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春艷
摘要:《三國演義》從女性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女性的才智和女性性別角色等方面,表現了作者的女性觀。《三國演義》女性觀主導傾向,是儒家思想觀念,但在有些方面有所超越。《三國演義》女性觀思想內涵的形成原因,與儒學和理學世俗化、實用化影響密切相關,也與世代累積過程中歷史著作的正統思想觀念及民間思想觀念的影響有關,與作品的政治、軍事斗爭題材內容及其人格價值取向也有所關聯。
關鍵詞:《三國演義》;女性觀;儒家思想觀念;世俗化;實用化
一、《三國演義》的女性觀
1、女德觀
《三國演義》中的大多數女性符合儒家所提出的道德、行為規范,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三從四德”的女德觀。在《三國演義》中突出表現于女性在婚約、婚姻的締結中,處于男主女從的地位,表現了貞順賢德品德。她們基本上秉承父兄或其他男性長輩之命,即便有些婚約、婚姻或暗藏玄機或預伏兇險,女性也沒有知情、選擇的權利。但是在作品中,這些女子本人從未對此表明自己的態度,處于“失語”的狀態,這其實也表明了作者對女性男主女從,貞順賢德的道德、行為規范的認同態度。如周瑜欲以孫權之妹施美人計奪回荊州,孫權從之,其妹嫁給劉備而不知就里。再如,曹操將曹仁之女嫁給孫策之弟孫匡,曹操以女許婚袁譚,曹操之女嫁漢獻帝封曹貴人后立為皇后,孫權欲以其子娶關羽之女結為親家等,都具有政治目的。其他如大小喬嫁給孫策和周瑜,甄宓先嫁給袁熙又嫁給曹丕,張飛之女為劉皇后等。
《三國演義》的女德觀,還表現于作者對順從男性或命運的貞順賢良的女性,表示同情,而對僭越男權,諸如對男權心懷不滿的女性、嫉妒的女性、干政的女性則頗有微詞。以作品中的宮廷后妃女性為例,如王美人、董太后在宮廷爭斗中先后被鴆殺,何太后也被董卓派人殺害。從作者的情感態度看,王美人無辜受害,作者是同情的,而嫉妒爭寵,致王美人于死地的何皇后,作者則借董太后之口嚴加痛責。董太后在宮廷中爭權奪利死于非命,作者也表示是“兩宮互相爭競”干預朝政的惡果。孫夫人被孫權誆騙回江東,誤聞劉備猇亭兵敗死于軍中,遂投江盡節而死,作者則借后人作詩贊嘆。甄皇后因失寵于魏帝曹丕,受寵幸的郭貴妃趁機設計謀害,甄皇后被賜死,郭貴妃則被立為皇后。書中最為極端、殘酷的,是獵戶劉安妻子之死,她被丈夫殺死,當做野味狼肉獻給劉備充饑,卻符合當時的道德觀念,特別是女德觀。
但是,《三國演義》有的女性在婚姻上也表現了一定的自主性,如桂陽太守趙范嫂子樊氏寡居三年,趙范曾勸其改嫁,樊氏則明確宣稱自己再嫁擇偶標準:趙范為樊氏做媒,遭到趙云拒絕。但作者卻通過趙范、諸葛亮、劉備,表示了贊許之意,可以看出作品對儒家的女德觀有某種突破。
女性的貞節,也是儒家女德觀所強調的。《三國演義》中大多數女性恪守貞節,符合女性從一而終的傳統貞節觀,其中夏侯令之女,也是曹爽從弟文叔之妻尤為慘烈。她兩次自殘以表示誓不改嫁的決心,先是截耳自誓,繼而割鼻明志。作者借后人之詩贊譽:“弱草微塵盡達觀,夏侯有女義如山。丈夫不及裙釵節,自顧須眉亦汗顏。”[1]
但《三國演義》中的女性貞節觀也有舍經從權的因素,從而突破了儒家思想觀念。如,法正勸劉備納孀婦吳氏為王妃,因吳氏有大貴之相,劉備允之。又如,貂蟬施連環計,周旋于董卓、呂布之間,已無貞節可言,更何況呂布乃董卓義子,貂蟬的行為于倫理上則有聚麀之嫌,而作者則稱贊貂蟬的行為是為國除奸的壯舉。可見,作者對于女性貞節觀有一定程度的通融。
2、女性才智觀
《三國演義》的作者頗為贊賞智勇雙全的女性,如南蠻與蜀軍交戰,南蠻首領孟獲之妻祝融夫人,由于善使飛刀,百發百中,連勝兩員蜀將,諸葛亮兩番詐敗計謀均被其識破。后雖被諸葛亮用計擒獲,但其武藝高強智勇雙全的性格卻躍然于紙上。再如,孫權之妹未出場時,已借周瑜、呂范之口,對她身雖女子,素喜舞刀弄槍,志勝男兒,加以介紹。她與劉備回歸荊州之時,有理有節斥退奉孫權、周瑜旨意前來追殺的東吳大將,遂與劉備返回荊州。又如徐夫人,當丈夫孫翊被部將媯覽、戴員,侍從邊洪謀害后,她表面假意應允媯覽的逼婚,暗地卻與孫翊舊將密謀復仇計劃,最終殺死仇人。
