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珍
數學學科相比較其他學科而言,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與抽象性。小學生學習數學常常會感到困難,與數學學科的這個特點有關,因為小學生畢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概念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都很缺乏,有待于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訓練、培養。但畢竟數學知識及用到的運算技能等等,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是生活中實際問題解決的智慧結晶,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我們應該認真研讀教材,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實例,從課外生活中開發游戲項目讓學生去體驗數學知識與技能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抽象學習內容,以此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成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學生意識到知識獲取過程中的樂趣
小孩子對抽象的學習、脫離生活的知識可能會產生敬而遠之的感覺,但對玩游戲卻是熱衷有加的。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兒童是從游戲開始學習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力莫過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內在興趣,而最能激發學生這種內在興趣的莫過于游戲。”現在的教育倡導寓教于樂,如果能有機地將游戲與所學知識融合到一起,適時引導,就會讓孩子在快樂的游戲中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游戲中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就會慢慢意識到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讓孩子產生一種對知識的親近感、渴求感。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玩一玩“抱團游戲”。(1)宣布游戲規則:全班同學以5人為一組,搶先抱成團的算贏;(2)誰能從游戲中發現一道我們剛學過的算式?(3)你能制定其它的抱團規則嗎?根據新的游戲規則又能列出一道怎樣的算式?再如教學《因數和倍數》時不妨嘗試一下“找朋友游戲”。(1)宣布游戲規則:一位同學報自己的學號,并說“我的因數或倍數朋友在哪里?”符合要求的同學起立報自己的學號,并說:“你的因數或倍數朋友在這里?!保?)誰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說一句話讓全班同學起立?諸如此類的數學游戲能有效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趣味,寓數學問題于游戲之中,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這樣的游戲對于參與游戲的同學、在旁邊評價的同學而言,都會形成一種知識的獲得。充滿趣味的數學游戲能夠拉近學生和數學學科的距離,使得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親近感,緩解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難心理。而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作出相應的判斷并落實在游戲活動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對知識的獲取效率大大提高;同時“抱團”游戲不僅帶給學生學習、活動、競爭的樂趣,而且還增進了小學生之間的感情與團結。
二、在情境再現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
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意識應該是數學課程培養核心素養的重點之一。學習不只是是為了掌握某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化為實際應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很多學生在學習具體的知識與某項簡單的運算技能時,基本沒有什么困難;但一到了開始解決實際問題時,便常常會出現種種犯暈的現象,以至于許多小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產生了嚴重的畏懼心理。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小學生讀圖、讀題能力不強,有的小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有的小學生對題目中表達的一些抽象問題、抽象運算無法理解。孩子的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通常是從形象思維能力慢慢向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發展的。因此,在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上,需要我們老師給學生搭好能力轉化中間過渡的橋。如果能在初期將實際問題創設成具體的生活情境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生活情境,體驗生活情境,體會并理解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可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的學習畏懼心理了。
如在教學“雞兔同籠”時有這樣一個環節:師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可以采用列表法、假設法和方程法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那么,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簡便快捷?生1:方程法比較簡單,可以很快算出結果。生2:列表法比較直觀,而且出錯率較低?!?/p>
師:同學們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老師還有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數量非常大的時候,我們該采用哪種方法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師接著提問:雞是兩只腳,兔子是四只腳,如果有三只腳的動物和四只腳的動物關在一起呢?是否還可以按照剛才的方法進行解決呢?生陷入思考中。
知識需要融入情境,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才能彰顯出活力和美感。數學學科本身具有的邏輯性與嚴謹性,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晦澀難懂”的消極感受,影響數學學習效果。有效的情境創設,則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創設輕松愉快有意義的充滿“數學”味道的情境,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的“美”,達到“喜歡學數學,喜歡數學”的境界。
三、在創新應用中培養學生高于數學技能的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基于認數、計算、測量、統計等具體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形成的數學的思想與方法,以及對數學在現實社會和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的認識。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數學知識與技能,又高于知識技能。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準確理解各個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其形成的各種定理、公理、規則等,另一方面是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計算、測量等,形成數學技能。當我們引導學生建立起小學數學的知識結構,形成數學技能,獲得數學思想時,我們如果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的創新應用時,學生已經逐步為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數學教學和學力培養的終極目標之一,是數學課程核心素養培育的又一個重點,同時也是目前學生發展中最弱的方面。學生創新思考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在保證一般習題訓練的基礎上適度呈現一些真實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并分析有效的信息,突破思維定勢,判斷出問題的核心與實質并作出決策,順利地解決問題。
例如,小張參加環湖公路自行車賽,出發一小時后,教練才想起忘記給小張掛上號碼牌了,立刻開車送號碼牌給小張,已知環湖公路全長135千米,小張每小時騎36千米,教練開車的速度是每小時45千米,那么教練將號碼牌送給小張至少需要多少時間?
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突破既有的經驗與思維定勢,即教練不應同向去追而反向去送,所用時間才是最少的,因為情境是環湖公路,正確的解法是:(135-36)/(45+36)=9分之11(小時)。與以往問題的區別在于,這個問題更加真實,是一個更實際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一道練習,學生需要先對問題的實質作出判斷和決策,然后再思考解決的方法與步驟,這需要更高的能力和突破性的思考,而如果永遠是操作性的習題訓練,學生就會缺少這樣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是要創設多策略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思考,不同于他人的方式,用數學的語言與規則描述、分析或解決數學問題。要讓學生充分表達,引導學生盡可能用數學的方式來思考和說明觀點,促進學生突破性的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就可以在這種真實、有效、多策略的問題情境中得到良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