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5年改版以來,《百家講壇》的綜合競爭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作為科教頻道中的品牌類欄目,其收視率不斷提高,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最近幾年,各類商品利益類節目不斷推出,《百家講壇》也被商品文化經濟的浪潮卷入,為了將收視率提高,其文本趨于膚淺化、表面化,這就會使經典傳統文學中的精髓流失,這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嚴重的沖擊。本文主要從《百家講壇》節目出發看電視傳播媒介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對其掙扎、生長、壯大、成熟、衰落的過程就行分析,并反思這一融合的過程。
關鍵詞:傳統經典文化;《百家講壇》;電視媒介
《百家講壇》在開播之初也存在著收視率低的尷尬,在經過欄目組的調整過程,通過《清十二帝疑案》以及《漢代風云人物》等,其影響力逐漸開始擴大。再到易中天的《品三國》以及劉心武的《紅樓夢》,其收視率開始有了質的飛躍。《百家講壇》的成功就在于實現了電視傳播媒介與傳統經典文化間的融合,但是其傳播過程是受到電視媒介的限制的,因而傳統文化的傳播過程表現出了被改造的各種特征。
一、《百家講壇》:傳統文化被改造
1.電視媒介與傳統文化間的融合
電視媒介具備節奏與氣韻、音響與畫面等方面的特征,其語言系統的獨特性,使受眾能夠更為清晰的實現信息的接收。傳統文學中主要是靠著插圖和文字進行傳播,其傳播方式較為單一、速度慢、范圍窄。《百家講壇》將傳統文化在熒屏上傳播,實現了文字向電視圖像以及聲音的性轉變,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從形式和內容上看,轉型傳統經典文化,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學在一種審美的追求。在使電視媒介將傳統文學將無聲的語言文學向有聲的語言文學轉變的過程中,實現了人們對于經典文學的追求,使其更為大眾化,更容易理解。同時在播放的過程中,還對各種電視語言符號進行充分的利用,如影視作品、歷史資料、動畫等,實現人們感官視覺的直接沖擊,使表述更為清晰明白。
2.受眾文化水平的分層
傳播活動從本質上看,其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讓受眾接受,并對其產生影響。著就需要深刻、全面的分析受眾的情況,對其關心的、想學習的內容進行了解,以實現傳媒策略的調整,將收視率提高。《百家講壇》要想將受眾的需要最大程度的滿足是比較困難的,因而受眾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理解能力都不同,節目的文本需要更為明白簡易,那么文本中最為經典的部分就有可能被丟棄。
3.被“洗腦”的主講人
《百家講壇》的主講人都是妙語連珠、口若懸河,其表演在贏得觀眾的同時也贏得了收視率。而觀眾在熒幕上觀看他們的演說,往往關注故事性,對其真正的水平,以及文學的意義并不去深入了解,使文學作品的價值大大降低。主講者往往喜歡制造高潮和懸念,不顧學術的真實性和嚴謹性,只是追求收視率和市場競爭力。另外,主講者使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進行受眾的吸引,阻礙了受眾自己思考的過程,對于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播并不是完全有利的。
4.傳統文化與商品之間的平衡
在深入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以及被消費文化影響。《百家講壇》的改造過程中存在著傳媒消費不斷變化的過程,使其成為文化商品,這也導致了文化含量的減少,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點。過度的商品化過程,會導致觀眾不再喜歡。
二、從《百家講壇》出發,思考傳統經典文化的轉型
1.傳統文化中審美能力的回歸
為了使大多數的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將收視率提高,《百家講壇》的內容選擇逐漸從以節目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轉變,但是對于節目的中心是具有多少文化內涵卻忽略了,只有華麗的外表,沒有內涵是沒有用的,因為受眾在進行節目的觀看時會有各種心理狀態產生,如逆反心理、認知心理以及期待心理等。如果受眾對節目的內容認同,就會有更多的興趣去觀看,并通過節目使自身的需求得到滿足。《百家講壇》使用學生品味以及主講人知名度等作為宣傳的手段,導致其與自身的初衷偏離,原有的價值銷售,使人們的審美能力降低,變成了一檔快餐類的節目。這對于受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不符的,需要進行高質量、高品位的經典文化的傳播,實現人們審美能力的回歸。
2.電視媒介與傳統經典文化的融合大眾化
將經典文化由書本向熒幕上轉移,是文學與媒介融合的結果,這是傳播方式的創新,給傳統文化帶來新的影響,需要其根據大眾的需求實現轉型。電視媒介在傳播經典文化的過程中,建立了極強觀感的思維藝術模式,同時使用語言的修飾及表達的過程,實現新的影像美學的建立。另外,在運行電視市場過程中,其延伸的視野更為直觀和廣闊。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著傳統文化妥協于大眾文化的過程。
3.電視體制中經典文化的平衡點
現在,很多像《百家講壇》類的節目和娛樂性節目相比,都具有較低的收視率,著在競爭中是不利的,有可能導致流失有益的節目。因而需要實現平衡點的調整,實現有效傳播經典文化。同時需要從長遠考慮,實現其向專業化頻道的延伸,讓節目能夠無壓力的為觀眾服務,將其知識水平和審美能力提升。
三、結語
電視是具有自主獨立性的交流工具,傳統文化實現與其媒介的融合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將媒介傳播中的優勢進行充分利用,實現傳統經典文化的有效傳播。
參考文獻:
[1]《百家講壇》欄目信息[EB/DO]2009-12-20.
[2]萬衛.談《百家講壇》節目定位[J].電視研究,2006(9).
作者簡介:王存開(1995.02)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省平利縣,研究方向:國防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