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濤
為進一步凸顯主流教材在教育實踐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從2012年開始,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部編本語文教材”。2016年秋季,全國許多地區正式使用該套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滲透,加強了編寫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呈現出以下亮點。
一、價值導向鮮明
教材作為教育中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了編者隊伍的價值觀和基本立場。部編本教科書作為站在國家高度編寫的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層次更高,視角更開闊,較好地體現了“立德樹人”的目標,在道德指引和價值導向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領作用。
語文因其自身的學科特點,一直承擔著國民精神教育的使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滲透都在部編本教材中得以顯現。而在以往的教材中,這樣的價值觀教育,說教過多,沒有很好地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一旦向說教傾斜,語文的學科特點就會被弱化了。新教材從編寫之初就意識到,在價值觀教育上要充分與語文的學科特色相結合,所有的語言美、情感美、品質美都應該是價值觀導向與語文學科緊密相連,潛移默化并深遠持久地顯現出來的。原人教版語文教材的入學教育展現了三個校園場景,旨在通過場景圖來讓新生了解校園生活與入學常規。而新教材的入學教育部分直接以“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我愛學語文”命名,強調了小學階段孩子們就應該具備的“角色意識”,體現了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
二、內容取舍得當
(一)識字寫字教學注重夯實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第一學段的學習結束后,學生需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會寫800字左右。2011年版課標附錄4的“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收錄漢字300個。這些字字形相對簡單,在段落篇章中重復率很高,同時又因為大多數字是其他復雜漢字的組成結構,所以這些字在教科書中一直是識字、寫字教學的基礎內容。與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按照教學經驗來編排識字寫字順序不同,部編本教材第一冊的課文和練習的設計更加嚴格地執行300個字的基本字表。新教材在綜合考慮字的結構與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關系之后,確定了哪些字應該優先學習以便于學生們記憶、理解和應用。
(二)漢語拼音教學優化編排順序
新教材有意識地在課文編寫中降低了拼音學習的難度。以往的教學安排中,一年級新生入學后即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隨后才開始識字認字。新教材將漢語拼音單元安排在了識字單元之后,再次強調了“漢語拼音只是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目前,有不少教師異化了漢語拼音的作用,常把拼音生硬地從與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的有機整合中孤立出來,片面地認為不完全學好拼音就不能學習漢字。因此,教師們熱衷于拼音過關練習,讓學生們“課課練”“節節練”。事實上,這些訓練并不符合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拼音的認讀主要依賴觀察和模仿。一味地告訴學生該如何發音、如何書寫、如何拼讀,學生最初的語文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會一點點消失殆盡,甚至逐漸產生厭學畏學情緒,最終導致對語文學習的排斥。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新教材強調降低拼音學習的難度,增加語文學習的趣味性。第一冊里有很多課文都將音節拼讀與兒歌結合起來,使拼音教學與韻文誦讀相結合,激發、喚醒了兒童的學習興趣。
(三)閱讀教學回歸經典傳承文化
部編本教材重新為傳統的經典文章“正名”,強調經典內容的傳承與再挖掘。課文數量減少,教學板塊增加。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冊收錄課文20篇,新教材第一冊收錄課文14篇。雖然文章數量明顯減少,但是教學內容卻更加豐富多元。在精講課文中增加了古詩文的呈現數量,同時在選編上也強調傳統文化對小學生的熏陶作用。如新入選的《對韻歌》就節選自傳統蒙學讀物《笠翁對韻》,用雨雪、風花、云樹、蟲鳥等意象構建出一幅意境優美、清逸的美景。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伊始就接觸這種意境優美的韻文,無形中就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另外,在全冊共出現六次的“日積月累”欄目中,古詩入選四次,農諺俗語入選兩次。《古朗月行》《憫農》以及《詠鵝》等經典篇目的出現,配合著韻文識字歌,共同提升著學生的語感,在對傳統文化的美的感悟中,一年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漸入佳境。
(四)口語交際教學強調語境強化態度
人教版教材的“口語交際”基本上以具體的活動名稱命名,雖然細化了活動內容,但很大程度上強調“說話”的形式,沒有把側重點放在學生“如何說”“何時說”和“說什么”上。部編本教材直接替換掉了原有的活動名稱,明確提出“口語交際”的概念,是對這一部分內容的重視。新教材更加關注語境的作用,不再以固有的模式對應一類交際活動,而是以交際的對象、時間地點、對應的環境等為轉移,這樣真正體現了“交際”的目的,明確了孩子在“口語交際”活動中要優先考量的問題,真正試圖做到在學了語文之后,能在現實生活中用語文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問題,獲得提升。
三、體例編排多樣
先前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大多以不同主題來區分單元結構。這種體例設置考量的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試圖讓教師與學生在對不同主題的探討和學習中,增強教學雙方的語文素養。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之一,但語文教學也有偏向工具性的一面。傳統的主題單元編排,體現了對語文素養的片面追求,無意間忽略了語文學習本身的規律性。各個單元的內容選擇以呼應單元主題為第一優先級,本單元的學習結束之后,學生要收獲哪些語文知識、獲得哪些能力則處在次要地位。沒有一個循序漸進或是明確的級別劃分,導致很多時候語文課“上了和沒上一個樣”。因此,新教材在原有“主題分類”的基礎上分軌并行,有些地方輔以“文體分類”的方法組織內容。如一組以“兒童生活”為主題的課文就通過《小書包》《大小多少》《升國旗》等篇目展現當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體現顯性主題,而另一組課文中選用了內容并不直接相關的《明天要遠足》和《大還是小》,兩篇文章的共同點只是都以小學生的口吻來敘述,體現“觀察”的隱性主題而已。這樣一來,主題分類相對淡化,教師可以在特定單元內關注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積累和培養,充分落實語文“工具性”的本質屬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