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 菁 扶婧穎
效益可觀的“水稻+N”綜合種養模式
文/遠 菁 扶婧穎
在水稻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產生了嚴重的面源污染,是目前稻作防治面臨的主要生態和社會問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在化肥、農藥的成本投入上較水稻單作模式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有機肥的使用比例也逐步增大,但不同種養戶間較大的極差仍然反映出技術成熟度較低的問題。其趨勢表現為:綜合種養模式規模化推廣較好的地區,化肥和農藥的成本減量效果好;模式實施時間長、技術成熟度較高的地區,種養戶間的差距相對較小,這種趨勢在不同地區的稻蟹和稻魚種養上均有體現。
稻田綜合種養是一種水稻與水產養殖動物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態養殖模式,該養殖模式不但可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而且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增加稻田的產出,使農民的收益得到提高,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生態稻作模式。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對優質糧食和水產品需求量的增加,稻田養殖也從原來單純的“稻魚共生”向“稻魚、稻蝦、稻蟹”等多種模式發展,其中稻蟹共作和稻魚共作的養殖規模最大,是我國目前主要的兩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八九月間,江蘇省靖江市花家村227畝“水稻+魚”“水稻+鴨”綜合種養基地一片繁忙,工人們忙著將數百只養殖鴨趕入稻田。
今年江蘇省靖江市首次推廣“水稻+N”綜合種養模式,一批有實力的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建成“水稻+魚”“水稻+鴨”“水稻+鱉”等2 000多畝綜合種養基地,工作人員裝上監控和溯源系統,為稻苗做“保鏢”。
“水稻+N”模式,除了能產出綠色優質的大米、水產品,還能深度開發旅游文化。
近年來,周邊城市每年都會舉辦以農業為主題的稻田逮鴨、稻田釣龍蝦等特色旅游,讓原本進超市銷售的農產品,一躍成為“旅游紀念品”“鄉土特色美食”等,“身價”也水漲船高。這不僅解決了優質農產品銷售難問題,還成為當地農業的特色文化。
“水稻+N”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按照養殖種類可以分成:稻田養鱉、稻田養蛙、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蝦、稻田養鴨以及稻田多元立體綜合種養等。
稻田養殖生態大米與傳統大米相比,其主要特點是,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很少甚至不用農藥、化肥,而是通過共生的魚類、鱉、蛙等混養的水產生物除草、除蟲,提高產品品質。這種生態大米叫漁米或魚米,是真正的有機稻米。稻米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大米的灌漿關鍵階段生長更好,因此顆粒更飽滿,營養物含量更高,市場售價都在每斤5元以上。
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倡要“接二連三”,稻田綜合種養就能夠做到這一點。據初步測算,水稻綜合種養模式畝均效益預計將超2 000元。種植戶還可以沿著魚坑鋪設綠道,架起遮陰篷,到了魚肥稻香的時節邀請市民來釣稻田魚,綜合效益還將大幅增長。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致富青年幫》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