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國初期新婚姻法頒布,在堅持一夫一妻,婚姻自由觀念的同時,合理處理遺留的歷史問題。以在過渡歷史條件下的新婚姻法調整童養媳婚姻關系為例,建國初期新婚姻法結合歷史與現實的具體情況,妥善發揮調節社會關系的作用。
關鍵詞:建國初期;新婚姻法;童養媳;婚姻自由
一、建國初期新婚姻法基本概況
童養媳,顧名思義,女方時定親時尚為幼女,成年后即可辦婚禮。童養媳通常被稱為“小媳婦”,是以夫妻或者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準”夫妻。自西周以來確立婚嫁六禮,將財產作為婚嫁的條件之一,男方給女方下聘禮后方能進行商定婚嫁日期,然而清朝之后,由于人口增多,人均土地減少,地主壟斷田地,致使許多家庭沒或有經濟能力支付聘禮,轉而向其更甚的家庭價買女孩,或無撫養幼女,在訂婚之日將其送至男方家。建國初期,由于夫權的強勢,婦女地位低下,對婦女要求三從四德,妻子需要承擔單方面嚴苛、殘酷的夫妻義務,然而并沒有任何獨立的權利可言。在繁重的家庭責任,丈夫虐待等強情形下,死亡成為解脫的便捷選擇。僅1948年中原太行解放區四個縣的統計,婦女自殺案12起。童養媳自小養在男方家,是男方婚姻的備用品,地位相較于明媒正娶的妻子更低。未結婚時,要承擔為夫家無償勞作的義務,婚后仍不受夫家重視,動輒遭受打罵,和言語的諷刺,造成嚴重的生理、心理的雙重壓力。同時,上千年的男權思想禁錮著男女老少的思維,新婚姻法的實施遭受到來自各方的挑戰。
1950年,國家頒布新婚姻法,新婚姻法以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為核心,堅持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媳。明確該時期確認夫妻存續的關系,需要到政府辦理登記,受到國家婚姻法關于法定婚齡,近親結婚等的約束等程序性約束。法院、檢察院等司法機關在各地區設立,接受公民提請的訴訟,解決糾紛。國家為承接建國前遺留的一系列問題,在婚姻繼承方面,采取當事人自愿的方式,對舊社會的婚姻制度與新婚姻法采取有序漸進的方式,逐漸過渡到自由婚姻模式。
二、新婚姻法頒布后的童養媳的方式
1.協調新舊制度,促進新婚姻法的頒布實行
(1)新婚姻法的自由平等觀念與封建男權社會相悖,在實行過程中必然受到傳統觀念的排斥與漠視。新婚姻法要求婚姻自由、禁止童養媳的規定。童養媳,是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與“天高皇帝遠”心態的共同作用下,對新婚姻法的漠視。女方當事人在知悉新婚姻法對其利益的確認和保障后,選擇結束非自愿的婚姻,往往需要經歷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與夫家的抗爭的過程?;橐龇ㄔ趯嶋H實行過程中受到阻礙,卻并不能阻止婦女對自由平等的渴望。
(2)合理銜接新舊法律適用。建國初期新婚姻法頒布時,考慮到社會制度性質的差異,與思想觀念上的不同,囿于中國國土面積較大,信息傳播的方式簡陋,傳播速度慢,中央政府要求加大對婚姻法宣傳力度,通過廣播、報紙及政府下發文件等方式,尤其針對廣大偏遠農村,進行長期的教育宣傳工作,引導當代婚姻制度逐漸舊社會包辦婚姻、限制婚姻自由向社會主義提倡的自由平等的婚姻模式轉變。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要求地方法院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深入宣傳新婚姻法的實質內容。在審理此類解除婚姻關系時,堅持雙方自愿的原則。
(3)維護婦女婚姻自由。傳統儒家社會提倡的三綱五常禁錮婦女的人身自由。在國家法律頒布后,國家強制力的介入和保護,讓婦女有信心向龐大的社會輿論提出挑戰。在土改政策與婚姻法制度相互作用的時代背景下,婚姻存續期間創造的價值悉數歸還于集體(土改后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土地上產生的利益于歸屬日常生活)。在建國初期的實際上是權衡利弊后的做法,雖然男方花費不少金錢在女方身上,但女方在男方家居住的情況下本身也為夫家創造利益,況且在當時,童養媳本身即使法律禁止的行為,因此,礙于國家法律的威懾,男方家也未提出財產爭議,進而保護女方財產。
2.完善法律制度
(1)解放婦女經濟自主權。婦女享有經濟權力,在土地改革中,土地按照人口進行重新分配,確保婦女擁有個人的財產,經濟獨立保障人格獨立。男女同工同酬,婦女積極參與到生產建設中,婦女享有通過個人勞動取得報酬的權利和能力。
(2)解放婦女政治參與權。在1954憲法中規定“婦女有同男子平等人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通過最高法確認婦女的政治平等地位,婦女參與到真實的政治生活中,與男子共同決策實施。改變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政治能力的蔑視狀態。
(3)恢復婦女受教育權。國家開展掃盲行動,提高婦女文化素質。這是幫助婦女正確認識自身地位最直接的方式。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增強個人地位認知感。以上措施,落實婚姻法實施,解放婦女人身自由提供經濟、政治、思想保障。讓婦女更為真切的感受到個人權利的內容。楊某和蔣某在認識到土地改革中自己應當分得土地,從而對個人權利產生新的認知。
三、總結
新婚姻法的推進落實過程中,綜合國情,婚姻家庭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方面,受到廣大婦女的關注,是建國初期面臨的最突出的緊要的問題。在男權思想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保障婦女權利又是漸進的過程。在經濟、政治、思想等制度措施的相互配合下,經過數年的宣傳,婦女逐漸敢于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向封建傳統發起挑戰。最終童養媳退出歷史舞臺,新婚姻法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張軍亭.20世紀初中國婦女參政運動興起探析[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04).
[2]吳云峰.華中革命根據地對童養媳制度的改造[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6(02).
[3]肖倩.清代江西民間溺女與童養[J].無錫輕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3).
[4]孫玉生.中國現代文學中“童養媳”創作母題的生成與嬗變[J].名作欣賞,2010(02).
作者簡介:
王方(1994—),女,漢族,四川省瀘州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