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提琴藝術的發展走過漫長而復雜的歷程。經過不同時期音樂家們的不斷探索和創新,中提琴已成為弦樂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現代中提琴藝術也達到很高水平。中國中提琴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亦已取得驕人成果。
【關鍵詞】中提琴;藝術;音樂史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中提琴是一種富有內涵,風格獨特,表現力豐富,極具人性化的樂器。但在弦樂藝術發展長河中,中提琴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并不被人們所重視,甚至被許多作曲家遺忘,在1700年至1750年的半個世紀內,連制琴師也幾乎停止中提琴的制作。直到20世紀初,這種樂器才真正為人們所賞識?,F今,中提琴已是弦樂藝術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它在樂隊中的作用是其他樂器所不能替代的。本文主要分析和論述中提琴藝術的發展過程,期望能對關注中提琴的人們豐富音樂文化知識,提高音樂和心理素質,優化內在修養和氣質等方面有所幫助。
一、中提琴在歐洲的起源與發展
中提琴的產生、發展和繁榮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提琴藝術起源于15世紀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經過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現代主義時期,才逐漸發展成為繁榮旺盛的藝術流派。19世紀前,中提琴不太受到音樂家重視,僅把它作為樂隊中的伴奏聲部,起著支持其他樂器的作用。直到19世紀下半葉,人們才逐漸認識和承認中提琴獨特優美的音色和音域的可塑性。中提琴的作用也從伴奏到重奏,再由重奏發展到獨奏,成為集音調、和聲、曲式變化等創作手法于一身的多元化、個性化的獨奏樂器。
(一)中提琴藝術的起源與成形
中提琴大約起源于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其始祖應是中世紀的“維奧爾琴”,它一般有五根弦,其中一根是伴音弦。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流行的是一種叫“維奧”的弓形樂器,外形已非常接近提琴。16世紀中葉,維奧爾族琴發生了名稱上的分化:把琴夾在兩腿中間演奏的叫“維奧拉達甘巴”;把琴放在肩上演奏的叫“維奧拉達布拉喬”。這兩類琴的同一詞語“維奧拉(Viola)”就是今天中提琴的英語名稱。到17世紀初,意大利制琴大師阿馬蒂在1564年設計出只有四根弦的提琴,這類提琴便是現今大、中、小提琴的共同前身。我們知道小提琴、大提琴都是在意大利另一制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手中定型的,但對中提琴的尺寸一直爭論不休。直到19世紀末,特蒂斯才設計制造出16?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中提琴才初步擁有了相對合適的尺寸。
中提琴的作曲、演奏和教學大概起源于15世紀末的意大利。它是隨著室內樂、歌劇和交響樂等藝術形體的出現與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6世紀下半葉,管弦樂隊的成員中就開始有中提琴。最早的中提琴作品是佛羅倫薩的肯皮斯1644年發表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奏鳴曲和威尼斯作曲家湼里在1651年為中提琴寫的奏鳴曲。最早的中提琴演奏家是德國的史塔米茲,最早把中提琴從“陪襯”地位提升起來的是海頓,他將中提琴放進標準弦樂四重奏中。
巴洛克時期是中提琴發展的萌芽時期,有三位杰出的音樂家(泰勒曼,巴赫和亨德爾)對中提琴藝術的開拓起到重要作用。泰勒曼為中提琴寫了三首協奏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31年發表的《G大調協奏曲》,這是歷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中提琴協奏曲,在中提琴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赫是著名的小提琴家,一生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他不僅創作了無伴奏作品,也為中提琴聲部的表現力鋪設了新的道路。而巴赫最為完美的中提琴作品是《勃蘭登堡協奏曲》,這部作品用兩把中提琴獨奏來表現出樂器的音色特點。亨德爾主創方向是歌劇和舞臺音樂,在他的管弦樂作品中,把中提琴的地位提高到與第二小提琴等同,使中提琴的音響產生奇特的效果。隨后,以海頓和莫扎特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樂派,創作了大量弦樂四重奏以及中提琴的重奏獨奏作品,從而使中提琴藝術被更多音樂家關注。海頓是最早創作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作品以及最終確定弦樂四重奏的音樂家。他為小提琴、中提琴寫了六首奏鳴曲和84首弦樂四重奏作品。但由于當時的條件和環境所限,海頓創作的奏鳴曲被認為僅只是中提琴為小提琴伴奏的作品。莫扎特則在海頓二重奏基礎上,為中堤琴和小提琴創作的兩首重奏,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二重奏。在作品中,兩件樂器是完全平等的對話。在莫扎特的一些作品中,也采用兩把中提琴:一把作為獨奏,一把作為和聲。這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將中提琴的性能和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作曲家梅西的《烏達爾》歌劇中,自始至終不用小提琴,把弦樂最基本和最高的聲部交給中提琴演奏。在19世紀中期,柏遼茲賦予中堤琴以更為重要的角色。
