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隨著媒體的融合和全媒體的發展,信息過載、時間碎片化,網絡中的“無聊文化”開始蔓延,它背后是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研究“無聊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促進“無聊文化”外延和內涵的進一步升華,填補精英文化的空洞,引導其朝正確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提升受眾媒介素養,提高國民素質。
關鍵詞:全媒體;無聊文化;基本特征
一、“無聊文化”的概述
無聊是一種大眾所共有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具有體驗幾乎對所有人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描述情緒卻是文化的產物。在無聊的時間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包含了現實而又具有特色的思想活動、內容形式和傳播媒介及方式等可以說是“無聊文化”。而關于“無聊文化”,其概念并沒有明確的界定,比較常見的觀點是指出無聊文化是用一種戲謔、嘲諷的態度向主流權威與中心話語發起挑戰并以破壞正統秩序為己身樂趣的另類文化形式,它存在的主要意義是為人們的三觀增添了一種草根視覺的價值。現如今,“無聊文化”涉及面非常廣,當“無聊”已經成為網絡時代的文化景觀時,大眾也都會成為“無聊文化”的傳播者和接收者。“無聊文化”無所謂正面和負面之分,只是媒介高度發展下的一種文化現象。
“無聊文化”的傳播方式主要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我們所主動進行傳播的“無聊文化”包括網絡游戲、手機游戲、圖片視頻網站社交以及參與社會熱點事件評論等;被動所接受的“無聊文化”包括車載廣告、地鐵廣告、戶外廣告傳播等。但我們要討論的是主動傳播的“無聊文化”。
二、“無聊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份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我國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截至2016年12月,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占比最高,達30.3%。所以“無聊文化”的群體多以青年為主要人群,年輕的群體思維活躍、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強,所以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來進行傳播,上網時間也相對較多且自由化。
1.娛樂至死的特性
生態學創始人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的政治、宗教、體育、新聞、教育以及商業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屬。”“無聊文化”的傳播多以圖片和小視頻為主,泛娛樂化現象嚴重。其中表情包大戰、斗圖比賽等,可視化強,感染力較強。以2016年1月初“周子瑜事件”為例,中國臺灣藝人黃安等人質疑明星周子瑜支持“臺獨”而在網絡中引發的輿論大戰,這其中牽扯到眾多媒體、明星、名人等,參與此事件的人都在通過Facebook、微博、天涯論壇等網絡平臺表達自己的立場,這個事件中的“表情包大戰”是“無聊文化”的最好體現,“表情包大戰”中網友多借助專業化的網絡APP傳播,在固定的登錄時間用表情包反擊對方,但除了發泄受眾的無聊不滿情緒以外,毫無深意而言。
“無聊文化”發展具有快消品的特征,以網絡快餐文化為主,欠缺求真務實的文化積累和沉淀。單純的用來打發時間,如“韓寒和方舟子的罵戰”就可以很好的說明,最后結局已不再重要,廣大受眾關心的只是“方寒罵戰”的過程,消磨時光,發泄情緒等。從側面顯示出網絡文化對主流文化的反抗,也一定程度上表明出大眾文化、精英文化的空洞化。
2.“無聊文化”的山寨化與審丑化
從2008年下半年起,“山寨”一詞開始出現并為我們所熟知,從山寨手機、山寨游戲機到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講壇等,山寨意味著對原來正統的模仿,但是,既然山寨能夠流行起來,并且受大眾的關注,正因為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僅有對原來傳統的借鑒、也有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傳統的創新,山寨文化所蘊含的借鑒、消化、創新、顛覆的山寨精神,正反映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代表著事物前進的方向。在全媒體快速發展下,網絡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傳統媒體滿足不了受眾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所以就涌現出了一批滿足大眾口味的山寨文化。大家開始在自身基礎上,競相模仿、創新、自娛自樂的文化現象。
