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獻資料收集與選題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它門之間相互輔助,又相互制約。選題在大量文獻資料收集和積累基礎上進行,并決定再一次的資料收集。在一個完整的學習研究過程中文獻資料收集——選題——文獻資料再收集——完善選題……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有不同的任務,為后面的論文寫作打好基礎。
【關鍵詞】文獻資料收集;選題;相輔相成;循環過程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音樂文獻資料收集與選題是我們學習研究和寫作論文時的兩個重要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決定論文的最終質量。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寫作論文的前提之一。
在音樂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課上,老師為我們講解了什么是文獻資料?什么是音樂文獻資料?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我們認識到了音樂文獻資料準確全面的含義,是指采用文字、樂譜、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形式或技術手段記錄的人類音樂文化知識,或者說被固化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有關人類音樂文化方面的知識。文獻資料太過于龐雜,一般從載體、出版形式、加工情況、語種、形成歷史、學科范圍、傳播使用范圍等角度將文獻資料進行分類。從老師的授課以及自身的體驗來說,文獻資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從文獻資料中學習知識,再在此基礎上研究分析、提出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文獻資料,后面包括選題在內的一系列學習研究將無從談起。文獻資料的收集方法也非常重要,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其方法有靜態收集法,(分為文獻資料檢索、手工信息檢索、計算機信息檢索、網絡信息資源檢索),還有動態收集,接下來還要進行資料整理與選用。
因此,首先我認為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文獻資料收集是首位的。
第一,我們在進行某個專業的學習時,基礎工作就是從宏觀到微觀,從該學科的整體脈絡框架到各個細微的知識點,都力求做到了然于心。這就要求我們普遍撒網,盡可能全面的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如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寫的《中國音樂年鑒》就是很不錯的資料,它是編年史性質的工具書,也是匯集音樂學術資料的工具書。其中的“綜述”就是請專家學者對其所在的專業領域一年中的學術發展情況做一總結。“資料匯編”中有每一年音樂機構團體,文件選載、新作品選目、出版物等內容。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才有資格談到選題,知識面越廣,就越能分辨出哪些課題更具學術價值,才能發現可以與自己的興趣、靈感發生碰撞的課題,才能找到現實與研究內容的契合點。
第二,我們在通過文獻資料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對其中某些課題的研究現狀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目前有誰在研究,這些人的身份背景,他們對于該課題的研究有哪些成果,其成果于何種形式發表在哪些學術專著中等等。例如目前對黃自的研究文獻就很豐富,李嵐清在2008年第2期的《音樂藝術》上發表的《探索創建我國民族樂派的先驅和一代宗師——黃自》,王震亞在《音樂藝術》1993年第3期上發表的《黃自作品研究》,錢仁康在1997年出版的專著《黃自的生活與創作》,《中國音樂》2004年第一期上的一篇文章《淺談黃自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特點》等等,幾乎囊括了有關黃自研究的所有領域。這樣能讓我們清楚目前自己所研究的課題已達到的高度,能讓自己避免與別人雷同,重復研究,更能讓我們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做更遠的思考探索。
其次,才是選題。選題就是選擇有學術研究價值的課題,并明確研究的具體對象、范圍、目標等。選題有一些基本要求,注意個人興趣、密切聯系實際、論點新穎獨特、大小難易適中。我們在掌握了一定范圍內的文獻資料的情況下,要對其進行橫向、縱向的梳理歸類。通過選題把研究視線從龐大的知識體系中縮小、固定在一個比較具體、明確、相對小一些的范圍之類。有一次在欣賞交響音樂會時,我想到在我國近現代音樂中,交響音樂也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話題。而那時候我國交響音樂演奏發展情況是怎樣呢?我整理對這個問題的已有資料,當時的交響樂演奏分為由中國人自己組織的樂隊:有最早由曾志忞于1909年創辦的上海貧兒院管弦樂隊,肖友梅于1922年創建的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傳習所管弦樂隊,馬思聰于1940年組建的中華交響樂團,黃自、譚小麟于1936年創建的上海交響樂團,1946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央管弦樂團。當時在中國的外國樂隊有上海工部局樂隊以及“中東清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再根據自己的研究能力及興趣等來衡量,覺得可以將這個課題進行下去,于是我就將這個問題定為待選課題。
