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30萬川軍出川抗敵,300萬壯丁前赴后繼,5000萬川人眾志成城。這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和寄語,本劇以一眾普通士兵、一位頑強將領、一群堅強民眾在大時代中命運離散、人格成長的主線,從精神性、民族性、歷史性、藝術性等方面,講述血與火的民族戰爭史詩。
一群袍澤兄弟離別故土,歷經戰火,轉戰前線,慷慨赴死,究竟發生過怎樣壯懷激烈的故事,其實并沒有人真正知道,川軍在歷史的風煙中早已凝成了那無言的雕像。但是他們青春過、鮮活過、愛國恨過、哭過笑過。炮火中淬煉,血水中拼搏,卑微又崇高,平凡而偉大。這場血與肉的守護之戰之所以打動無數后人,不是因為一個空洞的“家國”概念,而是因為人本身在這場戰爭中歷練為“攻不下的堡壘”!
炮火中淬煉,血水中拼搏,卑微又崇高,平凡而偉大。
時代背景:
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川人立即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抗戰中。
1938年,川軍血守滕縣拱衛徐州,巨大犧牲換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1945年,漫漫長夜過去,抗戰終于迎來了最后的勝利。
地點:
大后方西南某城近郊的小鎮、抗日前線山東滕縣
主要人物:
世昌——新婚之日投筆從戎,抗擊日軍最后魂歸故里的巴蜀子弟。他是川軍里以四川安縣王建堂為代表的,以身許國的青年川軍子弟們的影子。
師長——號召巴蜀子弟出川抗戰,在滕縣與日軍進行殊死決戰的川軍將領。他是以著名川軍抗日將領王銘章為代表的,在民族危亡之際,稟性正直、驍勇善戰的民族英雄將領的影子。
秀兒——新婚之日送夫出征,在大后方辛勤耕種勞作的同時,日夜盼望著夫君平安歸來。她是千千萬萬川軍將士妻子的影子,她們勒緊腰帶為前方軍隊獻糧獻金,空耗青春等待永遠回不來的愛人。
世昌之父——“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上盡忠。”因贈兒子“死字旗”抗日而名震天下的王者誠,以及大后方、乃至全中國舍小家為國家的父老鄉親的影子:巴蜀為全國抗戰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布匹、食鹽等戰略物質。
川軍將領——綜合了:時任四川省主席劉湘、著名抗日將領率領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抗日的鄧錫侯、川軍著名將領楊森等的影子。
劉二哥——與世昌一起出川抗日,為人幽默風趣,共同在伏擊戰中誘敵深入立下戰功,在滕縣一役突圍,把世昌的遺物死字旗和棉鞋帶回家鄉。
幺娃子——川軍中的少年兵,離家輾轉萬里,每個夜晚,都不知明天是否還會活著。他是未來的少年觀眾同齡映射。
眾川軍士兵——擔負了全國五分之一以上的前線作戰任務,在與日寇的殊死較量中前仆后繼,血灑疆場,根本無從知曉或已漸漸被歷史所淡忘的無名英雄。
日軍少佐——與師長沙場對陣,單騎進行對戰。敵人的強大才能證明川軍的堅韌。
導演——實際為演出主持人,調度全場,把握劇情節奏,串聯現場舞臺背后的情節和背景,同時適時打斷眾陷入過于悲壯的情緒,完成旅游演出的商業目的。
特技演員:跑酷1(世昌替身)、摩托特技1(劉二哥或替身)、卡車特技1(日軍司機)、馬術2人(師長、日軍少佐)、跳臺特技1(師長)
群眾演員:
50人左右川軍,
40人左右日軍(也是龍獅、送親樂隊、轎夫、村民)
16人左右女性(大嫂、姑娘)
第一場 《白首誓》
時間:1937年
地點:大后方西南某重鎮近郊的小鎮
人物:世昌、秀兒、世昌父、送親隊伍、眾鄉親,師長、劉二哥、川軍部隊的一支
[場景]錯落有致的古樸川東場鎮、房屋臺階、鄉田小路,有的墻上掛著辣椒、苞谷,有的房門上貼著大紅“囍”字和對聯,戲臺上裝飾紅綢,廣場上民間藝人和鎮里的居民正穿梭準備著,一場鎮上的婚禮即將舉行。墻上還貼著征兵、抗日的標語。
遠山上長滿亮黃色油菜花,山上有棵巨大槐樹。
[導演(主持人)串場]觀眾席中間高高的導演椅上,導演手持喊話器大聲對觀眾喊話,吸引觀眾注意力進入劇情。
導演:各位觀眾,歡迎你們來到大型跨界情景演出《川軍血戰到底》的排練現場,我們今天的演出排練已經開始,請各位盡快就坐!
