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化,各種民間融資活動也快速發展,但是由于立法的滯后性,使得經濟發展與法律規制之間出現了斷層,由此也引發了諸多問題,尤其是集資型犯罪的高發,這種犯罪通常涉及范圍廣、牽涉人員多、社會影響大,但實踐中又存在諸多爭議。在這一背景下,本文旨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入手,談及幾點治理對策。
關鍵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治理對策;綜合治理;部門協作
我國《刑法》第176條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1]。它的立法的發展歷程從橫向來看,和金融業的發展是成正相關的;從縱向來說,我國古代各朝代基本都制定了妨害貨幣犯罪,金融犯罪立法由來已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2]。
盡管近年有關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立法一直在逐漸完善中,但是不可否認本罪的犯罪頻率越來越高,一直呈現指數型增長的趨勢。因此本文著重探討一下對本罪的治理對策,只有從根源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有效的遏制非法集資案件進一步發散擴大的勢頭,減少甚至杜絕隱患的產生。目前,我國理論學界關于其預防主要提出了加強刑事司法、加強金融系統管理、加強社會文明建設三大策略,就此方面,又可分為以下幾點[3]:
(一)堅持綜合治理為本
懂得運用群眾的力量,動員各方勢力,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教育、防治,便于快速抓住犯罪源頭,從根源上解決并減少犯罪的發生。要堅持打擊和防范兩手抓,既治標又治本,重在治本的方針,同時也要善于運用法律武器,謹記法律是保障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
由于該類案件具體隱匿性,再加上傳統監管的滯后性,更加凸顯了預警機制和監管機制的重要性。構建從預警到監管再到監督的完整的系統能夠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理,進而降低損失。再加上,全球范圍內金融活動的激增,各種民間金融也隨之增多,這種情況下還按原有方式對其限制并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甚至還可能會使人們對監管機制產生厭煩情緒。因而,堵不如疏,要建設符合現代經濟活動需要的具有小中大等多個層次的基本框架,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民間資本正確的、安全的進入金融市場,在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放寬民間投資市場的準入規則,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融資的各種渠道,建立民間金融活動的信息共享平臺,從而營造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民間金融成長環境。
(二)大力推動部門配合
由于本罪具有較強的經濟相關性,作案人員也趨于高精尖人員,因而提高公安司法機關的金融、法律等專業知識整體水平對于快準狠的打擊犯罪、提高犯罪的治理水平是極有幫助的。故在司法層面,要提高專業水平,獨立辦案,將行政部門的認定僅作為一種參考意見,遇到極其復雜、難以解決的問題要相互配合,尋求相關單位的幫助,根據其給出的專業意見處理問題。此外,金融監察機構、公檢法司系統與商務部等各個單位之間也要建立密切的聯系,加強彼此的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工作,從各個環節出發來減少甚至杜絕問題的產生。
(三)構建合理信用體系
本罪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作案人員成分復雜,大多案件的作案人員都包括素質低下、成分復雜的金融從業人員,因而純化金融從業人員能從這一方面預防和治理犯罪。其次,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對于金融機構的內部建設應做到治理結構優化,對金融從業人員有力管控;對金融機構的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要盡力做到系統完整、監測精準;各個金融機構及公安司法系統彼此之間要盡力做到資源信息共享、構建齊全體系架構;對于金融機構的外部環境應做到著力宣傳和對金融工具的使用、金融風險的防范、金融犯罪的化解等知識的教育。
(四)強化國際戰略合作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針對不特定社會公眾的這一特性和現代全球化的演進決定了它未來國際化的趨勢,國際犯罪也會隨之出現,屆時將更難對該類犯罪進行有效控制,因而我們要意識到加強國際間合作的必要性,提前達成國家間打擊該類犯罪的戰略合作,更好地打擊和預防國際性犯罪,不僅要使犯罪分子無處可逃,更要使犯罪土壤得到凈化,使這類犯罪失去成長環境。
(五)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依2015年國發59號《意見》、2014年最高法、最高檢和公安部《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等文件,我們要在中央的領導下,深入到基層,加強對非法集資類案件的宣傳教育工作。這是因為現在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數人不滿足于傳統的理財,轉而投向眾多以財生財的金融活動,但卻缺乏相應的知識,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騙。因此要讓更多的社會公眾認識到什么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學會一些保護自己財產的方式,比如說:保留好與合同相關的各項證據,必要時進行公證;在發現問題時主動去法院立案等,既能保證自己的利益,又可對他人利益進行保護,甚至還能做到對犯罪的早發現、早治理,防止損失的擴大,進而從根源上減少受害人數,進一步減小案件的涉眾面,同時也可以起到全民監督的作用,達到完善監督機制的目的。
結論
在如今金融活動逐漸增多,金融市場體制不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具有滯后性、無法適應時代需要的背景下,就本罪而言,它極易破壞金融市場的穩定、造成社會的動蕩,對它的監管也要更為嚴厲,但是不可否認近年來該類案件仍是屢禁不止,逐年成指數型增長的態勢。針對這一現象的出現,提出加快網絡監管系統的構建、加高線上操作的審核門檻、約束體制內人員參與的范圍以及對平臺提供者設立先審核義務并承擔不作為的連帶責任等治理對策,目的在于營造出一個安全穩定的、適合民間投資活動成長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05
[2] 薛瑞麟.金融犯罪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04,(1):26
[3] 曲新久.金融與金融犯罪.中信出版社,2003.12,(1):99-100
[4] 李曉強.集資型犯罪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2:22
[5] 劉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擴張與限縮.政治與法律,2012,(11):45
[6] 康婷雅.民間借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法制博覽,2016,(05):248
[7] 徐丹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司法認定問題研究.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4):30
作者簡介:陳淑賢(1993-)女,漢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是刑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