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農顯+程顯峰+吳希杰+于紹山+孫旭亮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優良的農作物品種能夠有效規避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中的不利狀況,是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決定因子,也是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關鍵因素。在種子市場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從數量眾多的優良新品種中甄選出適合我市栽培的農作物品種,成為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當下急須解決的問題。即墨市積極適應我國種業發展新常態,做實農作物新品種安全性評價,加快了全市良種推廣步伐。
1 安全性評價產生的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頒布實施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種業發展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隨著種子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主要表現在:1.外國先進種業紛紛入駐我國,我國本土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倍感壓力,不斷加大育種力度,選育出的農作物新品種(系)越來越多。由于人力、經費所限,再加上目前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布點相對較少、導致這些新品種的一些性狀無法充分表現出來;2.每年通過審定推向市場的農作物新品種數量顯著增多,廣大農民面對數量眾多的新品種,往往無從選擇,部分農民由于盲目聽信不法種子經銷商誤導而上當受騙,使自己蒙受巨大損失,因品種種植安全問題引發的種子投訴和上訪事件明顯增多。
2 安全性評價的程序
針對過去該市種業企業和種子經銷商分頭引種、分別進行品種試驗、新品種引進滯后、種子來源不一、調查標準不同和試驗結果準確性差等問題,即墨市農業局于2012年更名為“即墨市農作物新品種安全性評價”。在評價實施過程中,該市結合青島市農委的做法,在生產中主要抓實以下幾方面工作:
2.1 組織分工。即墨市農作物新品種安全性評價試驗由該市種子管理站負責。為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該市分別成立了評價試驗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領導小組負責試驗的組織和協調工作,技術小組負責技術落實及監督工作。
2.2 試驗安排。試驗地點選擇在土壤肥力均勻一致、地勢平坦、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前茬一致的地塊。這樣就確保了在同等地力和栽培條件下進行品種對比,能夠真實展示出各品種的特性。
2.3 品種選擇。品種選擇的原則為:一是全市推廣的主導品種和推廣面積呈上升趨勢的品種;二是近兩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種植區域包括即墨地區的新品種;三是近兩年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新品種。
2.4 規范管理。為了使評價品種在本地的豐產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特征特性得到充分表達,該市統一制定了實施方案和調查標準,對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晾曬及考種等各個試驗環節均作了明確要求。
2.5 考察觀摩。為了準確掌握評價品種的特征特性和田間表現,在每類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該市都組織有關專家、技術人員對各品種進行現場考察觀摩,全面了解并評價每個品種的抗倒性、抗病性等綜合表現。
2.6 品種評價。收獲、考種工作結束后,由技術小組負責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并對各參評品種進行初步評價,提出評價意見,寫出總結報告。領導小組組織由相關專家、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的研討會,作出對各品種客觀、公正地綜合評價。
2.7 公開推介。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和網絡等媒體,通過農作物新品種觀摩會、科技下鄉等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對優良品種進行公開推介和宣傳,加速我市優良品種推廣步伐。
3 安全性評價的成效
3.1 為確定全市主導品種和國家良種補貼推介品種提供了科學依據
主導品種和良種補貼推介品種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全市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的切身利益。通過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安全性評價,農業主管部門進一步掌握小麥、玉米、花生新品種在該市種植的適應性、抗逆性和豐產性,為確定全市主導品種、國家良種補貼推介品種及品種布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3.2 規范了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推廣程序,降低了農民的購種風險
利用新聞媒體、宣傳畫和科技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在全市范圍內公開推介主導品種,引導農民科學合理選用品種,規范了新品種的引進推廣程序,防止了因多頭引種、盲目推廣造成的品種“多、亂、雜”問題。農民有了“安全性評價”這個“指南針”,就可以輕松的購買放心良種,大大減少了農民選擇品種的難度,有效地規避了農業生產用種風險。
3.3 加快了新品種的推廣速度,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安全性評價試驗點發揮了良好的的示范、輻射作用,成為宣傳新品種的“綠色廣告牌”和廣大農民獲取優良品種信息、學習先進栽培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田間學校”。由于廣大農戶能夠直接與即將成熟的農作物新品種的“活體”零距離接觸,親眼目睹農作物新品種的優劣,從而可以放心地選擇適合各自需要的優良品種,大大加快了我市農作物新品種的推廣速度。
新品種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增加了農作物產量,提高了農作物品質,有力地促進了該市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