[觀眾迅速入座,導演招呼場上演員聚集,也聚攏觀眾注意力]
導演:各位演員和觀摩排練的群眾演員(示意觀眾),上午好,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周年紀念,也是川軍出川抗戰80周年,《川軍血戰到底》大型跨界情景演出毫無疑問是今年的重頭劇目。所以,從劇本、特效到演員,我們都動用了最好的資源,包括群眾演員——也就是你們,希望今天的彩排讓我們共同體驗那個時代,讀懂那個時代,大家有沒有信心?好的,先謝謝大家了!
導演:(正色道)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付出了極其慘重的傷亡之后,前線守軍為百姓和物資的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還沒淪陷的地區,也就是我們的大西南,全國性的抗戰動員已經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不過,在這個小鎮,戰爭的血腥氣暫時還未飄散過來,百姓們仍然過著千百年來怡然自得的小日子。
導演:(指向順著山坡之字拐上胸帶大紅花走在迎親隊伍最前面的年輕人)你們看,那個胸帶大紅花這個小伙子,他叫世昌,今天是他的大喜日子,轎子里坐的新媳婦兒秀兒,是鎮上最漂亮的姑娘。
[觀眾的注意力順著導演的指向移向遠景場景
[1]情景組表演《迎親》
幾聲清脆的鐺鐺聲,“嘣嘣嘣嘣”的幾下鼓點后,兩支嗩吶的高亢聲響引吭而出,隨之,大鑼、镲子等等跟隨鼓點的指引,吹打一擁而上而又毫不混亂。——送親隊伍在吹打樂隊的伴奏中從山脊上順“之”字形走下,少女和婦人們抱著酒壇、鋪蓋嬉鬧調笑。
新郎招呼著山下的鄉親,和拿煙葉子煙槍的劉二哥一起,快活的走在花轎隊伍前面,沖在隊伍最前面的是少年幺娃子。endprint
山下迎親的鄉親們,望見山上的送親隊伍,舉起地上龍獅,跟著樂班鼓點開始表演,從場鎮的兩條巷子中沖出來到戲臺前,越來越多的百姓走出來觀看,世昌老爹看到每個人都拱手作揖,快活得眉開眼笑。
[2]情景組歌舞《龍騰獅躍趕花會》
新郎世昌穿著鮮艷的禮服帶著迎親隊伍穿過小巷來到近前,新娘在姐妹的嬉鬧中走出花轎,帶著巴蜀女子的大膽熱情,自己取下了蓋頭,與世昌四目相對緊握雙手許下誓言。
[眾人歌聲:正月里采花沒喲花采,二月里采花花呀正開,菜花蛇咬到蛤蟆造孽。三月里桃花紅喲似火,四月里枇杷爬呀上來,偷油婆碰到雞公造孽……
世昌秀兒在人群中發放紅包禮品,現場氣氛歡快熱烈。
這一切進行的同時,在小鎮山上的菜花道上,一隊身著粗布單衣、身被單被草席斗笠、踩著草鞋的川軍,緩慢卻整齊的行進著,在錯落山體的遮擋下,隊伍似乎沒有盡頭。