再次,在確定選題以后,我們還是得重新回到文獻資料收集上來。這時的文獻收集已不同于第一次的文獻資料收集,這是在已有明確選題的情況下進行的。雖然范圍小了,但卻要求文獻在深度和廣度上更加詳細準確。從縱向上來說,要求我們對文獻資料進行更深入的發掘、剖析,為選題提供更多的論據。我在確定選題“我國近代交響音樂演奏團體”之后,發現上述已有的文獻資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發掘更詳盡的資料。拿上海工部局樂隊來說,有其連貫的發展脈絡:從1879年成立,1900年正式編入工部局系統,1906年的“柏克時代”,1919年開始的“梅百器“時代,1942年被日軍接管,一直到解放后定名為上海交響樂團。這其中還包括了每一階段的指揮、樂團編制、演出情況、曲目、中國音樂家的參與等等(如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小提琴家譚抒真是第一位加入工部局樂隊的華人),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收集新的資料加以解答。從橫向上來說,需要我們時刻關注最新的資料。每天都會涌現很多新的 研究成果,作為音樂史學,隨著各種文物,原始資料的發現,很多已有成果都需要不斷的修改完善,有些甚至被推翻。因此,我們在縱向深究的同時,也要不停的繼續拓寬文獻資料收集范圍。
這時的文獻資料收集工作是直接為自己所選課題提供論述、分析的依據,為自己的認知和寫作提供支撐。我們在闡釋一個問題時,習慣上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前線較為客觀的羅列出在此問題上前人的種種觀點,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再推出自己的認識。例如:中西音樂的關系是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一直被探討的問題。我在選擇這個課題時讀了馮文慈先生在《中國音樂學》1997年第2期上的《近代中外音樂交流“全盤西化問題”》,羅傳開的《西方文化與20世紀華人音樂創作》,許步高在1991年《音樂藝術》3、4期上連載的《猶太音樂家在上海》,陶亞賓的專著《中西音樂交流史稿》等十多篇相關文獻,這些資料的內容大致有以下情況:認為中西音樂結合是中國音樂的新生或是關于“中西”、“土洋”的大規模論戰。戴嘉枋的文章《中西音樂結合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則批判性的指出:在當時殖民者入侵,國人迫切想要振興的背景和心態下,中西音樂結合一直處于倉促之中,有些國人首先沒有認清自己的傳統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精巧與繁復比照下,已逐漸瞧不上自己的音樂。其次也沒有認清對方,沒有認識到西方音樂數百年來的基奠,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文精神。因此,當時中西音樂結合的一些成果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分析比較了這些文獻資料以后,我認為:中西音樂結合是中國近代社會背景下的必然產物,他為中國新音樂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理性的思考、剖析中西音樂結合的不足和因由,而不是簡單的評價其優劣,只有經過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認清彼此,求同存異,從容的向前走。
文獻資料收集雖然圍繞選題這個中心,為選題服務,但它也可以反過來對選題進行修改和完善。當我們確定選題繼續收集文獻資料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新鮮的資料和獨特的論斷。這些新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是我們在確定選題時沒有想到的,可以為我們的選題拓寬思路,使之更加完善,有時甚至可能提出新的選題。
總之,文獻資料收集與論文選題之間相互輔助,相互制約。在一篇論文沒有最終完成之前,文獻資料收集——論文選題——文獻資料收集…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文獻資料收集在一定范圍內更深、更廣、更精,選題要求更加明確、完備。這樣才算是為以后完成論文打好了基本功。
參考文獻
[1]居其宏.音樂學文論寫作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2]陳銘道.音樂學——歷史、文獻與寫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羅麗娜(1985—),現為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青年教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