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飛
[關鍵詞]學術視野,一戰爆發,多元視角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決定性事件之一,它不僅給人類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又為另一場更具破壞性的戰爭做下了鋪墊。百余年來,人們一直在探求這場大戰爆發的原因,希望能從中汲取歷史教訓,防止悲劇重演。面對高二年級選修歷史方向的學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如何上呢?
一、備課時的困惑
我們先看教科書中關于一戰起源的一段關鍵文字: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殖民地作為宗主國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具有了更重要的意義。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經濟迅速發展,趕上和超過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不僅在歐洲同英國展開激烈競爭,而且還想從占有殖民地最多的英法等國手中奪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列強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一方面歐洲列強通過談判和幕后交易解決彼此間的矛盾,糾集軍事集團;另一方面它們也把更大的賭注放在擴軍備戰上。
困惑一:這種表述缺乏基本史實,直接給出的政治性結論太多,且和初中歷史教科書大同小異。在兩者都強調“帝國主義矛盾說”的同時,初中教科書還提及了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促發因素。如果按常規對教科書進行注解式教學,高中課堂不僅變成了炒冷飯,且學術視野還不如初中廣闊,這豈能令學生滿意?
困惑二:更重要的是,百余年來,國內外史學界對于一戰爆發的原因進行了持續不斷的研究,成果數量龐大,涉及問題的方方面面,探討的角度各有不同,但迄今依然沒有學界公認的權威結論。教科書的“帝國主義矛盾說”只是眾多歷史解釋中的一種,我們能不能就把這種解釋作為定論呢?
困惑三:如果要擴充學生視野,就要對學界的主要觀點加以補充介紹,但其容量豈是一節課所能容納?更令我疑慮的是,這仍然是一種“告知”結果式的教學:引爆一戰的共有某某些因素。實際上,歷史研究就如案件偵破,由證據(史料)而推理,由淺入深、由偏到全而逐步靠近歷史真相,且整個過程都充滿了偏見和爭論。這是歷史研究的困難之處,但也正是其智慧和魅力所在。面對選修歷史方向的高二學生,我們如何能讓他們體會到這種困難與魅力?
幾經思考,我們認為,一戰起因是個典型的歷史解釋話題。對于這樣一個信息含量巨大、高度專業化、觀點分歧眾多的課題,高中課堂不應該給學生一種定論,更不要嘗試去解決學術界都無法達成共識的一些爭論,比如一戰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之類。比較可行的路徑之一是,從學術史角度來梳理百余年來研究觀點的變遷,使學生認識到:
歷史訓練的一個基本信條,就是教你如何懷疑、挑戰現成的答案。……不管是歷史,還是我們每天都看的新聞,我們不能一聽就假定那是事實,而要意識到這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敘述,其真實性受其視角的限制。
二、教學設計
(一)大戰爆發
1.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上午,奧匈皇儲裴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薩拉熱窩的狹窄街道上遇刺而亡。
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件單純的內政事件:一位奧匈帝國的國民在本國境內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儲,這種行為通常并不會導致戰爭。
2.奧匈帝國一塞爾維亞的爭斗
行刺的普林西普是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成員,該組織致力于建立一個泛斯拉夫王國。薩拉熱窩事件后的一個月中,危機始終圍繞著塞爾維亞的共謀問題以及奧匈帝國為此懲治塞爾維亞人的行動打轉。盡管奧匈帝國政府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塞爾維亞政府事先知悉普林西普及其同伙的計劃(我們現在知道這是事實),它還是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但奧匈帝國他一塞爾維亞戰爭畢竟只是一個局部沖突。此前不久,歐洲的政治家們已經數次成功控制了這一類的局部沖突,如1908年列強曾經設法防止奧匈帝國和俄國因波斯尼亞問題開戰,而且也曾成功地讓1912和1913年的巴爾干戰爭局部化。不過,這次事態的發展完全不同。
3.紛亂的一周
7月30日:俄國開始全國總動員。
7月31日:德國向俄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12小時內取消總動員。
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法國總動員。
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按照施里芬計劃,德軍侵入比利時。
8月4日:在要求德軍從比利時撤軍的最后通牒到期之后,英國對德國宣戰。
