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宸睿
【摘要】琵琶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樂器,距現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琵琶發展到今天在它的演奏方法、外形特征以及創作的曲目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變化。從最近兩次大的琵琶賽事上看琵琶的創作曲目,短短三年時間有了更大的創新以及更豐富的變化。不僅在展現我國自身民族風格上有了更顯著的提升,在吸收西方音樂元素中也有了進一步的運用。在兼收并蓄中尋求新的發展,才是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精神、發展中國琵琶民族特色的治本之道。
【關鍵詞】琵琶;藝術節;新發展;創作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自201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遼源國際琵琶文化藝術節后,為進一步繁榮發展琵琶藝術,2015年遼源舉辦了以“絲路新韻 魅力遼源”為主題的第二屆琵琶演奏大賽,來自國內和多個國家地區的琵琶界近百名大師、專家和1000余名參賽選手歡聚遼源,切磋琵琶技藝、創作琵琶新曲、研討琵琶發展。通過此次大賽,進一步擴大了琵琶藝術的獨特魅力,有力地提升了琵琶的演奏、創作、欣賞和普及水平,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此次遼源國際琵琶藝術節較第一屆而言不論是賽程安排還是賽事分配上都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首先,在賽事分配上,此次大賽分為非職業組與職業組兩個大組別,職業組又根據專業院校分為三個小組別。其中,職業組每個組別為了更公平、更準確地分析選手的演奏水平,組委會設置了規定曲目與自選曲目供選手演奏,進一步體現了此次比賽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其次,在賽程安排上,組委會設置了多場名家演奏音樂會和講座。較第一屆舍去了當紅歌手以及流行樂的演出活動,完全由琵琶界的專業人員組成的音樂會,雖沒有當紅明星的獻藝表演,但卻有琵琶界最高演奏技藝的展示,更顯此次賽事的專業性與權威性。
在此次比賽中,我通過觀摩,不僅讓我對琵琶的演奏水平有了提高,更使我在琵琶作品方面有了新的認識。今年與首屆所不同的是,大多數選手的自選比賽曲目都選用了現當代作曲家創作的新的琵琶作品,這些作品的演奏技法與作品風格在發展傳統曲目的基礎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此次藝術節的“新作品音樂會”就可以很好地展現出近些年琵琶作品的發展。此音樂會包括了現當代作曲家與琵琶演奏家運用傳統音樂與當代作曲技巧相結合的方式創作出來的新作品,如青年作曲家李博禪所創作的《晚秋》(琵琶與鋼琴)、青年琵琶演奏家孫晶所創作的琵琶獨奏曲《驚破》、琵琶演奏家汪洋老師創作的《云澗狂想》以及沈陽音樂學院室內樂演奏的《武生》等等。其中,《武生》以其新穎的題材、巧妙的技法,多次運用擬聲的手法生動刻畫了我國京劇中武生的形象,并以多種演奏技法和穿插京劇的代表性旋律音調所組合演奏;《驚破》、《云澗狂想》等樂曲均由演奏者自編自彈,作者立意在于通過新穎的指法組合、演奏法及特別的音色處理方式等,使作品在保留傳統優勢的同時又比一般的傳統作品更具特色,成為既在音樂風格上容易令演奏者和聽眾普遍接受,又具有創新性和豐富性的作品。此外還有趙潔老師演奏的《云想·花想》,作品以舞蹈性節奏,展現了一位少女如訴如泣、娓娓道來的深切情思。
在創作手法上,當代琵琶作品在保持獨有民族特色的同時,運用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巧,拓寬了琵琶的表現力;在演奏技巧上,更多地運用了擬聲的技巧,力圖對形象的刻畫做最大程度的還原;在與其他樂器配合上,越來越多的作品運用了協奏與合奏的手法,運用更多的樂器與琵琶嘗試合作,在作曲家們大膽的探索中,琵琶展現出它自身優秀的融合性與表現力。這些新作品都充分說明了傳統民樂在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中,要求其不斷創新,不僅沉醉于已有的經典名曲名段,而是要奏響屬于時代的音樂。
今年是劉天華先生誕辰120周年,為了紀念他,此次藝術節中,比賽規定曲目全部選用劉天華先生所創作的曲目。劉天華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提出了“國樂改進”的思想,他珍視中國民族音樂傳統,但不贊成抱殘守缺的“國粹主義”,他認為“發展國樂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方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的國樂作品依然可以證明劉天華先生理論的科學性以及他獨有的預見性。由此可見,一件樂器的發展,是吸收多方面好的元素,放棄不好的被社會淘汰的因素,在兼收并蓄中尋求新的發展。正如當代阮咸演奏家馮滿天曾說:“一件樂器想要繼續傳承下去,就必須為更多的人所熟知,讓年輕人喜愛,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借助現代的技術來實現。”如今,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新作品出現,這些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新的元素出現,作曲家獨創的演奏技法、配器的新穎以及調性的靈活運用。
由此這使我想到中央民族樂團琵琶首席趙聰老師,在當代琵琶藝術高速發展的同時,趙聰是一直致力于民族器樂的繼承發展與推廣創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力求更好地把中國的經典樂器琵琶介紹給全世界,讓更多的人喜歡并學習它。在她的努力下演奏創作出相當多的琵琶新作品,其中,2006年她與馬久越先生共同創作了在音樂界引起轟動的《新編十面埋伏》。新編似乎更加符合現在人的審美,在樂曲上添加了不少現代的音樂元素,用鼓和電吉他伴奏的同時,加入了許多電子音樂的元素。首次演出趙聰用了水晶琵琶來演奏,當傳統樂器看起來不那么傳統時,反而讓更多的觀眾認識了琵琶這個傳統樂器。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代的琵琶與西洋樂和合作很多,在維持原本民樂味道的同時,加入時尚的、國際的元素,才能成功地將民樂推出國門,使其走向世界。
作為一件民族樂器,琵琶距現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到了唐代,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遂其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早在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和《思春》為代表的文曲。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在二十世紀中后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直至二十一世紀,不僅琵琶在國內外有了更大的聲譽,而且在琵琶創作方面有了進一步的革新與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如今琵琶作為歷史悠久的國樂,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擺脫古代古曲的束縛,尋求與當代藝術品位的結合,才是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精神、發展中國琵琶民族特色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