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靜
摘 要:對于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這類試題來說,命題者在設題時會在以下幾個方面給考生挖“陷阱”。如果審題時注意這些“陷阱”,考生在做題時就會更加有把握。
關鍵詞:古文;內容概括;分析試題
一、張冠李戴
原文中人、事的關系是特定的,某些選項卻張冠李戴,將動作、行為的發出者換成文中出現的其他人,從而形成誤點。
示例1:(2016全國3卷)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傅珪進入仕途,參與纂修文獻。弘治年間,他兼任司經局校書,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得以升職;武宗繼位,他進位左諭德,充講官,修撰《孝宗實錄》。
B.傅珪任職禮部,勸諫講究策略。他擔任禮部尚書時,由于屢有爭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頃,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稱大慶法王,不理會給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報復。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隨意改易。因而觸怒許多人;后因得罪權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
D.傅珪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評。御史盧雍稱贊他在位時有古代大臣風范,歸鄉后家無積蓄,艱難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為先朝守正大臣,追謚為文毅。
【解析】C項“他仍堅持離職”錯誤,文中“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的意思是兩京的言官上奏請求皇帝留下傅珪,但皇帝不答應。這里“不聽”的主語是皇上,屬張冠李戴。
二、南轅北轍
史傳文中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不同事件之間的先后順序是客觀的,某些選項往往將這種客觀順序顛倒,從而形成誤點。
示例2:(2016山東卷)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認為,古代圣王誠心誠意地愛護百姓,實實在在地對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義而歸附他們。
B.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儉風尚。
C.面對景公的封賞,晏子并不領情,他毅然決然地予以拒絕,并且指出了景公窮奢極欲與窮兵黷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對話的方式,批評了景公治理國家的錯誤觀點和做法,表達了晏子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等政治主張。
【解析】B項設誤點在于曲解文意,無中生有,與所表達內容南轅北轍。
三、以偏概全
這類選項將局部的、個別的誤設為全局的、普遍的,或將全局的、普遍的誤設為局部的、個別的;或者故意將范圍、程度誤設為大于或小于材料中敘述的范圍、程度。
示例3:(2013天津卷)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潛齋安貧樂道,在生活拮據時也不輕易接受他人的饋贈。
B.李二曲肯定那些出身商賈卻恪守儒家規范的人,全祖望對此深表贊同。
C.作者借助黃晦木的評價來強化對姚敬恒人格與節操的肯定。
D.本文主要以傳神的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與《燭之武退秦師》的寫法相同。
【解析】本文記述姚敬恒生平事跡,兼用了語言、動作、細節等描寫手法刻畫其形象,故D項的表述片面,以偏概全。
四、時空錯位
文言作品中,事件的發生、發展在時態上、空間上是客觀的,某些選項卻把時空弄錯,將原文中沒有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件當作已發生的事件,或者將此地發生的事件當做彼地發生的事件。
示例4:(2016天津卷)下面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宗質出生后因戰亂母子失散,長達后曾四處尋訪母親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飯不思,黯然神傷。
B.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臺州去世之后,才寫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跡。
C.為一位官員作傳,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卻記敘其尋母盡孝之事,楊萬里有褒揚孝道,規勸世風之意。
D.文章記李臺州事跡,以尋母、認母,侍母為線索,集中筆墨描寫認母場景,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解析】B項中“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錯誤。楊萬里是在李臺州去世后,與丞相京公交談才知道李臺州母子之間的事。
五、正誤夾雜
這類選項常見的編擬方式是,選項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信息都能在文中找到對應的信息點,但有一部分信息在文中找不到依據,是捏造的事實。
示例5:(2016全國1卷)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解析】C項“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錯,據原文 “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可知,并沒有“派使者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