1833年,帕格尼尼十分欣賞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為了要演奏自己剛剛獲得的斯特拉迪瓦里的一把超大中提琴,就要求柏遼茲為其譜曲。次年,柏遼茲為他寫了《哈羅爾德在意大利》,這部作品不但把中提琴獨奏寫得十分精彩,而且運用了中提琴的所有音域,聲部也寫得非常優美。隨后,帕格尼尼自己也寫了一首《為大號中提琴而作的奏鳴曲》。于是1834年就產生了兩部重量級的中提琴作品。
在巴赫、海頓、莫扎特、帕格尼尼等許多音樂前輩鑿山鋪路之后,貝多芬這位音樂大師把弦樂四重奏這一音樂體裁進一步發揮到了巔峰。他還為大、中、小提琴寫了五首弦樂三重奏及兩首五重奏,尤其在四重奏中,中提琴聲部以新的面貌獨自進行自由敘述。瓦格納則對中提琴聲部的運用進行了一些創新,將中提琴聲部向復雜化邁進了一大歩。施特勞斯的作品又極大地挖掘出中提琴潛在的豐富表現力,使中提琴的性能在樂隊中的運用達到空前水平。
由于一系列音樂家對中提琴藝術的不斷探索和追求,終于使中提琴從“伴奏”聲中走出來,成為樂隊中和聲、復調等內部織體的主體,擔任起重要的角色,為以后全面發展,邁進新征途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二)中提琴藝術的繼承與提高
20世紀前,中提琴作品大都是改編自小提琴、大提琴或其他樂器的樂曲,自身的著名作品較少,而且,演奏中提琴的音樂家也大多由小提琴手兼職。進入20世紀,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陸續出現了許多中提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們在繼承前人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表現技法和風格各異的作品層出不窮。
20世紀初期,隨著特蒂斯等一批中提琴演奏家的涌現,更多作曲家開始創作新的中提琴樂曲。英國作曲家阿瑟和鮑恩等人都曾為特蒂斯創作過作品。沃爾頓、巴托克和欣德米特等人也創作了不少著名中提琴樂曲。其中,尤以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和德國作曲家欣德米特對中提琴藝術的改進和發展作用重大。巴托克的《中提琴協奏曲》和欣德米特的《天鵝之舞》都是中提琴作品中的佳作,其主要成就在于創新發展,在創作思想、音樂節奏和結構方面都獨具一格。
20世紀末期,有更多音樂家關注中提琴,涌現出許多著名中提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俄羅斯的施尼特凱、波蘭的潘德列斯基和匈牙利的里蓋蒂等作曲家都創作過優秀的中提琴樂曲。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有普列姆羅斯、特蒂斯、欣德米特、西扎爾、卡蒂姆斯、阿洛諾維奇、特拉普勒以及近代著名中提琴家祖克曼、巴什梅特、什卡茜安等。這些音樂家出于對中堤琴藝術的偏愛和執著,在樂曲和演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超凡技巧能演奏出豐富變化的音色,洋溢著如歌唱一般耐人尋味的迷人情感。
現代中提琴,無論在獨奏樂曲中,還是在室內樂和交響樂曲中,其地位都更具個性,更具技巧,更富有感染力。
二、中提琴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一)新中國建立前
西方提琴家族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明朝,那時來華的傳教士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弦樂器和音樂文化。據史實資料顯示,中提琴藝術最初傳入中國的時間是1922年。那時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亦稱交響樂團)陸續來了幾位歐洲音樂家開始演奏中提琴,其中就有優秀的中提琴家普渡世卡。該樂團最早是1878年成立的銅管樂隊,1879年被上海工部局接管并改名為上海公共樂隊,1803年添置了一些弦樂器才變成管弦樂隊。上海工部局樂隊便是新中國建立后上海交響樂隊的前身。
1923年,從國外留學回來的蕭友梅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辦過一個小型管弦樂隊并創作了第一首中國的管弦樂曲。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在上海成立,學制與課程大體仿照歐洲的音樂院校,內設中提琴學科。蔡元培和蕭友梅曾在該校任過校長。該院校在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為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箲鹌陂g,重慶有過交響樂團。我黨在延安辦過中央交響樂團,賀綠丁創作的《晚會》和《森吉德馬》就是為這個團寫的管弦合奏。
(二)新中國建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音樂藝術的發展有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隨著國內外文化藝術的頻繁交流合作,人們提高了對中提琴重要性的認識,中提琴藝術也得到迅速發展。
