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雅云
摘 要:語文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是一種文明的洗禮,是一種精神的陶冶,是對生活的感悟。我們要打破狹隘的陳舊觀念,以全面完整的大語文教育觀念來正視語文學科的定位與發展。語文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而絕非是功利的僵硬的工具。
關鍵詞:科學定位;發展創新;大膽質疑;獨立思考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強化學生人文性的自我擴充。
一、明確教學理念
首先我們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理念,那就是建立語文學科理論,求真;探索語文學科體系,求實;建議總結過去改革的經驗教訓,與實踐相結合。 實施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需要我們把培養創新性人才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重視字詞句篇的訓練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激勵學生創新的精神,發展創新的能力。
二、勇于創新,增強教學的參與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繼承前人開拓的語文教學改革事業,倡導科學研究精神,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現行的語文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實施過程中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使得理性的學校課程失去存在的依據,使學校課程成為一種教育文化。與以往的課程只關注結論性知識及其掌握效率不同,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對文化的探究與理解,視過程等于結果、重于結果。因而,它不再是一種建立在傳統認識論原則基礎上的封閉的、結論性的知識體系,而是一種建構性的、探究性的文化。
以往我們往往認為課程資源開發主要是專家特別是課程編寫者的工作。其實專家們開發課程的優勢往往體現在內在的學術價值上,但要課程反映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往往是、鼓勵大膽質疑,勇于探究,增強教學的參與性。
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大膽質疑,勇于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基礎。教師不僅應該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更應該注重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興趣、能力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知道“是什么”之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這樣”、“還能夠是什么”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獨特的見解。對于教師的分析和有關觀點,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不需要也不必強求一致,禁錮學生的思維。對于學生的質疑問難、敢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做法,教師要進行積極評價,或表揚,或鼓勵,使之有一種成就感。
當然,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教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方法,通過收集課內外材料、傾聽、觀察、對比等手段,自主地進行探究,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教學的參與性。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造力的,應盡可能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對于語文課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學校和教師應該具有更大的發言權。都是必須轉換角色,變革教學行為方式:不能僅僅充當課程的禮教實施者,也要主動地去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不能眼睛只看著課堂以外,面對學生的全部生活;教師要有創造性的去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資源,把課程資源當作實現新的課程目標的中介,充分發揮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語文教育者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受教育者學會獨立的思考。語文課堂對文章條分縷析,學生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們基本上生活在“教參”的世界里,學生生活在“別人”的見解里,沒有自我學習的樂趣,沒有自我獨立的思想。本學期在課堂設計上盡量跳出“字詞句段和中心思想”傳統的課文分析,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重在引導學習,指導學法,而不是越俎代庖,授人以魚,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調動,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上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討論課文內容,在討論中相互學習,在討論中增加言語實踐的機會,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學生擺脫了機械、被動的聽課方式,使學生明確如何從多角度出發理解課文的意義,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和質量。
學生的求知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地啟發,循序漸進;更需要因材施教,注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每一個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有不同的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接受新知,不加以過分的限制與約束。聽課時怎樣坐,怎樣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能身心愉快地接受新知識,進行思考與學習。 教育,不是在塑造千萬個“我”,而是在創造千萬個“他”。社會不需要缺乏個性、人云亦云的人,需要的是有思想,有創造性,有魄力的無數有個性的人。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艱巨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整個社會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課改中出現的問題是難免存在的,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聽之任之,我們應正視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不斷完善,準確把握好課改的質和度,語文教學一定會迎來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知識的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秋基業,教育為本,只有不斷地培養自主創新的人才,我們的民族才能雄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