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啟
摘 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觀需要的內心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是人的一種特有的,高級的需要,對于學生的學習,尤其是語文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再次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強調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重視文學的陶冶感染作用,在教學中適時地展開情感教育。
關鍵詞:情景交融;教育觀念;情感生發
語文教材中,文質兼備的文學作品很多,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凄切……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掘出作品的這些內涵,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我認為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一、創設意境,情境交融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下愉悅地學習。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老師就抓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
二、互動交流,情感共鳴
師生課堂互動,是教改實驗中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只有互動,才能產生共鳴,只有互動,才能更好地傳遞深情。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創造一定的條件,通過學生的耳、眼、鼻、手、腦等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情感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正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一些課本劇、戲劇表演、形象模擬都能在學生的親身經歷下進行,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組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例如《皇帝的新裝》、《麥琪的禮物》等一些生動感人的童話小說都可以編成課本劇。課文中的《石壕吏》、《刻舟記》等一些形象直觀的文章則可以采用形象模擬的形式,在表演的過程中,情感就自然“濫乎于胸”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解決了。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于互動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試想教師面帶微笑、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情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能不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最后一次演講》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靜的敘述李公樸的遇難,隨之音量逐漸加大、音速逐漸加快。情感也逐漸由激動→憤怒→咆哮→自豪,這樣聞一多先生當時愛憎分明的感情、閃光的淚花、悲憤的神情、有力的手勢就如在眼前了。
三、要出情入境,提升情感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深刻闡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時要順勢引入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此時教學的重點落到學生對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如何讓學生介入并創新思辨的層面上。教師或以解詞析句為手段,或以剖析結構為依據,或以時空范圍為線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深刻領會作品創造的藝術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從而激發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愿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比如《岳陽樓記》中的范仲淹的“憂”“樂”情;《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悲”“恨”情;《我的老師》中魏巍的師生情等,都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中表現出來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來領悟深刻的哲理。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例如教完《故鄉》一文后,針對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題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兒”,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情”,反襯封建社會的“惡”,起到了“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讓學生在愉悅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情感生發,激情再現
在語文教學中,要結合課文與作文的有機銜接,進一步升華真情實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樸素的語言,從微小的細節描繪出了父親的感人形象,表達了父子情深。結合本篇課文,讓學生回憶親人們留給自己的深刻印象,寫出親情作文。有個學生從自己的爺爺為乞丐端飯、穿鞋等細節描寫中,表達了對爺爺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的笑聲》為這篇作文命名,表達了爺爺對自己遷移默化的影響,關注弱勢群體,創建和諧社會,談出了切身感受,體現出情感的升華與靈魂的洗禮。對于相近的課文,應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體會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與陸游的《游山西村》同樣是對友情的贊美,都描繪了美妙的田園風光。但在語言風格上,孟浩然的詩自然樸實,陸游的詩平易處見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師也可以試著寫一些古詩新詩來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與靈感。
參考文獻:
[1]張俊.語文教學應突出和強化情感教育融[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5
[2]邵冠飛.融情感教育于語文之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7)
[3]趙萍,王建.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
[4]龍蓮明.語文教學要尊重個體的情感體驗[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