1983年,美國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約翰·格雷厄姆曾對中國進行了近半年的學術訪問,并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提琴與室內樂課程。2000年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中提琴教研室并舉辦了首屆全國中提琴比賽。2004年,成立了中國音協中提琴學會,舉辦過多次全國中提琴比賽。2007年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我國第一支具有專業背景的中提琴室內樂團,并開始舉辦“我為中提狂”藝術節活動。80年代初期,沈西蒂和吳菲菲共同構建了上海音樂學院中提琴專業“本科與附中ー條龍”式教學體制。沈陽音樂學院的關慶武是專職中提琴的教師,半個多世紀來同樣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中提琴專業人才,組織過各類中提琴演奏活動。1999年5月遼寧音協和遼寧音院還聯合主辦“關慶武教學40周年師生專場音樂會”,這是ー場完全以中提琴為主奏樂器、以展示中提琴藝術特色為目的的演奏會。這ー系列舉措,對我國中提琴藝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隨后,中央及各地區各部門相繼成立了許多音樂院校和樂團樂隊,開設了中提琴專業課或中提琴專業,樂團也有了專業的中提琴演奏員。
近年來,我國中提琴教育也逐漸變得規范和完善,有了完整的獨立的配套教材和樂曲。我國著名中提琴教育家、演奏家沈西蒂在上海音樂學院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學工作,編寫了多部中提琴教材,培養了ー批又ー批優秀的中提琴教師和演奏人才。他們有的在國內外著名樂團任中提首席或副首席,有的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中央音樂學院及其他地區、部隊的音樂院校,對我國中提琴人才的培養和中提琴事業的發展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中提琴教師和專業人員隊伍的不斷壯大和音樂素質的大幅提高,我國中提琴選手在1987年43屆日內瓦音樂演奏比賽、1988年巴西國際中提琴比賽、2001年哈薩克斯坦第一屆國際音樂比賽、2003年美國芝加哥歐美青年中提琴比賽、2005年第五屆奧古斯特·多姆布羅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2006年英國特蒂斯中提琴比賽、2007年約翰森國際青少年弦樂比賽、2008年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2012年俄羅斯第七屆Vladivostok國際音樂比賽和2013年第十五屆意大利埃爾多普國際音樂比賽中都獲得大獎。
我國中提琴專業人員在引進學習西方中提琴藝術的同時,也在作曲和演奏技術上有了革新變化,開始擁有自己的中提琴作品,如譚盾創作的中提琴與弦樂《永恒的誓言》;星誨音樂學院作曲家李自立,將巴赫、維瓦爾弟、莫扎特、普羅科菲耶夫等ー些經典作品改編為中提琴版本,還為上海音樂學院中提琴教學團隊創作了《第ー中提琴協奏曲》;中央音樂學院的郭文景為2007年中國中提琴藝術節而創作的《戲曲兩析》;沈陽音樂學院的關慶武先后編寫了中提琴曲《婁山關》、《歡慶勝利》和《草原之歌》等。其中,《草原之歌》是ー首表現蒙族人民生活載歌載舞的中提琴協奏曲,它吸收了馬頭琴的ー些演奏手法并加以創新。
我國中提琴藝術雖然已取得驕人成果,但與西方先進國家比較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我國各方面都形勢大好的條件下,我愿與中提琴的同仁們—起團結奮進,為進ー步提高我國中提琴藝術水平、縮小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而繼續努力。
三、結語
中提琴起源于歐洲,經過幾個世紀的改進與發展,中提琴藝術有了飛躍的提高。它從被輕視到受重視,從“伴奏”地位提升到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獨特成員。它個性化多元化豐富多彩的美妙音色,是其它樂器不可替代的。這是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無數音樂家堅定不移奮進的結果。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有關中提琴的組織結構、教學水平、人才培養、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尚需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波尼亞托夫斯基.中提琴藝術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張志謙.西方音樂若干問題的新視野[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
[3]張蓓蓓,楊寶智.弦樂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焦宏.淺談不同時期藝術家們對中提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中外教育研究,2010.
[5]任妮莎.簡析19世紀至20世紀初中提琴藝術的發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
[6]林朗.我國中提琴專業發展芻議[J].人民音樂,2012.
作者簡介:陳曉梅(1969—),女,廣州交響樂團中提琴二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中提琴協會會員,廣州小提琴協會會員,從事中提琴演奏30年,有豐富的演奏經驗和教學經驗,演出足跡布滿世界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