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龍
摘 要:表見代理制度發源于20世紀初的德國民法,是對傳統無權代理制度的補充和完善。在表見代理情形下,無權代理人擁有授權表象,即具有代理之法律外觀,足以令善意第三人有正當理由認為行為人享有代理權。在此情況下,若仍按狹義的無權代理制度處理,固然保護了本人的法律權益,卻忽視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有顯失公平之嫌。因此從保護交易安全的角度出發,表見代理制度規定了被代理人應成為代理行為之當事人,承受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不得以代理權的欠缺或消失為由,否定代理行為的法律效力。為了維護交易公平,賦予表見代理以有權代理的特征,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表見代理;權利外觀;法律效力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大幅度提高。而且,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巨大進步,人們的法律意識也普遍提升,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代理制度作為民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表見代理是無權代理的一種特殊形式,其設立方目的是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公平。而目前學術界對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有單一構成要件說和雙重構成要件說。我國法律規定以單一構成要件說為主,在司法實踐中也采取該說進行認定,但學術界部分學者認為采用雙重要件說更為合理,因此,本人(被代理人)有無過失行為成為學術界的爭議焦點。
二、問題分析
1.表見代理實質上是無權代理
為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賦予表見代理產生具有和有權代理一樣的法律后果,以維護交易公平。但并不是所有的無權代理都可以認定為表見代理,表見代理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和構成要件,只有滿足其構成要件,才能認定該無權代理行為是表見代理。我國《合同法》第49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可知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有三個:第一,行為人是無權代理;第二,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第三,相對人是善意無過失的。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往往也是以此三個構成要件為判斷標準。而行為人的權利外觀這一要件又是判斷表見代理是否成立的關鍵,因此,判斷行為人是否有使善意相對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也是司法審判工作中的重點之一。
所謂權利外觀,即行為人通過一定的行為或者一定方式來行使不屬于自己的權利,而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該權利的假象。權利外觀的形成還需相對人盡到合理注意義務且善意無過失,表見代理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善意相對人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無權代理行為構成表見代理,本人要對該代理行為承擔法律后果。權利外觀的認定,要全面考慮進行綜合分析,不能單純的從相對人的角度或者行為人的角度去分析,而是站在普通第三人的角度去客觀看待該行為。簡單的說,就是以第三人的角度看待這個行為,如果第三人也會認為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那么該無權代理行為就產生了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
因此,權利外觀的認定不能僅從相對人的角度或者本人的角度去分析,而是通過案外第三人的角度去綜合考慮該無權代理行為,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權利外觀。
2.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學理上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沒有代理權,但行為人有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法律外觀,且相對人是善意無過失的,即可認定為表見代理,這種觀點為單一構成要件說;另一種觀點認為:除了相對人是善意無過失之外,還需有本人的過失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法律外觀。兩種觀點主要的區別在于是否要求本人的過失行為。我國《合同法》第49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合同法》第48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可以看出,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未明文規定本人具有過失這一要件。但是,在學理上,對本人是否具有過失存在較大爭議。單一構成說認為表見代理不需要本人的過失,即善意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時,該代理行為構成表見代理,而雙重構成說認為除了善意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時,還需本人的過失行為造成行為人具有權利外觀,則該代理行為構成表見代理。
雖然法律中并沒有規定本人的過失行為,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已經有關于表見代理的認定考慮到本人的過失。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律的滯后性也表現出來了,如果一直沿用現有的法條來解決糾紛,有可能造成對另一方當事人的權益的損害,因為表見代理是三方結構關系,即行為人,本人,和相對人。按照單一構成說的觀點,只要善意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那么該無權代理行為構成表見代理,那么本人就要對該代理行為承擔責任,雖然表見代理行為設立的目的是維護交易公平,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但間接的也損害了本人的利益,雖然本人可以向行為人追償,但是前提是承擔該代理行為的后果。而雙重構成說認為,除了善意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之外,還需本人的過失行為造成行為人具有權利外觀,這樣,構成表見代理時,本人對該代理行為承擔責任是由其過失行為造成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筆者也是傾向于雙重構成說的觀點。理由如下:
(1)單一構成說只是著重保護善意相對人的權益,對于本人的權益,則相對來說并不突出,《合同法》第48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合同法》規定的是無權代理行為中本人享有的追認權,但是對于表見代理顯然并不適用,如果表見代理行為中本人也有追認權,那么表見代理與無權代理也就沒有什么區別了,因此,在表見代理行為中,本人是沒有追認權的,亦或者說,不管本人追認與否,只要表見代理行為成立,本人都要承擔代理行為的后果,只是在本人承擔相關責任后,有權向行為人追償。可以看出,單一構成說中關于保護善意相對人的權益和本人的合法權益是比較復雜的,尤其在民事訴訟中,如果構成表見代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但是由本人承擔該表見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然后本人在對行為人的無權代理行為進行追償。這就造成本人不管有無過失都要承擔其法律后果,不太合理。
(2)雙重構成說相對于單一構成說有其合理之處。首先,該說認為本人的過失行為也是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只有本人基于過失行為使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權利外觀,善意相對人基于這種權利外觀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才成立表見代理,這樣,既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維護了本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本人基于過失行為,造成了行為人的權利外觀,而相對人也恰恰基于這樣的權利外觀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那么法律為了維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規定該代理行為對本人有效,本人應承擔該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這樣既維護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對本人來說,也為其過失行為付出相應代價。本人承擔責任后,有權向行為人追償,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也有利于案件的快速審理,避免當事人不服判決堅持上訴和申請再審,給司法審判帶來沉重的負擔。
三、結語
表見代理是無權代理的一種特殊形式,但是為了維護善意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規定其具有和有權代理一樣的法律后果。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表見代理的成立要件并沒有本人的過失這一要件,因此,對于本人來說,不管是否有過錯,都要承擔表見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顯然是不合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增長的加快,民事糾紛也越來越多,如果僅單純只考慮相對人的權益保護顯然也不符合立法目的。因此,雙重構成說的提出,正是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同時也考慮到本人的合法權益,公平公正的調整二者之間的關系。既然是基于本人的過失行為造成行為人的權利外觀,那么本人就必須為其過失行為損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買單。筆者相信,在以后的司法審判實踐中,該說也會被廣泛的采用。
參考文獻:
[1]《民法總則》王澤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民法總論專題》楊代雄.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