一百多個模塊化的體驗課程。這些課程讓孩子們在和大自然互動中學到知識,在玩樂中有所收獲。
近幾年,草莓采摘異常火爆,僅在北京周邊就有數百家草莓采摘園。這些采摘園體驗度較差,孩子們很難有所收獲。但是在田媽媽這里,草莓成為一個“大課題”。圍繞這個主題有一系列的活動和課程。從草莓種植管理、開花授粉到采摘,孩子們都可以參與和見證,學習草莓生長的各種知識。等到采摘后,他們還可以親手進行加工,制作草莓醬、草莓湯圓、草莓派等,和爸爸媽媽一起品嘗勞動的果實。而草莓只是田媽媽農樂園種植的數十種農產品中的一種。

尋找森林里的寶物——小蘑菇。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繁忙的工作,讓很多家長缺乏和孩子玩樂、溝通的時間。針對這種現狀,田媽媽開發了一系列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互動活動和課程。比如,全家上陣的迷你定向越野比賽;食育課堂上孩子和父母分工合作,采摘食材、撿柴、生火、煮飯,享受家庭協作的快樂。這些活動不僅溝通了親子感情,而且增強了孩子的責任意識。
“相比我小時候,現在的孩子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都在退化。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智力開發、英語、才藝等方面投入很大,但在這些方面關注不夠。近兩年,這種情況在漸漸好轉。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在參與我們課程后,不挑食了,也更堅強了。當然,家長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也在不斷地研發更好的內容來吸引他們。”要雁崢說。
田媽媽還會為一些幼兒園訂制春游、秋游活動。有的幼兒園還把自然課移到了田媽媽農樂園來上,讓孩子們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學習知識。除此之外,田媽媽還提供各種私人訂制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生日會、親友會、企業家庭日等多樣化的需求。
除了這些線下的產品和服務外,田媽媽還在線上構建了以“親子社交圈+成長課程表+游學計劃”為特色的線上運營模式,與線下產品形成補充,增加產品的黏性和體驗感。

全家一起鋸木頭。

田媽媽玉米和羊農樂園和蘑法森林項目運作接連成功后,田媽媽的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如今,很多園區都在進行產業升級,把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串聯起來發展。因為現在已經不是單純賣產品的時代了,還需要賣產品的附加值,通過內容的延展來經營。我們也是如此。”要雁崢表示。
現在,田媽媽已經逐漸將發展的重心放到模式的輸出和運營上來,形成了以“成長體驗+休閑教育+親子社交”為核心的“輕資產、重運營”的親子農業O2O模式。
田媽媽還憑借強大的產品研發和整合能力,搭建了鏈接資源與資本的有效平臺,為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等提供專業的親子開發與運營解決方案。
許多瀕臨死亡的項目和園區,在田媽媽的介入下重新找到了發展的方向。湖南湘都田媽媽小花豬農樂園、山東康家田媽媽小野人部落農樂園、安徽淮北田媽媽淮羊牧場、河南田媽媽歸零文化村……田媽媽合作加盟的農樂園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

湖南湘都田媽媽小花豬農樂園歡樂游行活動。
湖南湘都田媽媽小花豬農樂園是田媽媽與當地的一個生態農業園共同研發的。這個農樂園把當地的寧鄉花豬作為主題,以“大自然教育”為指導,與教育、文化、親子體驗、農事體驗等相結合。農樂園設置有小花豬博學苑、小花豬運動場、小花豬餐廳等,通過幾個場地、場景的構建,把農業、教育、體驗、旅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寓教于樂,同時也增加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情感交流。小花豬農樂園開業后,在市場上反饋良好,并帶動了原有農業園的其他產業發展。
目前,田媽媽正在著手打造具有豐富情感和人性化表達的IP產品,將產品進一步標準化、模塊化,為合作伙伴創造更加便捷的產品體驗。
“田媽媽要為行業樹立新的標桿,為休閑農業提供可落地、可運營的樣板,為農場提供即插即用的模塊化解決方案。”最后,談及未來企業發展的目標,要雁崢,這位親子農業的提出者和實踐者如是說。

小豬,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