走在中間的是一位騎著大馬將軍摸樣的軍官,馬下跟隨著鄉紳和政府官員,他們吸引了部分迎親賓客的視線,也引起了世昌的注意。
無縫轉場[威亞特效和聲場設計]凄厲的防空警報突然響起,隨之而來的是飛機群的嗡嗡聲,觀眾頭頂響起一聲炮火,天空中一架國軍霍克式戰斗機拉著濃煙火光,墜毀在遠處。
[3]情景片段《衛國誓師》
眾鄉親大驚紛紛躲避,士兵四散,現場大亂,領頭的將軍迅速下馬,安慰著陪同的鄉紳官員和百姓。他爬上戲臺,朝天鳴槍三響后,用擴音器向川軍隊伍發話:
師長:你們怕啥子?!你們勒副顏色哪里有一點軍人樣子!老子看到你們真的想把眼睛都摳了!看別個,犧牲的是我們的飛機!勒些崽兒,我王某人欽佩之至!而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老百姓,現在終于有機會去保家衛國,勒叫啥子?勒叫三生有幸老天開眼,所以你們怕啥子?!
師長:昨天,動員委員會的張主任要我說點啥子,我沒得啥子好說的得,斗只問你們一句:有人燒你的房子,殺你娃兒媽老漢,搶你媳婦兒,你啷個辦??啷個辦???殺!
川軍眾人:殺!殺!殺!
師長(凝視):好!我們戰場見!!
[隨后,將官跳下戲臺,走到列隊待命的川軍將士面前,為他們整理衣袖軍帽,軍隊則在軍官的帶領下開始原地踏步,并雄壯的呼號——
川軍眾人: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復,誓不回川!
[4]情景表演《兵·別離》
部隊即將開拔,送行的民眾將川軍子弟團團圍住,向他們手中塞著各種東西。世昌、劉二哥等青年群情激奮,幺娃子也躍躍欲試,世昌父親看出了兒子想要從軍的心思,轉身一把扯下街邊一張擋雨的白布。
世昌之父:把筆給我!(揮筆寫下巨大“死”字遞予兒子)
LED字幕:“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世昌之父:“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上盡忠!”
世昌接旗,跪地叩拜。
[5]女聲獨唱《槐花幾時開》
新娘秀兒端上兩碗酒,原本的喜酒成了送別酒,兩人深深相視,一飲而盡。身邊的紛紛鄉民為川軍都倒上送行酒,川軍子弟一飲而盡,摔杯開拔。世昌身穿禮服,手握迎親的土槍,和拿著煙槍的劉二哥一起,走進了川軍隊伍。
幺娃子本想緊隨世昌他們火線參軍,但師長和其他川軍見他尚未成年堅決不收,幺娃子被善意的推搡著,從隊伍中段溜到尾端,還是跟了上去。
師長一聲令下,開拔!
川軍眾人:失地不復,誓不回川!誓不回川!