《三國演義》的作者智勇類女性偏愛有加,可以從作者對有關情節、人物的改寫、增飾和主觀態度中看出。孫權之妹孫安小姐,是史籍無載的虛構人物,始見于元雜劇《兩軍師隔江斗智》中,刺殺劉備,是周瑜謀劃,孫權首肯,孫安小姐實施。因劉備有帝王之相,致孫安小姐變卦。寫劉備、孫夫人歸荊州遭截殺,只用二十余字?!度龂萘x》對于孫夫人及相關情節則不吝筆墨?!度龂萘x》寫徐夫人之事,較之《三國志》和裴注所記區別不大,而作品中的詩贊則表明了作者對徐夫人之智勇的主觀態度:“才節雙全世所無,奸回一旦受摧鋤。庸臣從賊忠臣死,不及東吳女丈夫?!盵2]
除了上述智勇雙全的巾幗豪杰,《三國演義》中還有對于蔡琰、黃氏這樣博學多才的女性的描述。作者對她們雖然著墨不多,但仍然流露出贊許之意。
《三國演義》對于女性才智的肯定,特別是對于智勇雙全英武剛勇的女性的偏愛,所表現的女性觀與儒家的傳統女性觀頗為不同。詩經《大雅·瞻仰》即云:“哲夫成城,哲婦傾城”。[3]意即有才智女性不僅對家國無益反而是有害的。而被視為儒家女子教育經典的《女誡》亦云:“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4]《女誡》又云:“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盵5]可見,《三國演義》中的女性才智觀,無論其思想內涵以及審美傾向都與儒家提倡的傳統女性觀大相徑庭。
二、《三國演義》女性觀成因endprint
由上述可見,《三國演義》的女性觀的主導傾向是儒家的思想觀念,但有些方面有所突破?!度龂萘x》女性觀成因探討。首先,《三國演義》的女性觀的主導傾向是儒家的思想觀念,一是與儒學、理學的世俗化、實用化密切相關。二是歷史著作體現的儒家正統觀念,對《三國演義》的成書有重要影響。
儒學、理學世俗化、實用化,是指宋至明清以“禮下庶人”為特征的思想文化形態,所謂世俗化就是儒家的禮儀制度深入民間社會,將繁瑣復雜變為通俗易懂的形式為普通民眾所接受,儒家的思想觀念與普通民眾的思想觀念互相交融。所謂實用化,是指儒學、理學特別是后者作為官方意識形態,而強化了其社會政治功能;也指儒學、理學在強化現實生活的倫理性方面的實用性,儒學、理學深入民間社會,被普通民眾功利性的理解和運用的實用性。明清小說的作者大多重視以儒家思想進行教化,特別是對于普通民眾的教化作用,這與明清小說的通俗屬性、傳播功能有關,也與儒學、理學世俗化、實用化密切相關。明代李祥指出諸葛亮的形象可以達到“扶植綱常”的效果。[6]其他如蔣大器、張尚德、博古生對于《三國演義》中的道德化人物,也有類似的表述,這些都不難看出《三國演義》的作者欲以小說創作,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達到有益風化的目的。明清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道德化的人物形象,是指人物形象蘊涵著某種道德思想觀念,而其道德內涵又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為主,《三國演義》則首開其端,如作品中的人物劉備、諸葛亮、關羽的道德內涵分別為仁、忠、義。作者塑造道德化人物形象,其目的就是樹立道德楷模,以儒家的道德人格力量感染讀者,達到倫理教化的目的,《三國演義》的女性觀的主要方面是儒家的思想觀念,與其女性形象大多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內涵是相一致的,均突顯了儒學與理學的倫理道德特性,與儒學、理學世俗化、實用化,強化社會政治功能、強化現實生活的倫理性的思想特征相吻合。
