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然
摘 要:“興”在《楚辭》之后的漢賦已少見,在現代修辭手法中也無法找到合適的對應者,于是一直存在爭議。朱熹在《詩集傳》為“興”下的定義——“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流傳甚廣??梢钥吹?,朱熹認為“興”的作用在于引出后文的“所詠之詞”,“興”與詩歌主體內容有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但是《詩經》中標出“興也”的詩歌并非詠物詩,而是以抒情詩為主。那么“興”與后文的內容是否一定有必然的關聯?如果有,關聯點在哪?是否有可循的規律?本文希望通過探討以上的問題,探析《詩經》的“興”之內涵。
關鍵詞:詩經;周南;召南;興
《毛詩序》云:“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毕妊再x、比、興三義。《詩經》中的“賦”是指一種平鋪直敘的文學手法,在后世發展成一種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文體,涵義較為清晰。后人常出現將“興”與“比”混淆的狀況。“比”是用有相似特點的一物來描寫或說明另一物,可對應現代修辭手法“比喻”。此手法如今依然十分常見因而易于理解;“興”在《楚辭》之后的漢賦已少見,在現代修辭手法中也無法找到合適的對應者,于是一直存在爭議。朱熹在《詩集傳》為“興”下的定義——“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流傳甚廣??梢钥吹?,朱熹認為“興”的作用在于引出后文的“所詠之詞”,“興”與詩歌主體內容有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但是《詩經》中標出“興也”的詩歌并非詠物詩,而是以抒情詩為主。那么“興”與后文的內容是否一定有必然的關聯?如果有,關聯點在哪?是否有可循的規律?本文希望通過探討以上的問題,探析《詩經》的“興”之內涵。
一、釋《詩經》之“興”
首先,筆者在此試圖整合分析各家主張后對《詩經》的“興”之內涵做一個簡要界定。
(一)起發
從上文朱熹對“興”下的定義可以看出,朱熹將“興”視為單純含有“引起”涵義的動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興”字的注釋為:“周禮六詩,曰比,曰興。興者托事于物?!闭J為“興”是指用物作寄托,大致受到了朱熹的影響。許慎在《說文解字》對“興”字的注釋為“起也。從舁從同,同力也”。根據近代甲骨文的發現研究,甲骨文的“興”的字形是四只手中托起一物,可與許慎說法相照應。故興的本義指眾人合力抬起一物應沒有問題。在《詩經》中“興”只在句首,呼應其抬起、開始的動作義。
(二)通情
西晉的學者摯虞在《文章流別論》寫道“興者,有感之辭也”,認為“興”是因感情觸發而作。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第三十六》寫道“起情,故興體以立”,也將落腳點放在“情”上。見物起興、由物及心。徐渭在《奉師季先生書》說:“詩之‘興體,起句絕無意味,自古樂府亦已然……此真天機自動,觸物發聲,以啟其下段欲寫之情,默會亦自有妙處,決不可以意義說者?!奔凑J為“興”是沒有實際含義的起句,因事物引發而出,開啟下文欲表達的情感。當代學者鄭志強的《<詩經>興體詩蹤考》一文認為“興”是一個獨特的抒情詩歌體裁??v觀詩經,興詩基本是贊美祝福詩與抒情詩,也是“興”與個人主觀情感有緊密關聯的佐證??傊芭d”詩均與人心中之情密不可分。
綜上,姑且給“興”下一個淺顯的界定,即《詩經》的“興”是出現在詩篇開頭引起讀者情感、奠定詩篇感情基調且與后文內容無必然之關聯的一種文學手法。
二、“二南”中的興詩
在《十三經注疏》中明確標為“興”之詩,《周南》中有七首:《關雎》《葛覃》《卷耳》《樛木》《桃夭》《漢廣》《麟之趾》,《召南》中有六首:《鵲巢》《草蟲》《行露》《摽有梅》《江有汜》《何彼襛矣》。占“二南”總詩歌的52%(“二南”共25首詩歌)。整部《詩經》共305首,注解興詩共116首,所占比例約為38%。對照可以看到在“二南”中興詩所占比例較高。前文提到“興”與“二南”均與人類主觀情感相關,應是興詩在“二南”中所占比例偏高之因。下文將以“二南”中的幾首興詩為例觀察“興”詩的共同特征,進而探討“興”之內涵。
(一)跳躍的物象為讀者提供解讀空間
