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手工藝,主要是指在前工業時期以手工作業的方式對某種材料(或多種材料)施以某種手段(或多種手段)使之改變形態的過程及其結果。手工藝技術的發明和成熟,使有目的的造物能夠基本滿足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促進了中國民間物質文化的進步。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原始工具;發展歷程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生活的基礎。在人類歷史之初,人們從自然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質資料作為生活之需。人們通過觀察種種有趣的自然現象,學會了利用天然的工具對自然物進行加工改造。已經學會思考的人們,在尋找食物、生存繁衍的同時,也在尋求適當的生活方式和一定的生產方式。而后,人們逐開始有目的的選擇、利用各種形態天成的自然物進行加工,來充作自己在勞動過程中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的用品,并逐步地累積起處置自然材料的經驗,發明了結構簡單的原始工具,也產生了最初的手工藝。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手工藝始于對自然物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與使用。“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人們“剝林木以戰矣”,利用天然的木棒、樹枝和石塊制成工具,用以防御野獸和獲取食物。在為了生存的勞作過程中,人們偶爾發現高處掉下的石頭能夠將下面的石頭打碎,而且利用破碎的礫石邊緣切割東西比較省力。于是,便開始模仿自然現象擊打石頭使之破碎,從中選擇形制合適的作為狩獵和采摘的工具來使用。早期的石制工具打制方法簡單,沒有過多的加工,僅能以合手持握為度。后來,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掌握了打制加工的方法和手段,制造出可用來進行刮削、錘擊、砍劈、錐刺等不同形態的石制工具。同時還利用這種原始的工具對骨頭、木料進行刮削、打磨,從而創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骨制、木制等質地的工具來。稍后,火的利用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使人們能夠在寒冷的冬季和夜晚活動,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隨著人類社會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產方式也由原始采集和狩獵向原始農業過渡。農耕作業的收獲使人們過上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于是,“神農耕而作陶”,產生了制陶的工藝技術。各種形制不同、大小不一的陶器,既有用來裝運飲水、儲存糧食、蒸煮食物的器皿,也有紡輪、彈丸、陶刀、陶環等陶質工具。制陶工藝技術的發明,使處于萌芽階段的手工藝和原始手工藝產業產生了質的飛躍。新石器時代中期,陶土淘洗工藝技術的發明,燒制技術的改進,出現了“泥質陶”、“細泥陶”和“白陶”等質地較硬的陶器。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生活的豐富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兼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彩陶,在質地細膩的紅陶坯上繪有黑、紫、紅、白、灰等色的各種圖案,器形也更加合理、美觀。當快輪制陶的工藝發明之后,陶器的生產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以蛋殼黑陶為代表的陶器器形更為規整美觀,器壁厚薄均勻。同時,還出現了結構更為復雜,綜合實用功能更強的鬲、甗、斝、鬶等器物。制陶工藝技術的發明與改進,標志著人的創造性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可以得到更為完全的發揮,人類不僅能夠通過某種手段改造自然物的形態,而且還可以改變某些自然物的性質。
傳統手工藝的所謂形態,是指傳統手工藝產品的最終表現形式。由形態所體現的中國人的智慧以造型和裝飾等的范式與規則來實施的。形態之優劣與多種因素有關,《考工記》提出的“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標準,是符合人們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的。結構是指承擔造型之重力或外力的部分之構造以及形體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結構的合理與否,與能否滿足器物的功能要求有著直接的關系。造型為傳統手工藝之形態的直接表現,同時,也是一定歷史時期的觀念和精神的物化表現。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器物造型之原型多來源于大自然,是因為“天地有大美”。在自然界中,可作容器的物體形態多以豐富的曲線來構成,所以在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中,多以圓作為基本的產品造型語言,無論是陶器,還是漆器,乃至玉器和瓷器,其富有變化的外形曲線,或挺拔,或纏綿,或剛健,或柔弱,就連剛強的青銅彝器之線條也是直中有曲,富有變化,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從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角度來看,物理是指自然材料的基本性質,如外形、比重、品相、色澤和結構、強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等。因此,在選擇和利用材料時,需要重點考慮外形、比重、品相、色澤等因素;而在加工或合成某種材料時,則需要重點考慮結構、強度、成分、密度、含水率、含油率等因素。物性則來自人對于自然材料的綜合感覺,“物各有性,性各有極”,而“溫涼寒熱,物之性也”,如“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所以,在制作具體的手工藝產品而選擇材料時,除了需要依據材料的物理進行選擇之外,還必須從多個方面對材料的物性予以考慮。如中國南方常見的樟木,“木大者數抱,肌理細而錯綜有文,宜于雕刻,氣甚芬烈”,于是被人們用來制作存放衣服和書籍的木箱。
手段是指在處置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工藝技術及其規范,這樣的工藝技術及其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累積起來的,并且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被反復印證的。在中國古代,傳統手工藝之“百工從事者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衡以水,正以懸,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 這里的法即法度,也是規范。規范是傳統手工藝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工藝技術規程,亦為某一類或某一種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功能要求指標。既要符合材料的自然特質,也要符合工藝技術的制作規律,如同臺灣家具工藝大師葉泰欽所說:“直的要直,平的要平,彎的要順”。歷史上與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陶、瓷、金、銀、銅、鐵、錫等材質相適應的雕、鏤、刻、削、染、縫、繪、髹、鑄、琢、磨等的工藝,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具體規范。具體的工藝技術規程是傳統手工藝產品質量的保障,比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也。” 而具體的傳統手工藝產品的功能要求指標則是其進入社會生活的通行證。
手工藝,將伴隨人類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而旺盛的生存下去。
作者簡介:張向東,男,漢族,生于1960年11月,祖籍是北京市平谷區。張向東大師在景泰藍領域的藝術造詣頗深,發表多篇具備國際水準的景泰藍學術論文,現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手工藝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分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集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