歌聲起: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
手把欄桿(噻)望郎來(喲喂)
娘問女兒啊,你望啥子(喲喂)
(哎)我望槐花(噻)幾時開(喲喂)
軍隊向下場口的掩體走去,秀兒轉身往山崗跑,希望在更高的地方目送世昌……秀兒倚在山坡大槐樹上,目送川軍隊伍消失在遠處。
第二場《川軍血》
時間:1938年 地點:山東抗日前線,滕縣
人物:世昌、劉二哥、幺娃子、川軍部隊,日軍部隊,世昌思念中的秀兒
場景:[中景]立體制景旋轉:成為一片廢墟的北方村莊,透過窗戶映出的紅色閃耀的火光、硝煙,彈痕累累的土色城墻(可呈現垮塌狀)
[前景]沙袋、戰壕、彈坑、鐵絲網、建筑殘骸(瓦礫)
[遠景]金黃的麥田里冒著黑色硝煙
[導演串場]:眼看離家鄉越來越遠,望著秀兒、想著老父親,世昌哭了,弟兄們不少也哭了。世昌和弟兄們都期盼著,等打完仗,就可以回家種田,娶媳婦,生孩子,傳宗接代,養老撫幼。
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不會想到,這一去會將自己帶向怎樣的境地。雖說領到的軍服只是草鞋加斗笠,但追隨王師長出川“打國仗”,世昌覺得自己成了軍人,一下子凝重起來。
從未離開過巴蜀的川軍子弟一路向北,踏過天寒地凍的破碎國土,到處都是火藥味道。她們身邊不斷有人中槍,被抬走。槍聲、炸彈爆炸的聲音、飛機的轟鳴,交織成恐怖的場景。幾場仗打下來,這些被外人戲稱的“雙槍將”,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原本青澀的青年世昌已經成為堅毅的軍人,幺娃子也脫去了原來的稚氣。
在遭遇無數的挫折后,終于抵達日軍鐵蹄兵臨城下的山東藤縣,這座注定會載入史冊的古城,在這里,他們將迎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刻。
[1]情景舞蹈《怒火》
這是剛剛被日軍轟炸過的滕縣城外的村莊,在硝煙的掩映下,廢墟中、戰壕里不停穿梭出川軍的身影,他們滿懷激憤,低沉的歌聲和吶喊進行著對侵越者暴行的控訴。
滾出去!還我好山河!
這是一段包括大刀舞、槍舞、集聚、托舉、沖鋒、沖散、怒吼的歌舞劇表演形態。部隊最后往戰壕中潛伏,消失在觀眾視線。endprint
[2]特技摩托與卡車追逐《利刀無鞘》(滕縣外圍伏擊戰)
世昌與劉二哥兩人小隊從觀眾席中出場,在設置的各種障礙中跑酷翻飛,一邊運動一邊以各種物體為掩體朝日軍開火吸引火力,身手敏捷。一邊還擊追擊的日軍摩托。兩人射殺坐在拖斗上的日軍后,扯落摩托駕駛員搶得摩托繼續撤退。
另一輛日軍摩托車與日軍卡車迫近,與主角兩人展開追擊。摩托騰躍、側身駕駛、擊斃卡車駕駛員致其沖出路面,誘引日軍進入包圍圈。
川軍指揮官無聲的下令,所有同時開火(只有步槍、輕機槍、手榴彈),卡車上的日軍猝不及防被打得非常狼狽。失控卡車上的日軍下車還擊,迫擊炮加入后,川軍的攻勢立即減弱,開始出現傷亡。
正當形勢急轉直下,世昌與劉二哥從陣地中竄出,靈巧的躲避了好幾次爆炸和彈雨后,兩人配合從側翼將一捆集束炸彈扔向迫擊炮陣地,川軍趁機沖鋒,日軍丟下幾十具尸體狼狽逃竄。
[3]男子群舞《一雙棉鞋》
初戰勝利的欣喜情緒在川軍隊伍中傳遞,同時傳遞的還有四川老家的捎來的一雙棉鞋。16歲的小兵幺娃子提著包袱,舉著棉鞋跑上場來。這雙棉鞋在川軍子弟中輾轉傳遞,愛惜、羨慕、感懷、思鄉之情蔓延。
《槐花幾時開》旋律變調中,秀兒矗立在觀眾席前,與沙包上的世昌各自手捧一雙棉鞋。音樂高潮處,睹物思人以舞抒懷。調皮的幺娃子跳起來搶過棉鞋,世昌把幺娃子扛在脖子上,幺娃子高舉棉鞋開心的大喊
幺娃子:“我也要棉鞋!我也要娶老婆!”
