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在古代冷兵器時代,是防守方最有利,也基本上是最后的一道防線。孫子兵法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其中,“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指出了城墻在中國古代戰爭中的防御作用。
在古代中國的戰爭史上,建立城墻對于防御者來說絕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其防御功用大致有二:首先,城墻能夠阻礙敵人的視聽。以八達嶺城墻為例,大部分城墻依山而建,因此,若想從長城外窺視長城內部的情況,必須占據一個比長城還高的制高點進行觀測。或者使用更加先進的技術,比如利用地面傳聲的原理諦聽長城內兵馬的移動,根據其響度和嘈雜程度判斷兵力。其二,在兩軍接戰時,城墻能夠有效牽制進攻方。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作為進攻方選擇的下下策,正是因為城墻極為可觀的防御能力。城墻在接戰時消耗的進攻方的人口、財力、裝備、士氣不容小覷,甚至能影響戰役的走向。歷史上最經典的城墻防御戰當屬張巡守衛睢陽的戰役。睢陽守軍只有幾千人,而叛軍最多時達二十余萬。睢陽軍民在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情況下空守孤城10個月之久,牽制了安史叛軍大量的軍力,并且大量消耗了其財力,對唐軍與叛軍的戰爭局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進入近代,因為各種加農炮、榴彈炮、迫擊炮的出現,城墻的防御能力大為減弱。同時,飛機的出現更是讓城墻混淆視聽的作用形同虛設。在這種科技進步的時代,城墻的戰略意義大幅減弱,逐漸淪為了崗哨或者關卡。1933年3月5日,長城抗戰打響。戰前,日軍在榆關陸軍總兵力約3000人,野戰炮40門,鐵甲車3列,坦克20輛,飛機8架,軍艦2艘。而中國守城一方卻只有2000多人和輕型武器。在榆關城陷之后,守軍撤退,中國守軍死傷586名,為日軍的1.5倍。長城的戰略優勢蕩然無存,在日軍炮火的輪番轟擊下,只能淪為廢墟。
現在提起城墻,人們總能想到秦始皇建立的長城,因為他開啟了中國第一次的大一統時代,并且將當時六國的城墻串聯,形成了一個連貫的體系。然而,由于時間和戰爭,現今遺存的城墻主要是明朝建立的城墻,早期各個朝代的城墻大多數都已經殘缺不全。談到明城墻,就不得不提南京的城墻。南京作為明朝前期的首都,明城墻始建于1366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之后,南京城墻經歷了燕王朱棣南下的進攻,清朝武昌起義江浙聯軍的攻擊,民國袁世凱的重炮炮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京城墻受到了席卷全國的拆城運動的波及。左傾思潮的影響下,南京城墻險些遭遇被完全拆除的命運。在南京各界人士的積極呼吁下,南京城墻才得以幸免于難。
戰略意義消失后,城墻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了冷落甚至肆意破壞。但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和國際環境的日趨穩定,城墻開始展現出寶貴的文化和旅游價值。在經歷過對古代遺產棄之不顧、肆意毀壞的年代之后,逐漸步入世界強國之列的祖國開始對這些祖宗留下來的建筑、藝術品、書籍等等進行保護。遺產保護能為后代真實地了解,甚至進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智慧提供關鍵性的幫助。并且,為了能夠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繼承、弘揚祖先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不同尋常的智慧,國家也開始井井有條地為城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并積極設立各種以城墻為主題的觀光景區。
作為中國文化歷史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城墻受到了廣大中國乃至外國觀光客的青睞。南京作為明朝前期的首都,建立了壯觀綺麗的首都城墻。南京的城墻蜿蜒盤桓長達35.3公里,其外廓城墻的長度甚至達到了60公里。城墻的城基有14米之寬,城墻最高處有21米之高。南京城墻雖不像首都北京的城墻那樣綿延千里,但其依山傍水、獨具一格的設計也成為一大亮點。《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國用對朱元璋說:“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在這句話中,馮用“龍蟠虎踞”來形容金陵山水蜿蜒雄壯,適合被作為帝王之都。這使得城墻的締造者誕生了依托山水筑城墻的想法,放棄了中國自漢唐以來都城城墻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甚至根據地形的不同,城墻的規格和建筑手法也有所不同。從南京城墻的設計圖來看,由于其依山傍水蜿蜒曲折,整段城墻將南京城圍成了像人臉一般,有人甚至指出這就是朱元璋的“鞋拔子臉”。南京城墻作為首都城墻,工藝實屬上乘。有一處有名的南京城墻位于紫金山附近,這段城墻隱匿在林子中,城墻上爬滿了藤蔓和苔蘚,給人一種古樸凝重的感覺。這處城墻的名氣源于一個很難見到的奇景——龍吐水。當過度潮濕,山土吸水時,城墻的自行排水系統將向外排水,使水從城墻的磚縫之間流出,猶如是龍在向外噴水一般。這等精妙的設計使得南京城墻在現存的城墻當中成為一朵奇葩。
然而,在我看來,南京城墻的保護和發展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首先,刻字涂鴉等不文明旅游行為造成了景點維護上的困難。專家表示,修復這些不文明的痕跡非常困難。有些字刻得太深,磨掉的話,墻磚就被破壞了;抹上一層蓋住,又改變了城墻風貌,所以很難辦。大量的維護費用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其次,南京城墻尚有很多旅游價值未被有效開發。由于宣傳方式和宣傳力度有限,一些有景點潛力的城墻受到冷落,缺少游客觀光。比如,中華門城堡作為南京城墻遺存下來的最完整的部分之一,其內部保存完好,但對于大部分的外市外省外國的游客而言卻缺乏吸引力,這讓中華門城堡空有巍峨的身姿而少有游客欣賞贊揚。以上兩個問題,我認為無不與運營資金聯系緊密。
在此,我想根據自身的觀察和總結,淺談一些提高南京城墻的文化和旅游價值的個人建議。首先,相關旅游管理部門應建立完整的旅游服務體系,商業化遺跡遺產的周邊。我在日本曾游覽過位于東京的淺草神社,經過旅游開發,這個神社不僅是一個供人祭拜的場所,在其周邊保留古代日本的設置的同時,還建立各色商鋪,提升了該景點的觀光價值。而從這些增值項目所得的資金都被用來維護景點,使景點的服務更加體系化完整化,吸引更多的旅客前來游玩。南京的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學習借鑒這種經驗,讓南京城墻在新時代盡可能地展現旅游觀光的價值。其次,搭上國家教育部門復興古文化計劃的快車,向下一代普及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最近教育局統一全國語文教材并增加古文比重,這反映出教育部門對下一代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視。而城墻正是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是下一代學習借鑒古代智慧不可或缺的有效內容。最后,與時俱進,將城墻宣傳工作與合適的文化娛樂項目綁定,增加影響力。比如,可以利用年輕人群體中最近很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宣傳管理部門可以為城墻設計動漫形象并舉行合適的、與年輕人利益相關的活動來吸引特定人群。依此類推,多考慮不同群體的需求和興趣,定期推出吸引不同群體的主題宣傳。
從古代中國到現代中國,即使環境在變化,科技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依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上。雖然這些遺產,比如城墻,失去了其原有的戰略意義,但在現代社會向人們展現了其在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文化遺產是先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努力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這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作者簡介:李晨愷(1999.12-)男,漢族,江蘇人,金陵中學中美班,十二年級,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