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數據調查,本文以四年級音樂課仡佬族兒歌《蕩秋千》的教案為例,歸納總結出一些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中小學常規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方法和原則,通過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愛好,為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民族音樂;中小學音樂;蕩秋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2011年版《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為此我以四年級音樂教學為重點,開展了民族音樂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
一、學情調查
我以小學四年級(共188人)學生為對象的一份簡易民族音樂文化問卷調查顯示,有61%的學生喜歡傳統音樂文化,雖然其中不少人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概念很模糊;68%的學生不喜歡京劇,這個數據說明推行京劇依舊任重道遠;78%的學生知道民間樂器,但很容易把中西樂器混淆;70%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五聲調式,81%的學生從沒聽過著名的古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學情調查表明,學生整體上是不排斥中國民族音樂的,只是因為社會流行音樂的影響以及接受教育的有限,使得一些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不理解其內涵和價值,不會欣賞其韻律和美,因為知識文化常識缺乏而導致認知偏頗。這說明中國民族音樂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教材梳理
通過對四年級音樂教材(人音版)的梳理可知,教材按照新課標要求系統的融入了民族音樂內容。如非常重視京韻京腔的學習包括相關的伴奏樂器以及表演身段的了解,如編入大量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民歌民樂如安徽民歌、江蘇民歌、鄂溫克族民歌、蒙古民歌、臺灣民歌等枚不勝舉。此外,反映近現代和當代社會生活的優秀中國音樂作品以及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創新的新作品也應大量納入音樂課程。如很多根據民間音調、音樂元素改編創新的音樂作品等。
教材梳理表明,教材中民族音樂的素材豐富值得我們很好的利用,但同時教材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除了音樂技能技法的教學之外,還要進行大量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鋪墊和滲透、拓展和補充。
三、一個課例實踐
四年級音樂仡佬族兒歌《蕩秋千》,這是一節歌曲教學課,一般教學目標要求設定為“準確地掌握歌曲的節奏;生動的富有表現力的演唱歌曲;用歌聲展示孩子們的童心、童趣”就夠了,但是要實現民族音樂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要講究得多了,我的實踐操作是這樣的:
(一)感知階段
音樂導入《愛我中華》,教師開場白:“我國有56個民族,在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少數民族的歌曲呢?”在學生回答和復習已學歌曲旋的基礎上,教師播放《蕩秋千》(伴奏),學生欣賞、感受和猜測“這可能是表現一項什么活動”、“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曲子呢”。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教師精心介紹一下貴州仡佬族的概況、文化、傳統和蕩秋千這項少數民族民間習俗活動。教師講解時可以身穿仡佬族民族服裝,創設氛圍。并讓學生在了解這些背景知識基礎上再次聆聽歌曲《蕩秋千》,再次充分感受和體驗這首歌曲。
(二)學唱階段
我將整個學唱過程設定在一個游戲闖關的環節中。老師帶著學生們來到古老的仡佬族部落參觀游覽,想要進入部落的大門,學生必須通過闖關解決不同的問題,闖關成功后才能與仡佬族的小朋友一起玩蕩秋千。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唱歌曲旋律、節奏、歌詞等。學生游戲闖關的環節中,邊學習音樂知識邊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當所有學生能準確的演唱歌曲《蕩秋千》之后,便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在歌唱的同時,引導學生自主配上舞蹈動作或不同的表演為歌曲伴奏。
(三)編創階段
編創環節要與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創新的要求相呼應。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改變歌曲的節奏、速度、情緒、風格等,把歌曲改編創新。如,把原本歡快活潑的情緒改編成舒緩的節奏,這就把歌曲變成了一首優美抒情的兒童歌曲,讓學生試唱并對比歡快活潑的風格與優美抒情的風格有何不同。通過改編創新環節,讓學生感受和體會不同音樂元素的變化對音樂風格的影響,學習如何將傳統音樂進行簡易的改造和創新。
(四)拓展階段
我在介紹仡佬族更多的音樂文化特點的同時,重點介紹貴州遵義仡佬族有一個較為知名的現代藝人---羅鋼(族名字叫“哈仡羅多”),他致力于打造“中國的鄉村音樂”。羅鋼的作品很多,其中最具有風格化的“貴州少數民族鄉村音樂”就是《慕謀》,他從仡佬族的音樂特色中汲取民族音樂元素,并融入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元素,采用現代音樂創作技法創作而成,屬于對傳統音樂文化改變創新的典范。引導學生在欣賞《慕謀》的同時領會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創新的方式,孕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這節課的實踐效果特別好,授課時教師輕松學生熱烈。主要得益于通過多種方式和策略,將仡佬族的人文風俗和音樂文化特點浸潤到音樂課程中,有知識、有旋律、有歌曲、有歌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掌握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特點,拓展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視野,培養他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愛好。