——摘自[美]羅伯特·帕克斯頓
《西洋現代史》
到底是誰引發了大戰?塞爾維亞?奧匈帝國?俄國?德國?還是所有國家?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說:“自1914年8月迄今,大家從未停止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所用掉的墨水、所制造的紙張、所犧牲的樹木以及忙碌的打字機,比回答歷史上任何其他問題都多。”下面就讓我們去看看歷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探求歷程吧。
設計意圖:簡要而不失細節地講述一戰爆發的大致過程,以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感慨,引發學生探究興趣。
(二)戰爭責任的追究
1.戰爭初期的“宣傳戰”
材料1:1914年8月3日德國發布白皮書,有二十七項電文和信件,巧妙地拼湊起來以為佐證:德國現在所進行的戰爭,乃是抵抗俄國侵略的自衛戰爭。
8月6日英國發布藍皮書,有一百五十九項文件,按照時間先后的次序排列。這些文件令人感到英國曾經真心努力維護和平,但其努力都因德國拒絕一切和平的建議以及奧國對塞爾維亞采取急劇行動而遭到挫折。
8月7日發表的俄國橙皮書包括七十九項文件,用竄改和隱瞞文件的方法(這是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強調俄國爭取和平的努力,把戰爭歸咎于中歐國家。
12月1日公布的法國黃皮書,它選錄了奧國大公被刺以前幾個月的某些所謂電文。這些電文申述德國好戰的情緒和對于戰爭的準備,充滿了譴責德奧那種口是心非和好戰的意圖,以及與此相反的法國渴望和平的表現。法國黃皮書也像英國的藍皮書一樣,似乎是一套頗為完整、坦率動聽、按時間先后排列的文件。不過許多年之后,大家就知道法國的黃皮書既不完整,也不坦率,因為有一些重要的電文根本未列入,而有些列入的則加以竄改了。
——摘編自[美]悉·布·費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問題1:大戰爆發之后,上述國家對戰爭“罪責”的宣傳有何相同點?為配合這種宣傳,在檔案公布上,他們采取了怎樣的辦法?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政治宣傳與歷史研究的區別:通過隱瞞、篡改文件的手段所進行的政治宣傳,都把對方說成是挑起戰端的作惡者。政治宣傳不是歷史研究,但往往對歷史研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過渡:在這種政治宣傳和愛國熱情促使之下,大戰爆發之時,各國的人民大多都相信本國行為是無辜的、正義的,把責任推給敵方。此后,殘酷劇烈的戰爭導致更深仇恨,責任的追究只能等到戰場決出勝負之后了。
2.巴黎和會的認定
材料2:德國對比利時的無端攻擊以及緊接著對平民百姓的殘忍報復和對著名魯汶大學的破壞很快使協約三國和美國認定德國是一戰的發動者。他們認為德國是故意發動戰爭的。1915年5月7日盧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沉以及128名美國人的死亡強化了那種觀點。……美國剛一參加戰爭,許多美國歷史學家就開始積極地把戰爭歸咎在德國頭上,偶爾也會提及奧匈帝國。這并不奇怪,美國外交官對《凡爾賽條約》中第231條“戰爭罪責”條款的加入起到了關鍵作用。該條款為戰爭賠款提供了正當理由,有利于幫助法國和英國向美國償還債務。這樣就形成了一套德國負全部責任的合法范式。
——塞繆爾·威廉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結構、政治與決策》
協約國與參戰各國政府確認,德國亦承認:德國及其同盟國應承擔因其侵略行為而強加在協約國與參戰各國及其國民身上的戰爭,致造成他們一切損失和損害的責任。
——《凡爾賽和約》第231條
問題2:依據材料2,分析“德國負全部責任的合法范式”形成的原因。
過渡:德國的野蠻行為、協約國的仇恨偏見和賠款等現實政治考慮結合,導致了“德國負全部責任的合法范式”的出臺。這當然會招致德國的強烈不滿,他們立即進行了反擊。
3.“檔案戰”與研究進展
材料3:1919年12月,德國發表由考茨基主持編成“關于大戰爆發的德國文件”,共包羅有1123項文件,其中937件是全文,其余的也是相當完整的摘要。信札和電文嚴格地按照時間先后排列,不加評論。……它向學者們表明,在戰前緊急時期,德國曾經真心努力來避免戰爭,然由于失策和判斷上的錯誤,以致燃起醞釀多年的戰火。它也表明,認為德國有意策動世界大戰的論調,完全是無稽之談。
1917~1922年,蘇維埃俄國公布了一大批沙俄時期的秘密文件,有力證明了1914年俄國政府如何用欺瞞的方法隱藏他們對于戰爭的責任。他們不僅把巴黎與彼得堡之間來往的電報隱瞞了一半,其中包括一些很重要的,而且在已發布的電文中,把某些重要的部分刪去了;有些地方則添上一些故意杜撰的字句。俄國所暴露的這些情形,引起了學者們懷疑其他協約國所公布的文件,究竟是否完整可靠。——摘編自[美]悉·布·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德國檔案的出版迫使其他參戰國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它們一方面要以這樣的行動避免扣留檔案、隱瞞事實真相之嫌,另一方面也要以充分的原始資料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于是,在先前的戰爭對手之間,又出現了一場借用歷史科學手段、圍繞戰爭罪責問題而展開的“檔案戰爭”。
——孫立新:《德國史學家關于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責任問題的爭論》
問題3:德、俄兩國檔案文件的公布產生了哪些影響?
