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釗
【摘要】我國的流行歌曲受到西方流行音樂的影響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但是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音樂,眾所周知是舶來品。在西方音樂文化強勢沖擊下,流行音樂在當下掀起陣陣熱潮,被國人爭相追逐模仿,捧上神壇。因此如何將中國古典戲曲音樂元素與流行歌曲完美糅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從浩瀚的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的資源中去尋找和挖掘有價值的元素,為中國的流行歌曲注入豐富的養分。才能使現代流行音樂和戲曲元素更好地融合和傳承。
【關鍵詞】戲曲元素;流行歌曲;融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戲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現狀
(一)中國戲曲音樂的現狀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戲曲都活躍在中國群眾的大舞臺上,作為令中國人民驕傲的本土民族音樂。而如今的巨大反差令人不禁唏噓,隨處可見的K歌坊、練歌廳,乃至大街小巷都是國外的Hip-Hop、Rap、R&B。傳統的戲曲文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追溯其根源這必然和中國歷史上的閉關鎖國政策和世界音樂的潮流沖擊有著離不開的關系,但真正導致戲曲音樂今天舉步維艱地位的,最重要的還是現在的崇洋心理。流行音樂的倡導者信奉的傳統文化落后論被人們接受并推廣,這樣一種不正常的思維方式造就現在的文化差異。
(二)流行音樂的現狀
在西方音樂文化強勢沖擊下,流行音樂在當下掀起陣陣熱潮,被國人爭相追逐模仿,捧上神壇。這是時代發展的印記。雖說國人脫離了“拿來”抄襲的嫌疑,也將自身的生活與情感經歷融入其中,但是作為本地音樂卻已不再兼備賦予了本土文化藝術的意義和優越性,僅僅只是表現了其作為本國泊來品的屬性。現今的流行音樂發展到巔峰時期,固然有其可取之處,朗朗上口的特性,貼近人們真實的生活感情世界,從而成功地引起共鳴,但其在追求精神方面發展上仍有不足之處,傳統思想與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矛盾沖突會迅速的白日化,這是思想長期受到禁錮的必然結果。[1]
二、中國戲曲元素與流行歌曲相融合的原因
(一)戲曲要完成時代賦予的傳承歷史的重任
戲曲與流行歌曲的融合應該是傳統與現代文明交融的范例。經典和流行的融合不妨看作是給傳統藝術帶來新活力的方式。在時代趨同的浪潮中,人們似乎更怕失去自我,于是人們樂意去追尋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追尋中國先輩們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所留給我們的東西。從驟然掀起的唐裝熱可看到人們追尋本我和挽留民族傳統的懷古情緒;從現代電影中的方言熱可以看到在普通話普及的過程中各地區對地域色彩的挽留心態;同樣,流行歌曲中所帶有的戲曲味道也可看出中國人對自己傳統的眷戀與非凡的民族自豪感。[3]
(二)更好地與生活聯系在一起
以生活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在表現的內容和手法上遠遠比生活豐富多彩。越是脫離實際,用過于理想的手法來描繪生活中的藝術往往會成為無本之木。如果說藝術是一只飄飛在高空中的風箏,它的線則永遠緊緊抓在生活的大手里。海派京劇其成功之處正是運用了與時代、科技共同進步和發展的眼光來創作,不脫離實際生活,關注民生實事,更貼近群眾的生活。劇情所描寫的皆與時代的變遷和人們所歷經的事物息息相關。這也使中國傳統戲曲煥發出全新的生機。京劇用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結合,證明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弘揚了傳統戲曲,共同展現出另一番風采。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發生了兩極碰撞,迸發出絢爛而熾烈的火花,它促進著新一代戲曲藝術的誕生。[4]
三、戲曲元素在歌曲《蘇三說》中的應用
(一)戲曲的唱詞在作品中的運用
講究對仗和押韻的中國傳統戲曲,其優美的意境和動人的旋律是鮮明的象征。《蘇三說》創作者正是發現了戲曲唱詞的這些審美特征,并將其引入到了歌曲創作中。將陶喆的代表作以著名的京劇名段《蘇三起解》的流水快板為素材。感懷蘇三的故事并據此創作歌詞,也并不完全照搬照套,而是選擇活學活用,在歌曲中將這部分戲曲唱詞、唱段或某一部分經典念白與歌曲的整體風格相結合,貫穿整首曲子。在這種借鑒情況中,完成一首描述出一段浪漫經典古代愛情故事的歌曲,終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曲風,古典的意境娓娓傳來。
(二)戲曲的伴奏樂器在作品中的運用