“無聊文化”覆蓋面積廣泛,接地氣且具有草根性。其中因為山寨化的流行,它也有負面的影響,如無聊文化的審丑化。“芙蓉姐姐”、“鳳姐”第一批網絡紅人的出現,揭示了審丑化的流行,雖然這與部分媒體的商業操作有關,但同時也折射出大眾“無聊文化”審美標準的異化。電視媒體中的調解類節目一直頗受歡迎,通過展示調解百姓日常生活矛盾的過程來獲得收視率。矛盾是大家的看點,沖突越激烈越受人歡迎,這也是通過對“無聊文化”中的審丑來看到它的對立面,獲得生活中的“真、善、美”。
3.“無聊文化”的去精英化、去政治化
“無聊文化”的蔓延,大家以起哄的方式參與到更多的話題中去,學習傳統文化口號化、模式化,就連孩子的入學儀式、成人禮等儀式化的禮節也成了娛樂消遣被津津樂道。于是,傳統的娛樂文化的生產方式被新興的、單一快樂為目的的文化生產方式所替代。這就使得中國大眾文化的政治功能發揮了重大轉向:大眾文化復雜的政治學圖景被一種簡單的“快樂經濟”所替代,形成了一種“傻樂主義”的文化樣式。具有草根性質的“網紅”,現在風靡一時,以至于2017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宋丹丹對想做網紅的青少年表示擔憂,將該問題提上議程,這也是去精英化的重要表現。“無聊文化”中的去精英化最明顯的一點便是作家、導演稱謂的普遍化,網絡文學、網絡寫手、網絡視頻的流行便是很好的佐證。
網絡自由是絕對自由嗎?肯定不是絕對自由,在網絡中我們也會有不合規而被刪帖被禁言,所以大眾在網絡中用戲謔、搞笑的方式來表達激進的意見。但是,網絡傳播給大家提供的政治參與遠遠不及娛樂參與,在很多網民那里,我們看到的甚至是一個相反的動向,也可以說是去精英化時代的雙重怪象:一方面是消費文化的空前繁榮,是大眾特別是青年網民的娛樂參與熱情的空前高漲、參與空間的空前擴大;另一方面則是政治文化的相對蕭條,政治參與和政治熱情的冷卻。現在的現實是: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把娛樂世界的自由當成全部的自由,把娛樂參與等同于政治參與,把娛樂世界的“民主”當成是政治民主。現在的我們,甚至忽略了政治這一部分,拒絕參與嚴肅的政治話題,而更傾向參與輕松簡單的娛樂話題,這也與“無聊文化”的特質相符合。
4.強調大眾性、多元化
“無聊文化”之所以發展壯大,是因為參與人數眾多,具有大眾化,如幾年前的“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現在“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對身高、外貌家境等都沒有特殊要求,“無聊文化”審美的多樣化也助推了它的大眾性的發展,所以傳統電視、網絡視頻、手機電視都在推陳出新各式各樣的強調大眾參與的視頻節目。
而且“無聊文化”的涵蓋內容十分廣泛,從傳統媒體中的漫畫、雜志到新媒體中的直播視頻、動圖、網絡游戲、手機游戲等,十分多元,并且都有各自的群體喜歡,都有各自的群體的文化認同,也在各自的區域里發展。
三、“無聊文化”的意義所在及其發展趨勢
辯證法告訴我們事情發展都具有兩面性,“無聊文化”在特定的事件中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無聊文化”多與當今社會時事發展相關,時效性較強,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也促進了事情的解決,也推動了更多的民眾參與社會事件,對事件發展至解決的透明化進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帶動相關商業產業鏈的發展。
同樣,正因為“無聊文化”的發生發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在未來“無聊文化”的發展中,也具有可引導性,如2016年4月份,全平臺十大網紅之一papi醬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節目進行線下整改。正因為全媒體的發展,精英文化的空洞化,國民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才造成國事娛樂化、時事熱點化、全民參與化的“無聊文化”發展。在未來的發展變化中,“無聊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會進一步升華和擴大,經過一定的時間后,會逐步分層,會有一部分無聊文化升華后填補精英文化的空缺。
我們可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可控的范圍內,利用大數據的發展,實現精準傳播,積極引導“無聊文化”健康發展,積極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從而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黃時華,張衛,胡諫萍.“無聊”的心理學研究述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4):133-139.
[2]周志強,從“娛樂”到“傻樂”——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去政治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4):36-43.
[3]陶東風,去精英化時代的大眾娛樂文化[J].學術月刊,2009(5):21-28.
作者簡介:
肖圓圓(1990—),女,漢族,河南濮陽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