設計意圖:檔案與史學研究:讓學生認識到,第一手的檔案資料對史學研究極為重要,往往會帶來巨大的推動力量。但檔案也會存在作偽的情形,需要仔細考證。
過渡:這些檔案文件的公布,加上1914年的許多名人所寫的為自己辯白的回憶錄和小冊子大量出版,使一戰起源研究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后獲得了長足的進展。
材料4:過去十二年來(1914~1926),關于這次大戰的起因問題,可以說是經過了三個階段,而每一階段多少都是由于當時所能獲得的資料而決定的。……起先,在大戰期間,許多論者企圖把這次滔天大“罪”歸“罪”于少數幾個人,主要是德皇,大日耳曼主義者以及奧國和德國的軍國主義者。然后,根據自1919年開始起陸續公布的一些比較完整的文件,協約國方面認為德國及其盟國應負戰爭全責的理論,就顯然不能成立了。那些竭力主張“修訂”凡爾賽和約的論者,又走向另一極端,把戰禍歸咎于協約國的領袖們……最后,等到大家漸漸認清所有列強多少都負有責任,并更加注意大戰的遠因之后,比較頭腦清醒和有歷史頭腦的人,才不再接受那種某某人為戰爭罪魁的簡單說法了。他們轉向一種比較正確的解說,認為這次戰爭乃是由于締結同盟,軍備競賽,以及秘密外交等國際間的無政府制度所造成的。——[美]悉·布·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自20年代中期起,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外交努力,德國逐漸消除了與美、英、法、俄等國的隔閡,恢復了國家尊嚴,躋身與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國行列。在這樣的背景下……曾經參加過世界大戰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也在1933年回顧時斷言,“正如人們現在清楚地看到的那樣,在統治者和國務要員……當中,沒有一人想要進行戰爭”。他的下列說法,即歐洲政府“稀里糊涂地陷入了戰爭”,經常被人加以引用。就連法國史學家最終也接受了“沒有任何政府蓄意挑起戰爭”的命題。
——孫立新:《德國史學家關于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責任問題的爭論》
問題4:20世紀20年代后,史學界在一戰起源問題研究上有哪些新的進展?其主要推動因素有哪些?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20世紀20年代后,隨著資料的增多、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德國政府的努力,史學家逐漸接受了所有列強均對大戰負有責任的看法,并從個人責任追究轉向大戰遠因的探索,研究逐漸由淺入深。
過渡:20世紀20年代中期后,實際多數人已經否定了德國蓄意侵略、為稱霸世界蓄意發動戰爭的觀點,認為各主要交戰國對大戰的爆發均有責任,問題只是哪個大國應負的責任更多一些。雖然20世紀60年代德國史學家弗里茨·費舍爾再次提出德國有意挑起一戰的觀點并引起極大爭議與長期辯論,但20世紀80年代至今,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一戰既非德國蓄意挑起,也非完全意外發生的戰爭。下面讓我們去概觀史學界的主要觀點吧。
4.百余年來研究的共識與分歧
材料5:李德·哈特:讓歐洲走向爆炸,花費了50年。引爆它,卻僅需5天時間。
小約瑟夫·奈:木頭是深層原因,干柴和紙張是中層原因,劃火柴是突發原因。
孫立新:人們也期望分階段考察戰爭形成的原因。其中,長時段的原因有:自俾斯麥時代以來的國際關系變化、東方問題、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少數民族問題、經濟和工業化問題、權力精英等。中時段的原因有:自1902~1904年以來聯盟體系的強化、1905年以來的國際危機、軍備競賽、經濟危機、公眾意見、神話、仇恨、關于偉大戰爭的不可避免性的想象等。短時段的原因和起因是:薩拉熱窩謀殺事件、德國對奧地利許諾的空頭支票、奧地利對塞爾維亞的最后通牒、俄國的軍事動員等。所有這些原因都是可分的,但也要對其相互混雜關系加以研究。
問題5:材料所示的三位學者在分析一戰爆發原因時有何共同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家分析問題時,不僅關注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更注重追溯事件的深層背景。
過渡:到底哪些因素應該對大戰爆發負有主要責任呢?據不完全統計,單單在英語世界里,關于一戰的各種文獻已經出版和發表了三萬多種。但到現在為止,人們對一戰爆發的原因還是莫衷一是。由此可見,這次戰爭的起源肯定不是那么簡單的。