戲曲的伴奏樂器是戲曲的靈魂,作為戲曲唱腔強有力的支持組件,它的形式五花八門,十分齊全。常用的伴奏樂器分為打擊樂和民族管弦樂兩大類。前者常用的樂器有梆子、鼓板、鈸以及大小鑼等;而管弦樂器有二胡、笛子、琵琶、京胡、嗩吶、揚琴等。我國的傳統戲曲。打擊樂在戲曲伴奏中被稱為“武場”,是戲曲伴奏的靈魂,管弦樂則被稱作“文場”,戲曲伴奏樂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流行音樂的追隨者開辟了新的華章,除了使用流行化的樂器和電聲化配樂外,也開始加入戲曲中的這些文武大件。
(三)戲曲的唱腔在作品的運用
昆腔、梆子腔、高腔、皮黃腔是我國傳統戲曲的四大聲腔。萬變不離本宗,縱使種類再繁多的戲曲劇種也是以這四大聲腔為主線,只是節奏、韻律有所改變。我國的“西皮”多為“宮”調式為主,“二黃”多以“商”調式為主。如國粹京劇主要由“皮黃腔”即“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流行歌曲在不斷發展與演變中,也慢慢開始發掘古典宮調式音樂的脈絡,這也讓時下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創作人沿用,為流行音樂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時也使戲曲的唱腔得到傳承。
四、流行音樂中加入戲曲元素產生的影響
揚州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胡小元認為:“流行音樂中加入大段傳統戲曲的唱段未嘗不可。在流行音樂中聽到這樣的唱腔,會使人耳目一新,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追尋,使歌唱者與受眾形成更親密的聯系。[5]藝術是沒有邊界的,對于音樂而言,其形式無論是流行音樂或傳統戲曲,在兩者的基礎上學習和創新都能更好地促進流行音樂與戲曲的發展與傳承,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對戲曲的影響
通過將中國風歌曲作為載體,使戲曲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觀眾喜聞樂見的流行音樂中以新穎時尚的手法融入戲曲元素,重新喚醒了青少年對戲曲的興趣與關注,戲曲乏味、老舊、枯燥的形象得到改善,在迅速推廣的過程中,誤解有希望進一步的瓦解并可能成功地推動戲曲的發展與傳承。
(二)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中國風歌曲將戲曲等中國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一改流行樂壇疲軟的狀態,給流行音樂注入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改變了人們心目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流行音樂淺薄、粗俗的印象,使大眾從卿卿我我愛情主題的熱衷轉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注,賦予歌曲濃厚的文化內涵,以通俗的形式使人們感受到中國文化,中國特色,重新體會到戲曲藝術、古典文學等獨特的魅力。[8]同時也引起流行音樂人對我國傳統藝術的關注,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給予流行音樂更好的發展空間。
(三)對青少年的影響
流行音樂貼近大眾生活,深受青少年的推崇與青睞。透過流行音樂,我們更容易理解當代流行文化,更加接近與了解當代青年人。中國風歌曲使青少年在欣賞音樂,放松心情的同時接觸到古老戲曲藝術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青少年對我國傳統戲曲藝術的關注和發揚,同時在它的潛移默化下,青少年的品位、成長、欣賞方向和我們的生活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青少年通過中國風歌曲認識了很多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激勵起他們學習這些樂器與戲曲藝術的興趣與欲望,并嘗試深入地了解、探求相關知識。中國風音樂引導年青人在欣賞歌曲旋律的同時,領略其中的文化底蘊和無窮魅力,從中獲得啟發和激勵,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民族自豪感,驕傲地努力承擔起繼承我國優秀民族文化藝術的重擔。
五、結論
戲曲音樂存在多種多樣的元素和優點,這使它與流行音樂的組合充滿無數種可能,只要認真學習其內在的文化與底蘊,拋棄不切實際的形而上學思想,深度把握好戲曲音樂的精髓后將更多戲曲中存在的優點表現在流行音樂當中,在不改變戲曲性質的前提下,恰當應用戲曲音樂的因素,弘揚傳統戲曲文化,同時去豐富流行音樂的文化內蘊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蕭九.“中國風”往哪一個方向吹[J].甲殼蟲文化樂報,2013(02):62-63.
[2]汪黎明.試論當代戲曲藝術與流行音樂的結合[J].四川戲劇,2014(05):92-93.
[3]鄒麗.中國內地流行歌曲發展軌跡管窺[J].藝術教育,2015(08):102-103.
[4]涯涯.2006娛樂圈“古韻新腔”榜[J].音樂潮,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