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軍
摘要:七年級是初中階段最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初一是打基礎的學習階段,也是“小升初”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小升初”的不適應、自主學習的欠缺等等因素都有其獨有的特點。目前有較多的學生和家長還沒有準備好,不能很好的跨越,有諸多的不適應和困難。我認為這種現象——謂之“年級危機”,是有值得探究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年級危機;海南教育的喜與憂;實效學習小組模式;動態調整
一、初中生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
七年級是初中打基礎的學習階段,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學生大多還保留少年兒童的特點,但在這一時期,由于身體發育速度的迅猛,其在智力方面同樣有了顯著的提高.具體地說:
“小升初”是孩子學習與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曾咨詢過有多年教學資歷的老教師,可以說步入初中后,比較能適應初中學習和生活的孩子不到占40%。不適應集中表現為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學科知識容量大、跨度大、科目增多。
其次:學習能力轉化難度大,相當比例學生疲于應付不堪重負。
再次:初一階段的數學知識大多是基礎知識,這是為初二初三打基礎的時候,但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養成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就會直接影響數學成績,甚至學生的中考成績和以后的學業生涯。
二、海南省的特殊省情。
海南省委省政府深知海南基礎教育的薄弱,非常重視海南教育事業的發展,動真格抓教育,在海南10多個貧困市縣建設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思源學校,已陸續投入使用。但喜中有憂,近年連續幾屆全國質量檢測,海南的基礎教育質量排在后位,與內地教育發達省份比如山東、京滬等還要滯后發展好多年。那為什么呢?筆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有:首先,海南優越的自然環境,餓不死凍不傷。沒有太多生存競爭的壓力,社會節奏緩慢。當地的人文大環境下,有些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重視不夠,事事以孩子的好惡來取舍,不考慮長遠,對學業問題以及未來的就業沒有遠景的規劃;其次,國內高等教育的近十多年持續大規模招生,大學生的身上已經沒有了以往榮耀的身份,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海南省的就業結構性問題,以服務業為主導,對高素質的人才的吸納能力不足,這些都嚴重打擊了廣大農村地區的家庭和學生的讀書信心,導致了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再次,來自教育本身:優秀的師資力量嚴重匱乏;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學校的管理體制與內地教育發達省份有較大的差距;教師培訓有些形式大于內容,過多讓一線教師心里面反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三、“實效學習小組”課堂模式的實踐探索。
下面就介紹一下“實效學習小組”課堂模式,希望帶來拋磚引玉的作用。從小組的組建、小組長的選擇、小組文化的建設、小組的評價和“實效學習小組”評價細則五方面來說明。
1、學習小組的組建 。并非簡單的把幾名學生放在一塊,而是班主任必須和各任課教師商量,綜合考慮權衡各要素,再進行分組。這樣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個人認為,主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
原則一:組內異質,異組同質
主要依據學習成績(總分、平均分、各科成績分布、學習能力的互補),依據成績采取一條龍的形式分組,每組學生分為三個層次:A層-B層-C層,初建學習小組模塊。
原則二:每組人數以4人為宜,一般為:A-BB-C。我班總共50人,分為12個小組,其中有一個小組是6人。
原則三:除成績外還要考慮學生性別的搭配、性格、興趣愛好、同學關系、班干部等諸多因素。
原則四:班主任初步分組后,要在班級公布名單,要留給學生時間,主動收集學生意見并嚴格審核,有合情合理的原因,再酌情動態調整。
2、小組長的選擇 。學習小組組建后,要確定小組長。它在學習小組中的作用既相當于“小班主任”,要管理組員;又相當于“小老師”,要組織組員進行課前預習、課堂展示、課后督促鞏固。因此,選擇小組長要慎重。
3、小組文化的建設 。小組文化的建設主要包括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所謂顯性文化是各組在組長的組織下,創新性地給小組設計組牌,包括組名、奮斗目標(個人、小組、班級)、成員等。所謂的隱性文化是小組作為一個學習團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凝結的深厚情誼。
4、小組的評價 。小組評價在整個小組建設中占據制高點的作用。假設缺少評價或評價不到位,那么整個實效學習小組教學差不多就等同虛設。通過評價,可以讓學生課前認真預習準備;通過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在課堂上不斷質疑和辯論;通過評價,可以讓學生逐步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給老師學,也不是給家長學。
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實效學習小組的操作流程是,節節有反饋、日日有評價、周周有總結、月月有表彰四個層次。 班主任需要提前設計好相關評價表格,要時刻教育學生,始終堅持一顆公平公正之心,不得弄虛作假,扣減分的標準要統一,要每天每周每月每學年都堅持如一。
5、“實效學習小組”評價細則。功能相當于是小組的評價的細化、補充和進一步完善,優勢在于小組長、科代表、學習委員、班委、科任教師等相關人員可以有據可依可查,無論是在程序上還是在執行的每一個環節上,都盡量做到公平公正。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于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非常嚴謹,強調理解和運用,通俗的說,數學課對課前的預習、課堂的精講精練、課后的鞏固升華等要求更高。據統計,海南包括全國,在線教育或教育輔導培訓市場上,數學和英語是學困生選擇最多的科目,這就從側面說明了數學科學生存在普遍的困難。而“實效學習小組”模式就可以一種更好解決數學科的這些問題,值得一試。
參考文獻:
[1] 唐曉杰.課程改革與創新[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胡炯濤.數學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3] 程時貴.走出海島看海南教育的喜和憂[J].新教育,2016,3(318):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