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姚名顏+胡建鋒+胡慶成+楊永勝+羅丹
摘要:延遲滿足是指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分為目標選擇階段和目標維持兩個階段。學業延遲滿足對中學生學習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受到父母的教養方式,學習目標的難度,人格等多個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學業延遲滿足;大五人格
延遲滿足由Mischel(1974)[1]最早提出,他認為延遲滿足是個體心理成熟的表現,指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心智日益成熟,延遲滿足的調節由外部因素向內部因素轉變,內部因素對延遲滿足的影響越來越重要。
Bembenutty(1996)針對美國大學生學業延遲滿足能力編制了學業延遲滿足量表ADOGS(The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 Scale,簡稱ADOGS)。該量表是一個單維度量表,由十個項目構成,每個項目都為學生提供了兩種選擇情境,即時滿足和等待一段時間后的延遲滿足,要求學生二者選一,每種情景分為兩種程度,可能會選擇和肯定會選擇。李曉東根據我國中學生的特點修訂了此量表,設計了九個選擇情景。
Mischel提出的延遲滿足實質上是自我延遲滿足,從個體自身角度出發包括目標選擇階段和選擇維持階段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目標選擇階段,個體會基于延遲獎勵的價值、自己的信念和動機而做出延遲滿足的選擇;第二階段,維持階段,延遲者需維持他所做出的延遲滿足抉擇,直至達到最后的目標。目標維持階段是個體為維持目標選擇而實行的認知和行為過程,成功的目標維持活動取決于個體能否避免分心物的不利影響和正確的使用認知策略。目前大多學者都認同Mischel關于延遲滿足概念的詮釋,認為延遲滿足是個體為達到某種更大但又無法立即達到的愿望。
學業延遲滿足對中學生學習活動具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延遲滿足能力是學生減少分心,順利完成學業任務達到學業目標的保證。影響學生延遲滿足的因素頗多,包括父母的教養方式,學習目標的難度等外部影響因素;就內部影響因素而言,人格因素是影響學業延遲滿足的關鍵。目前關于延遲滿足與人格因素的相關研究有三種觀點:第一觀點由Mischel等[2]人(1972)提出,他認為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或技能,可以通過學習延遲滿足策略而得到提高。延遲滿足能力源于認知能力,個體在面對即時誘惑時通過轉移注意力,分散即時刺激帶來的不良影響,堅持延遲滿足達到目標,因此延遲滿足高的個體更容易在充滿誘惑的多種選擇的不良環境中獲得成功;第二種觀點認為延遲滿足源于自我控制和心理彈性,自我控制是在復雜的環境中控制情緒和沖動行為的能力;心理彈性是個體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延遲滿足高的兒童能抑制沖動的表達,做出符合處境的行為,Funder等[3]人認為延遲滿足是種個性特質,具有穩定性,強調個體在延遲選擇中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三種觀點認為延遲滿足與人格的多方面相關,包括人格特質、認知、自我控制等的多維度的結合。本研究傾向于第三種觀點,延遲滿足受人格特質、意志品質、自我控制等多方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Mischel W.(1974).Processe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In L.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7).New York:Academic Press.
[2] Mischel W,Ebbesen E B,Zeiss A R.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2,21(2):204-218.
[3] Funder D C,Block J.The role of ego-control,ego-resiliency,and IQ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6):1041.
基金項目:長沙醫學院校級大學生創新課題(長教醫[2017] 18號—040)
作者簡介:李黎明(1995–),男,湖南常德,本科,學生;
通訊作者:羅丹,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心理學》教育多年,在《中國醫學倫理學》《臨床心理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帶領學生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課題一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