材料6:(1979年以來中國)學者們普遍認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學界在具體闡述中側重點有所不同,因而也就產生了多種原因說。一是帝國主義矛盾說。……二是民族主義惡性膨脹說。……三是科學技術促成說。……四是均勢失敗說。……五是國際體系失敗說。……六是軍事同盟責任說。……七是多因性說。
——趙文亮、崔美:《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百年回顧》
對于一戰的起因,史學界大體公認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其研究也采用了新老帝國主義爭霸、民族主義、軍備競賽、軍事同盟、外交的決策失誤、個人心理、危機決策等等多維角度。
——梁占軍:《國際關系理論視角下的一戰起源研究》
實際上,基本原因如此復雜,且年代久遠,因此必須寫出一部從1870年甚至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歐洲外交史,才能看清它的根源,有些問題需要追溯到路易十四時代,甚至查理曼時代。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交戰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軍國主義、秘密的同盟體系、民族與民族主義、種族、宗教、民主、教育、群眾心理、大眾宣傳等都有關聯,因此要從歷史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察。
——徐藍:《一戰史研究的新問題新進展新觀點》
問題6:概括百余年來關于一戰起源研究成果的特點,簡要分析其原因。
問題7: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研究中的觀點分歧?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到,正由于一戰起源問題的極為復雜性,導致史學界的多元研究視角及其長期爭論。歷史研究中的觀點分歧,反映了歷史解釋的復雜性,也是其魅力所在。
(三)結語:
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逾一個世紀之后,歷史學家對發生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時間,以及事件的主導者有了大量的了解。然而,正如塞繆爾·威廉森所說,我們仍對事件的起因以及促使某些決定形成的因素了解甚少。新的細節,可能的新的年表,對情報報告的新的對比分析,以及新的檔案和私人文件收藏,這些很可能會浮出水面改變我們對事件的理解。
歷史訓練的一個基本信條,就是教學生如何懷疑、挑戰現成的答案。不管是歷史,還是我們每天都看的新聞,我們不能一聽就假定那是事實,而要意識到這是某個人或某些人的敘述,其真實性受其視角的限制。這可能是這節課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設計意圖:點出本課主題——歷史訓練的基本信條,提升認識。
三、反思
課后,在以“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你感覺如何”為題的書面調查中,17個同學中有16人明確表示贊同,有同學寫道:
我十分喜歡這種上課方式。我認為,現在教科書對事件的介紹太過籠統,而且單一。歷史學習絕不是單單看教科書上的一面之詞和一個大概,這更需要一種追根溯源、對歷史事件更為細致化的學習,也就意味著作為學生,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文獻。
如同本次課程,通過時間順序來多方面展示一戰的起源問題,這讓我覺得拉近了與時代的距離,接觸到了更多的歷史背景,而不是聽教科書簡單地說教。與時代同行,追根溯源應該成為歷史學習的新方式。通過改變看歷史事件的角度和側重點,更深入甚至跨學科地研究歷史,即使不會使一個讀史之人成為大家,也可以讓他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自由見解的人。
這些肯定,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心聲,也給了我們老師更多的動力和壓力。
不過,高三的同學看了文字稿后則寫道:“挺好的,但是不適用于應試。”這引起我深深的反思:這種教法適用于高考嗎?歷史課到底要教什么?
可以肯定,在核心素養理念推動下的課程改革,歷史課絕對不應滿足于教給學生一些知識和結論。但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沉重在于,高考的巨大壓力之下,中學老師有著很多的無奈。課程改革的成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需要中學老師為之努力,教科書的編寫、高考命題和閱卷的改進也是極為重要的環節。我想,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