四、策略探索
民族音樂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宏大的課題,通過音樂教學實踐,我摸索的主要策略有:
(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把民族音樂放到多元音樂文化中去理解和學習
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該抓住“感受與欣賞”、“創作與表現”兩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多媒體等途徑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的特點,通過了解相關歌舞、器樂等知識來了解我國各種民族音樂文化,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如欣賞《春節序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律動,聲響,身勢等去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最后讓學生通過打擊樂器有感情的表演。如讓學生欣賞京劇和京腔京韻,讓學生了解其風格特點,欣賞戲曲中生動的角色表演激發興趣,提升學生分辨美的能力。同時弘揚民族音樂,要見多識廣,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欣賞民族音樂的百花齊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隨著年級增長,教師應讓學生大量演唱如《茉莉花》,《鄂倫春族小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耳熟能詳民族歌曲,然后通過學習、了解、分析各個民族音樂的旋律、調式、結構特征和音樂材料發展的基本手法等,引導學生進行適當創作,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鍛煉學生會使用他們所熟悉的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補充豐富的背景知識,還原特定的文化語境,在培養濃厚的民族音樂感情基礎上去學習
音樂是情感藝術,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欣賞的最終目的是要鍛煉學生正確理解作品的主題、表達的情感及內容。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瀟湘水云》、《陽關三疊》、《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優秀作品中小學生必須要了解和熟悉時代背景和創作過程。如在講授《二泉映月》的欣賞課時,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樂曲的時代背景和作者阿炳的生平,讓學生了解到在那世態炎涼的時代里阿炳一生極為悲慘,在創作《二泉映月》時已雙目失明,流落街頭,以賣藝乞討為生。這首樂曲作者運用了“魚咬尾”連環扣的創作手法,體現出民族音樂的特色,旋律悲愴、跌宕、委婉,曲調憂傷、凄涼、緩慢,表達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只有了解了這些的音樂常識和人文知識,學生才能引起共鳴,自發的用內心去理解和感受音樂,自發的產生濃厚的民族音樂感情,把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學習民族音樂藝術的過程中。
(三)突出民族音樂藝術的特點,嘗試學科跨界多學科融合,在學科綜合實踐應用中去學習
民族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包括音樂課程不同教學領域之間的綜合(如音樂與詩歌、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和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基于特定主題音樂教學或特定主義藝術活動,定期開展以民族音樂藝術為主體的多學科融合和綜合實踐應用活動,在綜合應用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形式進行相對比較和有機聯系,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理解。如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兒歌《送別》(奧德威曲,李叔同詞)。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這首歌曲既能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元素又體現出現代音樂的特點,同時還能感受到文學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可謂是音樂與文學結合的完美作品。我們可以采取詩歌、繪畫、音樂和舞蹈排練、表演的形式來表現歌曲哀而不傷、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的優美意境。在這樣的民族音樂綜合實踐活動中去浸潤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民族音樂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本身熱愛民族音樂,熟悉民族音樂,具備豐富的民族音樂理論知識和強烈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熱情,必須具有駕馭音樂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形成自己教學風格和策略,才能實現教書育人,實現民族音樂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程美,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現在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