眾人大笑起來。
“嗖——啪——”被故意放緩的聲效,演員動作停滯,剎那間全場凝固。
世昌背上的幺娃子前胸被日軍冷槍擊中,一口鮮血噴薄而出,幺娃子倒在世昌懷中,眾人痛不欲生的情緒被日軍持續的炮火打碎,戰爭情緒立刻收緊。
[4]煙火特技與情景表演《烽火雷霆》(滕縣“外城守衛”階段日軍大規模進攻)
日軍猛烈的炮火讓川軍只剩招架之力,戰壕里、沙袋后,日軍機槍掃過來,大家低下頭,等機槍掃過去的時候,再朝敵人開槍。看到戰友一個個倒下,世昌的憤怒讓他忘了恐懼,爬起來,舉起“漢陽造”朝敵人射擊。喊殺聲
地上、水里、空中,日軍山炮、野炮,川軍幾門土造的迫擊炮對峙,轟炸機模型通過威亞臨空轟炸。炸點在陣地上劇烈的爆炸,殘肢瓦礫四處飛濺,古城內外陣地一片火海,營造真實戰爭的壓迫感。
敵我力量懸殊,很快川軍的第一道防線失手,沙袋與房屋成為日軍進攻的掩體。(舞臺調度:日軍運動戰推進,川軍調動敢死隊炸毀日軍火力點)
火力覆蓋后,日軍步兵在箭型坦克陣,以及廢墟房屋內機槍火力點的掩護下向川軍第一防線發起了沖擊,陣營尾部日軍少佐身騎大馬督戰。
川軍多名敢死隊員抱炸藥包欲炸廢墟房屋內機槍火力點都被車載同步機槍和日軍步兵火力射殺,川軍戰士仍前赴后繼壯烈犧牲,無奈川軍退向第二防線。
川軍甫一退防,日軍先頭步兵立刻迫近。
[5]騎乘作戰《生死對峙》(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再現了王銘章將軍之死。)
只聽得一聲馬嘯,從城門里只見師長單刀匹馬殺出,孤軍沖入敵陣。師長是在賭博,他賭的是日軍騎兵的驕橫。師長知道,他擺開這個單刀匹馬的陣式,足以讓日軍指揮官喪失理智,暫時放棄機槍活力的掃射,為川軍贏得突襲的時間。
日軍少佐看到雜牌川軍居然也玩起了馬刀,一臉不屑,放著好好的防御陣地不用,毫不猶豫拔刀驅馬與川軍師長騎乘作戰數十回合。
兩軍將領的生死對峙,牽制了部分日軍步兵火力,川軍敢死隊趁機突襲,炸毀日軍機槍火力點。師長在日軍步兵中英勇砍殺殲敵,最終寡不敵眾英勇負傷,伏在馬背上撤回第二防線。
日軍短暫調整后繼續沖擊川軍陣地,坦克炮將古城墻一處轟塌(炮火猛烈,滕縣城墻被擊垮一片,形成土坡),川軍兵士紛紛圍攏負傷的師長,他推開擔架
師長:不要管我,我死在這里很痛快!”(原型王銘章所言)就是——你們的餉錢我是沒得法去討了。
世昌:師長,我們連命都不要了,還要餉錢干啥子?等仗打完了,你給我們立個碑就行了!
說完,世昌扛起師長沖上垮塌土坡爬上城墻,川軍余部火力掩護,撤退至第三防線,日軍源源不斷繼續推進(川軍死亡退場的回到城內等候),爭奪滕縣城墻下川軍僅剩的最后防線!
