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間音樂是各民族人民思想感情、文化意識及生活形態等方面的重要體現,不同時期的民間音樂能從各個方面來反映出當地人民不同的民俗歷史與文化傳統。在新時期“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下,河曲民間音樂如何進行創新與發展也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內容。
【關鍵詞】“一帶一路”;河曲民歌;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 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及研究意義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位于晉西北黃河中游的拐彎處,是“雞鳴三省”的地方。由于地理位置獨特,再加上解放前多數河曲人民由于生活所迫,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因此能夠積淀下許多動人的民歌,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河曲民歌是河曲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中遺留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歌曲內容豐富多彩,在民眾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在全國范圍對民歌進行普查、研究、整理以來,至今已有近三十多年的時間,這段時期正是一個由改革開放初期逐步向改革深入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整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各地的民間歌曲形成與發展的內部條件及外部環境也都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素有“民歌海洋”稱譽的山西省河曲縣也不例外。因此,在新政策的引導下,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當地的音樂文化遺產、如何推動當地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研究也就成為了一項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到現在,有很多專家學者對山西省河曲縣的民歌進行過實地的采查工作,以發表出版的時間為序,具體整理如下:
1.已有的著作成果
(1)以曉星為首的八名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的同志,經過為期三個月的采訪與整理,于1956年編寫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訪專集》。全書包含兩大部分——歌譜和調查報告,真實地記錄了民歌內容,深刻地反映了河曲勞動人民的各種思想情感;
(2)全國民歌集成編輯委員會于1990年整理出版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是針對全山西省各種體裁類別民歌的一次全面系統整理收錄工作;
(3)河曲縣文化館的賈德義在1991年出版了《西北風情歌——山曲兒精選》,此書以歌詞的形式對河曲山曲兒進行了記錄;另又于2006年編著出版的《山西河曲傳統二人臺》,同樣是以歌詞的形式記錄了當地的二人臺劇本;
(4)楊紅于2006年編著出版的《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河曲民間戲班與地域文化之互動關系》一書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對地方戲班與地域文化進行了深層次地研究;
(5)山西省音樂舞蹈研究所的韓軍于2012年編著出版的《晉之風山西民歌研究》,此書從山西民歌的體裁類型、地域分布、內容題材、歌名問題、同宗曲調五個角度全面地論述了三大民歌體裁——山曲、小調和勞動號子。
2.已有的論文成果
(1) 李吏.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J].黃河之聲,2005(02)
(2) 劉建忠.以河曲民歌、二人臺為例談振興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J].黃河之聲,2009(09)
(3) 張雁.河曲民歌藝術特色分析[J].大舞臺,2010(07)
(4) 李向峰.對河曲民歌襯詞的探析[J].音樂大觀,2011(12)
(5) 令狐青.河曲“山曲”藝人辛禮生訪談錄——兼論山西“山曲”與鄰省民歌之關系[J].藝術教育,2011(12)
(6) 馬曉婷.黃河岸邊的高歌——河曲民歌的民俗解讀[J].藝術教育,2013(10)
(7) 趙海英.河曲民歌的田野考察[N].交響,2013(10)
(8) 喬雪飛.河曲民歌中的情愛主題探析[N].太原大學學報,2014(09)
(9) 李焱.試論河曲民歌的藝術特性[N].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2)
(10)李茂銳.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民歌的發展與傳承[J].藝術教育,2015(08)
以上這些論文多是針對傳統河曲民歌藝術特色的分析,包括詞曲結構、鄉言土語、襯詞襯腔等。還有一小部分涉及到河曲民歌傳統民俗文化,包括物質民俗(日常生活)、社會民俗(婚姻愛情)精神民俗(多神崇拜和鬼神崇拜)、語言民俗(民俗語言和民間文學)四個方面。
(二)研究意義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統攬全局、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以及加速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而所做出的戰略決策。在偉大戰略的引領下,我們要樹立文化統領經濟、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思想認識,提高自己的認識覺悟,為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推進現代文化的創新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河曲民歌是我們山西民間藝術的瑰寶,就好比瑪雅文明,再瑰寶也是古董,要想煥發生命力,不僅要有新元素的注入,而且也要把它固有的傳統元素融入到現代藝術中,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影響下,河曲民歌及其所蘊含的傳統習俗文化需要一次大航海。
2100多年前,具有雄才偉略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西方貿易的通道,不僅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了出去,同時也把西方的先進文明帶入到我國,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也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漢朝才能夠聲威遠播,其他國家的人們才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在古代,絲綢之路為加速東西方貿易往來及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現如今,為了順應人類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追求,“一帶一路”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全新的歷史意義,因此這不僅僅是絲綢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文化的影響力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甚至是能夠跨越國界。過去的河曲人民被生活所迫去“走西口”,在西口路上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反映社會現實和歷史風俗的優秀作品,如今在新思路的引領下,河曲民歌的發展必將打開新的思路,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來深挖各省之間、甚至是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潛力,使傳統的禮俗文化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為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發展創造一個新的合作模式,打開一條“文化帶動經濟”的全新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一)基本思路
