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冠男 李艷杰
【摘要】朱踐耳先生我國著名作曲家,一生致力于民族音樂的發展,本文深入的研究了先生作品中民族音樂題材的使用,民族化特征的和聲運用以及復調的運用等,凸顯出其作品中的民族性,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作品中多彩的民族和聲還要學習先生用西方的創作技法去舞動民族的音樂與民族的精神。
【關鍵詞】朱踐耳;鋼琴作品;民族特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朱踐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是共產主義的信仰者,在他的作品中,前期精神主要以中國共產黨以及其革命活動為主題支柱,如:《翻身的日子》、《唱支山歌給黨聽》等優秀作品。朱踐耳先生對于音樂有著近乎癡迷的執著,他是音樂的追求者,一直努力在音樂的道路上不停的、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創新,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有很多弘揚中國民族風情的意味,以民族精神為主要樂思。創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峰期,如交響作品《納西一奇》、《蝴蝶泉》(與張銳合作)、民族樂器室內樂《和》、嗩吶獨奏曲《天樂》等等。
朱踐耳先生以民族音樂為核心對音樂創作進行探索和深思。他的藝術語境中有很多創造性地元素,他賦予傳統民族音樂新的思想內涵。在中國的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海洋里,孜孜不倦的學習探索著,也是因為如此,他的作品一直散發著中國民族特色的風韻和意境。
一、民間音樂題材的使用
朱踐耳先生樂從民間音樂中尋找靈感,不斷的將這些題材與創作技法相結合,創作出豐富多彩的鋼琴作品,作品中蘊含豐富的民族意蘊。朱踐耳先生用一種普通手法將民族音樂展現出來,不會帶有生硬、保守的感覺,與此同時朱踐耳先生又兼顧民族性、趣味性、靈活性,能夠形象快樂的表現出作品的能動性和觀賞性。
例如:敘事詩《思凡》中的引子部分,敘事詩《思凡》引子的主題音樂八度的雙音可以在鋼琴最低音區使用慢板的速度一點一點的演奏出來,并且可以發出一種清靜但又十分渾厚有力的金石聲音,并且可以引起空鳴回響的感覺?!端挤病分械囊右昧撕芏嗪椭袊鸾桃魳酚嘘P的音調,可以直觀的表現出金碧輝煌的寺廟的內容,從這里可以看出很多音樂的趣味性,但主要表現的是傳統音樂運用傳統語調很容易被識破。敘事詩《思凡》模擬傳統樂器音色惟妙惟肖,不同樂器的模擬給人不同的感受,在這里能夠體現出不一樣音樂感受和音樂特征。其中有對古箏、鼓、撥、管樂器的模擬。
二、民族化特征的和聲運用
(一)四度、五度的和聲結構
四、五度疊置的和弦在音響上透明、協和的特征以及靈活的構成,使其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音樂特征。它將包含在五聲調式中的大二度與純四度音程相結合,各自或共同構成和弦。
四度和五度的同時進行,使調得到擴展,因此在各個聲部中形成了不同的調性重疊。比如敘事詩《思凡》的引子部分運用四度五度音程,在旋律中加厚了聲部層。
(二)二度結構的和聲
在大二度和小二度音程的基礎上,形成了二度結構的和聲。因此在演奏中,既可以運用二度音程疊合的形式,又可以獨自運用二度音程。二度結構中的大二度是五聲調式的主要特征,與四度五度一樣,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的特征。由于二度結構具有特殊的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朱踐耳在鋼琴曲中多使用大二度音程。
(三)線性和聲的進行
在二十世紀,作曲技法不是強調產生和弦,而是強調橫向的各個線條的運行方式,這些運行方式就是以線性和聲進行。這些聲部的進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半音式,有的是大小二度混合的音階式。比如在序曲一號《告訴你……》的展開段中,高聲部迂回下行,與低聲部同向,構成線性運動,總體呈現下行的趨勢。而在《紅河波浪》中,左手聲部不使用模仿浮雕,通過使用半音下行線條,借用古箏的演奏手法,增添了作品的色調。
三、朱踐耳鋼琴作品的復調運用特征
在朱踐耳的作品中無時無刻都展示了復調音樂的技巧,他把傳統的復調在技巧方式上做得游刃有余,多種復調和模仿相結合在一起。在其他方面運用了復調結構中的多方位元素,突破了之前單一化、束縛化的格局,這樣,有時代感的音樂就出現了。
(一)音樂形象不同的對比復調
音樂形象不同的對比復調在哪些方面有對比性呢?主要是在不同的旋律的多方面對比中,比如在節奏、音樂性格以及語言等因素都是對比性。朱踐耳的作品《搖籃曲》分為三個部分,都運用了連續的切分節奏,所以導致音樂具有相對的不穩定性。在這里多指不同調式的結合,不同調式的升華。
(二)模仿復調的運用
《小詼諧曲》中第54-一一57小節可以看出這種旋律是使用了嚴格的五度卡農式模仿,這種模仿雖然說是同一個調式,但是確實不同調性的卡農模仿,在這里體現了音樂的詼諧性、幽默性的特征。在很多作品中都是先高后低的調,在兩調之間就會形成一種隔開兩個八度的關系調,所以說這樣子既能夠給旋律增加了很多的不協和性,同時也可以給主題的發展做一個基礎性的奠基。。
四、結語
從以上對鋼琴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作曲家們在鋼琴音樂創作中使用的復調技法各有特點。朱踐耳在音樂創作中所使用的復調技法也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不是為了炫耀技巧,真正的是為了音樂的靈魂,他的作品是靈動并且自然的。中國特征的作品讓西方人能過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國的民族音樂,西方作品也讓中國作曲家得到更多的啟發。
參考文獻
[1]楊曉亮.民族音樂審美價值的變遷[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3(03).
[2]張小芳.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誕生記[J].黨史文苑,2013(01).
[3]孫娟.朱踐耳鋼琴作品的藝術特色及創作經驗[J].音樂研究,2012(02).
[4]趙越.論中國鋼琴曲創作風格[J].大眾文藝,2012(02).
基金項目:2016年牡丹江師范學院科研項目《西洋器樂作品中的中國音樂元素繼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QN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