[6]音舞詩畫《祈戰死調》(滕縣之役中城破的最后時刻。)
日軍的火力攻勢壓倒性的迫近,城下彈盡糧絕的川軍幾無回擊之力,城樓上,一面刺眼的白旗在城樓升起,炮火停止,場內一片死寂狂妄日軍喜出望外,開始歡呼,認為川軍變節投降,高舉雙手已經在慶祝勝利。
粗獷歌聲:男兒乘風破萬里
最好沙場死
國辱未雪怎成名
寶刀攜出征。
城墻上一嗓粗獷《祈戰死調》被吼響,因為是來自簡陋的戰場廣播系統,唱腔顯得沙啞疲憊而失真,然而城下最后防線中的川軍官兵們卻激動起來,因為這是他們熟悉的師長的聲音!只見城墻高處矗立的人影正是滿身血污的師長。
此時,風起,城樓上的白旗迎風展開,原是死字旗!
隨即戰歌和聲響起,川軍將士共同哼唱起了這首戰歌,唱腔從疲憊低沉道雄渾高昂,
師長:“上刺刀!”
在一聲清脆的命令聲中,陣地上的所有人或掙扎著舉起大刀,或為已經打光的步槍插上刺刀,或將手榴彈集束。
川軍全體:男兒乘風破萬里,最好沙場死。
國辱未雪怎成名,寶刀攜出征。
抗強權,除國賊,掃夷氛兮征禹城;
莽莽長城,出入縱橫,大地播英聲
……
歌曲的尾聲,師長的身影出現在城樓的旗桿旁,同時一句話傳入陣地上的川軍耳中
師長:“兄弟們,我們來生再見!”endprint
隨著這聲告別,日軍的坦克炮彈準確落在城樓師長所站的位置,師長跌落城樓壯烈殉國。而這聲炮響更像是川軍的沖鋒號。
川軍全體:“殺啊!”
陣地上的所剩不多的川軍們怒吼著,沖向已然明白一切的日軍,像被收割小麥一般,所有人都被日軍的機槍步槍擊倒,而他們倒地的方向無疑都朝向日軍,沒有一個逃兵!
槍聲終于停止,日軍開始打掃戰場,他們小心翼翼的翻動著每一位川軍的尸體,搜索著前進,硝煙中日軍坦克以及步兵已經前進至第三道防線,離古城門只有不到十米距離。
世昌(低唱):男兒乘風破萬里,最好沙場死。
微弱的人聲再度哼響《祈戰死調》,日軍慌亂中發現正在穿越壕溝的坦克下竟然還蜷縮著一個人,就在日軍開始哇哇亂叫發出警報的時候,世昌躍至坦克上,拉響了集束的手榴彈,日軍坦克發出巨大的爆炸,歪斜著陷入壕溝。
第三場《天地行》
[換場]川江號子的調子和長嘯在大山里回蕩
[布景更換]重新回到西南大后方某重鎮城郊的那個場鎮,遠景山上盛開紅色杜鵑花,山頂上還是那棵巨大的槐樹。墻上貼著慶祝抗戰勝利的標語
[導演(主持人)串場]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川軍自從出川那一刻起,就跟這個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到一起——這個國家的傷痛就是他們的傷痛,而他們的勝利也是這個古老國家無上的榮光!分散在各支部隊的川軍幾乎參與了所有大型會戰,從淞滬徐州到長沙武漢,川軍無一不表現出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他們慷慨赴死,以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他們完全擔得起這樣的評價:“無川不成軍”。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終于取得勝利。川軍抗戰八年,兩千多個日日夜夜,除了前線浴血的川軍將士,大后方的四川,包括戰時首都重慶,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像一頭年邁的奶牛,靠擠出的血和奶支撐著半個中國走向最后的勝利,他們完全擔得起這樣的評價:“川人從未負國!”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1]情景合唱《祈歸》
眾鄉親:風卷云,雨裹風,
風嘯云舞霹靂動。
舍身成仁為家國,
浩氣長存天地中。
親人啊,莫遠行,這里是歸途……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干而滋生。
眾鄉親扶老攜幼眺望遠方,呼喚著前方歸來的親人。
[2]情景歌舞《壯士榮歸》
鞭炮聲,又是幾聲清脆的鐺鐺聲,“嘣嘣嘣嘣”的幾下鼓點后,兩支嗩吶的高亢聲響引吭而出,隨之,大鑼、镲子等等跟隨鼓點的指引,一隊吹打樂班的演奏聲由遠及近,從隊伍后面沖上傳信的村民,邊跑邊喊
男子村民:回來了!打贏了!川回來了!