傳統的河曲民歌受歷史發展、社會現實及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傳統民歌中所蘊含的禮俗文化也具有了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風格。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下,河曲民歌想要傳承發展下去,必然要適應時代的需求,緊跟黨中央的政策,走文化發展的道路,打開交流與合作的通道,勇于開放自己,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同時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人來關注河曲民歌,來關注山西的傳統文化,為山西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方法
1.搜集、整理并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調研工作
主要以《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為依據,盡可能地收集整理新成果,并就此制定出初步的調研方案和工作重點。同時與當地文化局、藝術研究所、群藝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等建立聯系,形成工作網絡,做到工作渠道基本暢通。
2.利用高校教學平臺,在教育開展過程中重視強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學方針
重視對學生進行地方音樂及傳統文化的知識宣講,通過“地方民間音樂”等相關課程的開展,從理論宣講到實踐練習,使傳統文化藝術和年輕一代大學生的審美進行碰撞,增強大學生對本土音樂的學習與了解。另外,課題組成員利用假期時間要帶領學生下到地方積極地開展采風活動,創造與民間藝人交流學習的機會,直接讓學生感受地方音樂的魅力。與此同時,邀請地方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來高校講學和表演,為學生的民歌演唱進行真實示范教學,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感染學生。不僅實現了專業或非專業的高校學生和地方本土音樂家的交流互動,而且將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個人傳承”演變成為“群眾性傳承”,讓民間歌曲走進大學課堂,讓民間藝人來為大學生做示范教學,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民間藝人的文化自信,同時也走出了一條學生“走出去”、專家學者“請進來”的全新教育模式,為實現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的做出了實踐與努力。
3.建立互聯網思維模式
把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產業和新型的互聯網傳播模式結合起來,借助互聯網傳播的速度和影響的廣度,形成一個文化產業鏈來有效地推廣河曲民歌。譬如,可以利用當地民間文化交流活動、藝術節及旅游活動等機會,在線上和線下同時舉辦一場“河曲民歌大賽”,邀請各投資商以植入廣告等形式來投資贊助,同時在各大媒體上進行大力宣傳,吸引全民積極參與并以網絡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最終結果,賽后把這些優秀的演唱作品以影音的模式進行錄制、進行推廣,不僅有效地推廣了河曲民歌,同時也能產生經濟效益,為增強山西文化建設的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4.探尋河曲民歌的文化產業創新模式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而音樂文化在促進和諧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開始日益顯現。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音樂文化也成為了能夠帶動地方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分子。而地方民間音樂更是以最純樸、最鮮活、最生動、最接地氣的方式吸引了相當數量人群的眼球,其中多以中年人為主。為了給民間音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年輕人的積極參與,我們可以利用高校與地方開展合作辦學,創造高素質人才與當地民間藝人合作表演的機會,同時借助高校教學交流活動、各種專業歌唱比賽或省內外各媒體舉辦的民歌展演舞臺,把河曲民歌的推廣和宣傳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層次,為增強山西文化建設的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河曲民歌文化產業創新模式研究的主要觀點及創新之處
(一)主要觀點
1.利用高校教育平臺,深入闡發文化精髓
在高校教育活動中,開設地方優秀文化和地方民間藝術必修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把地方傳統民間音樂的優秀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藝術教育及社會實踐教育等環節。利用地方高校的辦學優勢,加強地方民間傳統文化相關學科的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民間音樂文化,豐富拓展校園藝術文化,讓民歌、戲曲、秧歌等走進校園,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推進地方民間音樂教學創新示范點的專業建設,實現高等教育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2.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堅持創新性傳承與發展
歷史和文化是基礎,文化想要傳承和創新,歷史遺產應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主動開展新時期河曲民間歌曲的采錄工作,對現有的民間歌曲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此外,要集合高校師生、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知名藝術家等以傳統民歌文化為根基,結合新時代藝術思想的特點,創造出一批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優秀作品。與此同時,對于優秀的新舊兩時期的河曲民歌,要積極推進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建立地方民歌數據庫,以數字媒體的新技術對民間音樂進行記錄和保存,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傳承體系。
3.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創造性,加強人才與文化的交流互作
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創造性,從民間藝人到高等院校、從普通的民眾愛好者到專家學者、從地方民眾小團體到各類文化機構,從點到面都要把傳承與發展當地優秀文化傳統作為共同目標,擔負起守護、傳播和弘揚民間音樂文化的職責。充分尊重地方優秀民歌演唱者的主體地位,發揮其帶頭作用和示范作用,把地方和高校同時作為主要的活動陣地,發揮高校人才的生力軍作用,從上至下形成人人傳承發展地方音樂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此外,要加強人才交流互動與文化交流合作,在相互的學習中得到全新的發展。充分運用省內外各種民俗文化節、旅游活動節、文化博覽會、各類音樂活動及高等院校教學交流等活動,以民歌獨唱、對唱、合唱以及民歌舞臺劇等多彩形式,達到助推河曲民歌的目的。
4.創新之處
“一帶一路”是國家提出的重大政策,不僅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為地方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機。這是第一次將學術研究、實地考察、教學實踐、教學交流及網絡推廣五者結合起來,在“一帶一路”偉大的戰略部署下去探索河曲民間音樂文化的新發展。
四、結語
歷史和文化是基礎,文化想要傳承和創新,歷史遺產應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高校民間音樂工作的授業者,我們有責任對學生講解地方民間歌曲的文化內涵,也有義務讓民間歌曲文化遺產在生源地得到保護。通過教育實踐的開展、利用文化交流的模式,盡可能將河曲的地方文化推廣出去,同時也把外來的優秀文化吸引進來,逐漸形成以河曲為中心的民歌文化交流圈,為地方民間音樂的文化推廣和經濟發展做出積極地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沛.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佟鑫(1983—),女,漢族,山西大同市人,畢業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現任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與中國音樂史。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一帶一路”戰略下河曲民間音樂的產業化探索》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