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鍇
現代的學生有假期,古代的學生放不放假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的學生也休寒暑假,只是名稱不一、內容不同罷了。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官方創辦的學校就出現了,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太學”。太學相當于國立大學,就讀的學生稱作“太學生”,而太學生就有假期。隋唐時期,太學逐漸發展為“國子監”,成為那個時代國家投資創建的最高學府,在國子監里就讀的學生稱為“監生”,在明清一些小說中,經常可以見到“監生”一詞。據史料記載,在國子監里就讀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監生們拋家舍業、不遠萬里聚到京城就讀非常辛苦,于是朝廷就為這些古代的大學生們設立了休假制度,假期有三種:
第一種是旬假。這是一種常假,規定每十天休息一天,有點近乎于我們現在的雙休日休假制度。十天休一天,離家較近的學生可以匆匆忙忙到家里看一眼,而對于家在外地的學生來說,根本不夠回家的行程時間,所以國子監干脆規定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學生不許回家。
第二種是田假,即我們現在俗稱的農忙假。《新唐書·科舉志》中明文記載:“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農歷五月,學生們可以休假,此時麥子成熟,學生們需回家下地割麥,所以稱為“田假”。田假大體相當于現在的暑假,假期為一個月左右。如果學生離家較遠,往返時間較長,還可以向校方申請延長假期,不過這一個月的假期是“凈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費的時間。所以,古代學生的暑假待遇還是較好的。
第三種是授衣假。《詩經》中有“九月授衣”的記載,《新唐書》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確記載。所謂授衣假就是指時令進入農歷九月,已近秋天,氣溫漸涼,學生們可以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授衣假大體相當于寒假,假期也是一個月時間。為防止學生因長假而荒廢學業,校方規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開除學籍。這招還挺管用,按史書記載,國子監的學生們極少有逾期不返的。
那么,學生們平時如果遇到急事,如家中老人去世,未趕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該怎么辦?好辦,學生們可以直接向皇帝請假,皇帝金口一開,準幾天假便能休幾天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