老百姓奔走相告,不多時,鄉親跳著蓮蕭、車幺妹、民間吹打占滿的鎮頭的院壩,喜慶氣氛中,官員、鄉紳出場,“慶祝抗戰勝利”布制的橫幅被兩根長長的竹竿挑起。
復原的川軍隊伍從遠處的山崗上呈“之”字形整齊的開過來。歡呼聲中,在鄉親的簇擁下,川軍余部齊步走進場鎮,整隊后,帶隊的川軍將領對眾人鄭重敬禮
[3]川軍將領:8年前,我巴蜀壯士保家衛國,30萬川軍出川抗敵,300萬壯丁前赴后繼,5000萬川人眾志成城。
巴蜀,出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軍糧,三分之一的銀錢,三百萬的川軍!
8年前,我們說過,如戰而勝,當然很光榮地歸來,
戰如不勝,決心裹尸以還!
一排軍人手捧犧牲川軍的遺物,列隊跨步上前。其中就有本鎮和世昌一起參軍的獨臂軍官劉二哥。
[4]女聲情景表演唱《我望槐花幾時開》(8分鐘)
老人和婦女們再也抑制不住,紛紛撥開前面的人群向返鄉的川軍們撲去,尋找著夢里已經見過千百遍的兒子和丈夫,或是他們的遺物。
秀兒扶著世昌老父的在人群中艱難輾轉尋覓……獨臂軍官劉二哥單手托著一個白色的包裹同樣在人群中尋覓,
老父:劉兒,世昌呢
劉二哥:世昌……他在民族的份上盡忠了,我們來為您盡孝(說畢跪下,舉起白色包裹)
此時,音樂抵達感情深處。所有軍隊跟隨劉二哥跪下,群眾也相擁而泣,或紛紛跪下。
三人對視,秀兒的目光落到白色包裹上,劉二哥先哭出了聲。在二哥壓抑的哭聲中,秀兒顫抖著打開包裹,是一雙嶄新的布鞋,而包裹它的則是浸透鮮血的“死字旗”!
老父抱住死字旗,秀兒高舉那雙棉鞋。
畫外女聲: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
手把欄桿(噻)望郎來(喲喂)
就在棉鞋舉起的剎那,悠遠凄美的女聲響起,秀兒捧起棉鞋瘋了似的向山坡跑去,一路跌跌撞撞。留下劉二哥捧著展開的、布滿血跡的“死字旗”。
主題音樂《槐花幾時開》的抒情變奏和聲響起:
女子和聲:高高山上(喲)一樹(喔)槐(喲喂)
手把欄桿(噻)望郎來(喲喂)
娘問女兒啊,你望啥子(喲喂)
(哎)我望槐花(噻)幾時開(喲喂)……
秀兒沿山路奔跑,鮮紅的杜鵑漸次染紅山崗,當秀兒最終抵達山頂,山頂的大槐樹瞬間開滿了一樹白色槐花。
和聲交響:娘問女兒啊,你望啥子(喲喂)
(哎)我望槐花(噻)幾時開(喲喂)……
[LED]結束字幕:
在八年抗戰之中,
這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戰爭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
就是四川。
自武漢失守以后,
四川成了正面戰場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的中心,
隨著正面戰線內移的軍民同胞,
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發財亦于斯。
現在抗戰結束了,我們想到四川人民,
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
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場,是盡了最大最重要的責任的,
直到抗戰終止。
——1945.10.8 新華日報社論
作者簡介:莫溦沙(1982.08—)女,漢,籍貫:重慶市,碩士,群眾文化館員,群眾文化,活動策劃,電影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