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是他一生中創作的眾多音樂體裁之一,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斯特通過收集和整理匈牙利民間音樂素材,將這些民間音樂素材運用到這19首作品當中,使得這19首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
【關鍵詞】匈牙利狂想曲;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的創作年份不詳,于1853年在柏林出版,是為獻給費力·歐爾奇男爵而創作的。這首作品與《匈牙利狂想曲》中的其他幾首作品相比篇幅比較短小。結構是以“恰爾達什”結構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適用于鋼琴體裁較為自由的曲式結構,速度是由“慢—快”進行變化,筆者通過速度的變化將此曲劃分為四大部分:Ⅰ慢板即興的速度(1-16,a+ a+ a+ a,a小調)、Ⅱ持續的行板(17-40,b+c+C,A大調)、Ⅲ快板(41-125,d+d+e+e,#f小調)、Ⅳ急板(126-164,f+f,#F大調)。
一、第Ⅰ部分
a段中第12小節的音樂從強轉弱,快速的32音符的六連音緊密排列使音樂更為流暢。這里需要注意和練習的地方是如何使右手的旋律連貫起來,因為右手在彈奏時有點像“輪指”的感覺,需要仔細的分手慢練,將每一組的六連音都單獨練習,反復練習最后達到清晰連貫的要求,同時,還要注意右手的5指所彈奏的上層高音旋律,著重練習5指的觸鍵力量并突出這一聲部的音樂,使得整個音樂更加豐滿,內容變得更加充實。
二、第Ⅱ部分
b(17-24)段是慢板部分的第一段,這一段學生要重視譜子上的兩個表情術語的要求:一個是“Andante sostenuto”譯為“持續的行板,速度稍慢”;另一個是“quasi forte,altieramente”譯為“有力的,高傲的”,按照樂曲要求,學生在演奏時既要掌握好樂曲速度還要演奏出一種高傲優雅之態勢。
c(25-32)段的旋律聲部大多出現在左手,所以在練習時要著重練習左手,將左手的旋律聲部變的扎實,整個旋律的聲音色彩變得渾厚開闊,突出2/4拍子的拍點重音,如同軍隊在進行閱兵時的穩重腳步聲一樣。
三、第Ⅲ部分
d(41-69)段主要由右手上行半音音階呈現旋律,右手快速清晰的半音音階跑動就好像在模仿小提琴快速拉奏一樣,悅耳動聽,而左手則是以輕快的跳音作為伴奏,形成非常有趣的對比,整個樂段給人展現出一幅熱情活潑的吉普賽人圍著火堆配著歡快的音樂在翩翩起舞的畫面。
四、第Ⅳ部分
f(126-164)段的速度是最急板,這一段要始終用頓音(sempre staccato)進行斷奏演奏,要注意雙手八度和弦的演奏問題,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來演奏出輝煌燦爛、熱情高昂的全曲最終高潮。
綜上所述,《匈牙利狂想曲》第11首在曲式結構、調性布局、節奏特點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寶貴的教學價值。首先,從樂曲結構上來看,這部作品是以“恰爾達什”曲式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適用于鋼琴體裁較為自由的曲式結構,按照速度的變化來劃分結構,全曲的速度由“慢—快”,分為:“慢板—行板—快板—急板”。其次,從調性布局上來看,本曲的調性大都在近關系調以及同主音調上相互轉換,主要的調性轉換為:“a小調—A大調—#f小調——#F大調”。在作品中,近關系調轉調中出現了向下屬或屬方向轉調以及三度關系轉調,樂曲中向下屬或者屬方向進行轉調體現出了古典樂派功能性轉調的特點。
參考文獻
[1]俞人豪,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音樂文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司徒碧春,陳朗秋.鋼琴教學法》[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趙鑫(1990—),男,漢族,河北昌黎,碩士,沈陽音樂學院,鋼琴教學法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