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平
【摘 要】任何歷史事物都是特定時空環境產生和演變發展的,在對歷史認識時,只有將具體歷史事件置于特定時空條件,建立清晰的時空觀念,才能聯系當時時代背景去分析,得出歷史結論才能夠站在那個時代高空。
【關鍵詞】時空觀念 高中歷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130
在認識歷史時,要從整體看,把歷史發展的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相結合,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進行合理解釋。
一、在歷史教學中引領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描述歷史時間并認識幾種主要歷史分期方式
歷史研究主要研究人類社會過去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是已經發生過,歷史不可以重演,具有一度性。從縱向看,歷史一度性指“時間概念”,即以時間為依據,遵循歷史發展“時序性”,探尋歷史演變發展的規律。歷史的時間包括具體時間點和時間段。如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止時間為1765年至1840年前后,其中1765年是時間點,1765年至1840年即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中期是時間段。時間段如果以世紀為度量單位,100年為一個世紀,前十年為世紀前期,中間40年為中期,后30年為晚期。比如公元前221年(或221BC)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這里公元前221年從歷史分期看是公元3世紀前期。
二、識別歷史地圖,掌握中國歷史朝代定都和疆域四至,古今地名位置和區別
從橫向看,任何歷史事件都發生在特定國家和地區,有一定地域性。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結合歷史地圖冊,指出主要朝代的都城,并用十字坐標示意圖標出歷朝疆域四至。比如秦朝,結合高中歷史必修1政治文明史秦朝疆域圖可知:秦朝定都在咸陽,疆域東至東海,西至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其次,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結合歷史地圖冊,明確古今地名位置及其差異。比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2經濟發展歷程第3課西漢四大經濟區分布圖時。從圖上可知,全國四大經濟區分別是:山東、山西、江南以及龍門碣石以北,除江南經濟區外,山東、山西和龍門碣石以北經濟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黃河流域是當時經濟重心,漢朝經濟發展呈現多樣性和不平衡特點。結合地圖,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山東和山西古今地名位置差異。
三、分析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任何歷史事件發生都是在特定地點、區域和國家。所以不能夠脫離其特定的地理環境來研究歷史的發展規律。這里的地理環境,具體包括自然環境、政治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文化環境。比如在學習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1政治文明發展歷程——古代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形成條件時,就要結合古希臘地圖,充分考慮特殊地理環境對民主政治的影響。從自然環境看,古希臘多山多島多港灣少平原,處于相對開放的海洋環境。從政治環境看,支離破碎地形,小國林立,容易形成獨立自主的城邦政體。從社會環境看,特殊自然環境導致農業不發達,海外商業貿易發達。從文化環境看,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體、平等、相對獨立和自由文化氛圍。以上四個因素,古希臘特殊地理環境對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影響。
四、以時間順序編織歷史進程的圖表——人物年表、大事年表、時間軸、曲線圖
比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引導學生繪制李鴻章人物年表。學生完成后,根據李鴻章在特定時間參與近代史重大事件(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展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及其簽訂《馬關條約》等)以及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評價李鴻章。
在學習重大歷史事件時,引導學生編制歷史大事年表,可以以課、單元、專題為單位,也可以根據時間順序,按照通史體例繪制大事年表。在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演變發展歷程時,可以通過時間軸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也可以在學完某一重大歷史事件,引導學生用時間軸的形式建構歷史演變過程。比如在學習歷史必修2,以時間軸的方式通過試題引導學生分析經濟濟全球化呈現“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趨勢。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參照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時間軸,結合所學知識敘述:經濟濟全球化呈現“從無序向有序”發展的趨勢。
在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演變的趨勢時,可以通過曲線圖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從曲線圖上直觀看出重大歷史事件演變趨勢。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分析形成相關趨勢的原因。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經濟成長歷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時,引導學生繪制曲線圖。
五、劃分歷史階段,總結時代特征
普通高中歷史按照專題史體例編排,必修部分分為政治文明歷程、經濟成長歷程和文化發展歷程三部分。在平常教學中,大部分發現學生不能夠形成完整時空觀念,因此在一輪復習時,為了培養學生時空素養。按照通識體例,劃分歷史階段,把三本必修教材整合在一起,總結每一個階段時代特征。比如以“明清——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為例:總體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政治上,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政治腐敗,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經濟上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玉米甘薯高產農作物引進,農耕文明高度繁榮;商業較為發達,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極為緩慢。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古典文化總結階段,思想僵化,文化專制,出現西學東漸,出現反傳統反專制儒學思想家。外交上,以“天朝上國”自居,對外“閉關鎖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六、從全球視野下,梳理中外長時段相互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并分析其相關性
從全球視野,很多歷史事件之間是關聯的。要引導學生從全球視野下,看待中外長時段相互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以及火藥,傳入歐洲,促進歐洲封建社會瓦解,加速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其中火藥推動歐洲武器的升級,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推動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推動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以1500年前后地理大發現為例,新航路開辟后在正當的中歐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促進明清時期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隨著玉米和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增加糧食產量,促進人口數量增加,推動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高度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