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正華
古徽州(今黃山市)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其歷史悠久、文風昌盛、人杰地靈。皖南盛產竹木茶和舉世聞名的文房四寶,還有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道教名山齊云山和錢塘江的源頭新安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徽州文化也孕育出各種藝術門類,其中徽州木雕獨樹一幟。
早在唐末,由于徽墨在全國名聲卓著,而墨模是用木板精細凹雕而成,比一般的木板雕刻更見功夫,歷代大量的墨模雕刻造就了一批雕刻藝術家。元代的王楨在徽州首創了木刻活字排版印刷術和活字版韻輪,又涌現出一批刻工名手,他們不僅刻木活字,而且平雕刊刻各種書籍插圖、畫譜等。徽州木刻版畫,有悠久的歷史,它的出現比歐洲版畫要早500年,明萬歷年間,隨著徽商的崛起,徽州版畫藝術走入巔峰時代,徽州也成為全國三大刻書中心,成為中國歷史上版畫藝術的黃金時期。元末明初,徽商逐漸崛起,帶動歸鄉置地營宅之風,為了彰顯財富與風雅,在建筑木構建上以雕刻進行裝飾的風尚應運而興,而徽州木雕的興衰也與徽州民居的興衰并行。明以降,徽商已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的明星商人。遵循儒家文化傳統,發家致富后的巨賈們,返故土、廣良田、起豪宅,競以雕梁畫棟進行裝修,推動徽州民居木雕藝術裝飾的風氣日盛,并形成當地的一種文化傳統。地方文化的基因,南北文化沖撞的開放,使得徽商在木雕藝術中更多的追求儒家文化的氣息,促使徽州木雕成為具有鮮明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藝術流派。
因應用在徽派建筑上較多的緣故,故徽州木雕對材料的篩選也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一般用銀杏、香樟、松柏、紅豆杉較多,木質酥軟不僅有利于雕刻,更有利于保持房屋的濕度平衡。而徽州木雕用于古典家具、掛屏等裝飾性物件的雕刻時,則選擇較為高檔的材質,紫檀花梨、金絲楠木等名貴樹種都有使用。
明初為徽州木雕的發展時期,頗襲秦漢遺風,以淺浮雕表現手法為主,用線簡練挺拔,粗放剛勁,比較接近漢代畫像磚的風格,古拙而樸素,人物形象適度夸張,造型渾圓結實,儉樸中富有變化;明中葉到清中葉為鼎盛時期,風格轉而精細,發展了深浮雕、圓雕等手法,裝飾味道更濃;到清代后期則慢慢趨向縝密、繁復、精細,更多地運用深浮雕、圓雕、透雕等,以多層次展現工巧奢華;清末至民國年間為衰落時期,以精細為時尚,有的人物因過分雕琢而使力度感削弱;到民國時期,構圖上受平面繪畫的影響,寫實味濃而渾樸稚拙的意趣相對減弱。
在雕刻工藝方面,明代工匠在表現手法上較為質樸,主要采用淺浮雕、深浮雕、圓雕等幾種雕法。而清代工匠受到社會文化世俗化的影響,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出透雕、凹雕、線刻、多層雕刻等,形成多元并舉的局面。有的在兩寸厚的木板上竟可雕刻達七八層之多。還有木雕圖案中的門、窗可以開啟,獅子嘴里的圓球可以滾動,表現了民間審美心理的變化。另外,在雕刻的題材內容上,明代木雕內容相對樸實簡單一些,清代更加注重內容的多樣化,取自戲曲故事、民俗題材的主題日益普遍,情節和典故更為豐富。在內容和形式上既有體現士夫文化清雅趣味的山水、花鳥;也有迎合富商審美偏好的歷史、故事、戲文的場景片段。
徽州木雕在徽州古建筑上的表現最為突出,特別是沿天井四周的欄板,正廳兩邊廂房的窗戶窗欄板(既是作為裝飾,又可供觀賞)更是藝術家們大顯身手的首選,同時也是彰顯戶主財力與匠師的實力的重要載體。任何一個構建部位的雕刻在制作之前都必須經過巧妙的構思與設計。明清兩代,中國畫家紛起,徽州地區畫派,如:丁云鵬、和嘉燧、李流芳、李永昌、漸江、査土標等都因為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經常出入徽商家中論詩觀畫,自然免不了要幫徽商們籌劃設計。規劃分工“局部”與整體結合,從始至終都是協調一致、賓主相容,主題突出,彼此相得益彰,以求得和諧、統一。同時又因為書畫家們與工匠素有合作的傳統,這些都是徽州木雕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重要因素。徽州木雕因為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以山水為題材的木雕藝術,以黃山、白岳至奇至險之景,歙縣、績溪的“十景”和休寧、黟縣、祁門、婺源四縣各自擁有的“八景”,如黃山的無石不松、無松不石、狀如虬龍、蒼翠奇特、群山環抱、山水相連。滿身遍布徽州木雕的建筑物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有致。長短相同的白墻黑瓦和馬頭墻上,那木雕上的松、石、云、泉和奇花異卉都是徽州山區的典型景物。
徽州木雕表現的內容廣泛,諸如:名人軼事、文學故事、戲劇唱本、宗教倫理、風俗民情、民間傳說和社會生活等等。人物雕刻常見《八仙過海》、《和合二仙》、《郭子儀祝壽》等;《抬閣戲》、《鬧元宵燈會》等富有地方特色;《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百忍圖》、《楊家將》、《戚家軍》、《長坂坡》、《桃園三結義》表現了對忠孝節義的楷模的褒揚;還有展現日常生活風貌的“漁”、“樵”、“耕”、“讀”等。在多樣化的主題內容中,“孝”是徽州木雕的主要題材,儒家倫理的核心。歷代帝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孝道作為立身教民之本、建國治邦之基。徽州木雕所反映的堯、舜、禹故事是中國文化《二十四孝圖》其中之一《孝感動天》的完整或細節的真實賦予其想象的理解,在民間藝人和原主人的孝子情懷等仁愛、慈孝、勸善在一片木雕中出現像春蠶吐絲一般,心甘情愿的遵循著相同的理念去編織出奇異的民族文化和儒者之風。“義”也是受到普遍推崇的主題,義是儒家所認為的思想人格和重要品質,是人生所追求的盡善盡美的精神境界,提倡“見利思義”,精神上的善良本性要多于物質利益,形成了傳統意義上的中華之魂。徽州木雕關于三國的題材很多,如:《趙子龍救孤》、《關公送嫂》、《單刀斬顏良》、《神亭之戰》等,深刻的反映了儒家的忠義思想,這四片隔扇裙板上雕刻的技法嫻熟,造型傳神,完美的塑造出關羽、趙云這樣無與倫比的忠勇形象,充分展現了前輩工匠高妙的技藝水平,以及徽州木雕技藝中積淀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徽州古建木雕藝術是中華民族地域文化的積淀物,主題鮮明、內容多樣、構圖嚴謹、層次分明、形象生動、內涵豐富,貫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和意識形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個性。它是經過幾百年時間的過濾與嬗變的文化遺產,對它的研究分析,將有助于啟迪現代人的智慧,有益于探視中國傳統藝術的真正內涵,有利民族文化的興旺發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