《三國演義》中宮廷后妃的描寫,多來自《后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雖然《三國演義》中有不少的地方進行了改寫,但其正統思想觀念與史書卻是頗為相符的。如前所述及的王美人、董太后、何皇后(太后),見于史書《后漢書》卷十(下)的記載。其中《三國演義》寫王美人被鴆殺一節,與史書相符。董太后、何太后的有些描寫,則與史書不同?!度龂萘x》寫董太后因干預朝政,與何太后發生沖突,被逐出宮廷,與《后漢書》相同,但董太后之死,則由《后漢書》董太后被逐后憂怖暴崩,改為何進暗中指使,鴆殺董太后致死?!逗鬂h書》寫何太后被董卓酖弒而崩,《三國演義》將何太后之死,改寫為被董卓所派李儒直攛下樓而亡。《后漢書》對于上述宮廷后妃等以詩贊進行評論:“祁祁皇孋,言觀貞淑。媚茲良哲,承我天祿。班政蘭閨,宣禮椒屋。既云德升,亦曰幸進。身當隆極,族漸河潤。視景爭暉,方山并峻。乘剛多阻,行地必順。咎集驕滿,福協貞信。慶延自己,禍成誰釁?!盵7]意即:后宮皇孋(皇帝的配偶),貞靜嫻淑,賢明睿智,天賜福祿,頒政后宮,宣講禮教,德高位升,寵幸尊顯,宜身宜家。爭寵奪利,剛愎自用,道路險阻,謙卑柔弱,順吉安泰。驕傲自滿,咎由自取,忠貞誠信,福瑞而至。禍患延及,豈由他人?不難看出,《后漢書》對宮廷后妃的臧否是以儒家關于女性的道德、行為規范為標準的,而由上述可見,《三國演義》雖然作了若干改寫,但評價宮廷后妃,也是以儒家的女性觀為標準,與《后漢書》是一致的,顯然受到了后者影響。
其次,《三國演義》女性觀以儒家思想觀念為主,但又呈現了復雜的內涵。大致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三國演義》的成書過程中,也受到民間思想觀念的影響。二是《三國演義》的女性觀,諸如女性的才智觀,與作品的政治、軍事斗爭題材內容及其人格價值取向有關。
《三國志》中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合傳中,裴松之《云別傳》記載趙云拒娶趙范寡嫂之事曰:“(云)云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云納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無纖介?!盵8]這段記載中并無上述《三國演義》中樊氏自我宣稱的再嫁擇偶標準,趙云拒娶樊氏,也沒有重要人物諸葛亮、劉備相勸,表示贊許之意。而《三國演義》的改寫,則表現了作者的女性觀對儒家道德、行為規范,特別是女性貞節觀的舍經從權乃至逾越?!度龂萘x》這樣的描寫,實則與長期以來民間對于女性貞節觀并未嚴格遵守有關,有一定的變通。而理學,則將其視作女性貞節至關重大的問題。但這在現實中特別是民間卻并沒有太大的約束。在《三國演義》中大部分女性恪守貞節,而有些女性則突破了貞節觀,正是反映了宋至明代,儒家思想特別是理學的思想統治的強化與社會現實中事實上的某種背離的狀況。
《三國演義》的女性的才智觀,與作品的政治、軍事斗爭題材內容及其人格價值取向有關。《三國演義》在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中的人格價值取向是品德上重忠義,能力上重智勇,這可以說是出于政治斗爭、軍事斗爭的需要。作品對女性才智特別是智勇雙全的女性的贊美,與這種人格價值取向有關。
綜上所述,儒學和理學世俗化、實用化影響,是《三國演義》女性觀形成的重要原因,也與世代累積過程中融入的文化成分,以及作品的政治、軍事斗爭題材內容及其人格價值取向有關。
參考文獻:
[1][2](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 891頁,第321頁。
[3]《詩經》,程俊英、蔣見元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923頁。
[4][5][7](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789頁,第2788頁,第456頁。
[6]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90頁。
[8](西晉)陳壽《三國志》,裴松之《云別傳》中華書局,1982年,第949頁。
注:本文為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論明清時期思想文化的世俗化、實用化趨向對小說創作的影響》,(項目編號TJZW12-022)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