何者才是規范的“興”詩呢?以典型的“興”詩《周南·桃夭》為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毛傳》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注為:“興也。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灼灼,華之盛也。”是興,桃樹上有花盛開;夭夭指花年輕強盛,灼灼指花開得旺盛。鮮活艷麗的畫面感極強,奠定喜悅明朗的感情基調。與后文“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贊美之言沒有直接的意義關系,勉強說情感色彩上的相通。實際上盛放的桃花與后面的贊美之間沒有必然關聯、非常跳躍,正是這個跳躍的空間給了讀者想象空間。而《鄭箋》云:“興者。踰時婦人皆得以年盛時行也?!闭J為此句暗示失去合適嫁娶時機的婦人與壯年男子成婚,呼應后文“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認為“興”看似與后文毫無關聯,實際上與后文有著簡單而高明的互動關系。
《桃夭》有“宜其室家”直陳,“興”與直接抒情部分的區分是直觀的屬于可知贊美方向的詩篇?!岸稀敝羞€有一類沒有具體的語境的“興”詩,與直接抒情表意部分界限不清。如《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此詩無情境、無事件、無動作,僅出現“麟”與“公子”兩個形象,兩個形象之間無表層的互動,也并非單純的鋪陳?!睹珎鳌纷ⅰ镑胫?,振振公子”為“興”,釋其義“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麟守信重禮,努力實踐達至一定境界?!稄V雅·釋獸》傳說麒麟“不履生蟲,不折生草”?!多嵐{》:“興者,喻今公子亦信厚,與禮相應,有似于麟?!闭J為比喻公子注重信用講究禮節,與麒麟相似。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麟之趾》蓋麟為神獸,世不常出,公之子孫亦各非常人,所以興比而嘆美之耳?!钡厉梓肱c公子都是不常出沒世間的稀有者,因此將二者相提并論。詩篇作者并未給出麒麟與公子之間的關聯點,后世學者解讀時不免將個人視角的感悟和猜測加入其中。
可以看出,“興”確與“賦”“比”有嚴格的界限。興詩中皆會出現無明確關聯的物象為讀者留有自行感受的空間。換言之,使用“興”的手法可以為讀者提供了一定解讀的自由和完成拼圖的快感。
(二)營造含有真情至理的“幻境”
“幻境”即無時間、無地點、無人曾實見之境,與“實境”相對。雖然看似虛幻與現實無關,但其中蘊含作者刻意傳達的道理或感情。以《召南·摽有梅》為例: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毛《傳》云:“摽,落也,盛極則墮落者。”興句意為梅子成熟而落,樹上有七成,是一幅非常自然的畫面。此句不實指、不明斷,意不在敘事寫景繪物,旨在傳達時機成熟事情便自然發生,如同梅子成熟自然會落下。與后句“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相接,便令讀者立刻領悟而別有會心?!懊纷映墒臁钡漠嬅嫠茖嵄净茫扒笪沂浚势浼狻辈攀茄矍皩嵕?。作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將梅子成熟落下的自然之理與及時成婚聯系起來,使詩意顯得通明透徹,使詩歌有清楚的層次感。
所以《召南·摽有梅》的“興”意在傳達一種自然道理。“二南”中更多的是通過“興”傳達感情。以《召南·江有汜》為例: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嚴粲《詩緝》中提到:“凡水之支流汜復還本水者曰汜。”“江有汜”的意思就是江水決堤沖出后重又退回江里。后文內容為心上人沒能嫁給自己。三句“興”描繪了江水回流、江水沖過江中小洲、江水別出三幅畫面。在古人眼中,江水東流如同時間逝去般天經地義,但此詩中的江水總受到層層阻礙。仿佛看到作者心中一股無法排遣的怨氣,響應了詩歌主體內容即心上人嫁給他人的事實。
三、結論
綜上所述,《詩經》中的“興”是一般出現在詩篇開頭,激發讀者情感、奠定詩篇感情基調且與后文內容無直接必然之關聯的一種文學手法,與“賦”“比”有鮮明的界限?!芭d”的獨特作用在于能夠營造含有真情至理的“幻境”,為讀者留下自行解讀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詩經[M].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版.
[2]十三經注疏(整理本)·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呂珍玉.詩經詳析[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徐渭.青藤書屋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5]鄭志強.《詩經》興體詩蹤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10期.
[6]馬銀琴.論“二南”音樂的社會性質與《詩經》“二南”的時代[J].文學前沿,2005年01期.
[7]安性栽.《詩經》之“比、興”與春秋“賦詩、引詩”關系考察[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