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李天真+李留申
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北京交出了一份靚麗的人才答卷。
擁有“兩院”院士756名,約占全國二分之一;“千人計劃”人才1658人,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651萬人,人才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1.8%。
這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北京交出的一份人才答卷。
有人認為,北京取得這樣的成績理所應當,這里有全國領先的高校,有高級別的科研院所,是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集聚人才尤其是高層次科技人才,有著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
不無道理,但細察之下,北京廣納英才,同樣面臨諸多挑戰: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管理行政化色彩濃厚,條條框框不少;巨型大型企業掌握大量資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創新企業和人才“新星”的發展;外籍高層次人才引進因為入境、居留等問題長期存在門檻……
北京解決了這些問題嗎?又是如何解決的?2016年9月,《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印發實施后,在承擔起全球科技創新引領者、高端經濟增長極、創新人才首選地、文化創新先行區和生態建設示范城等歷史使命的同時,北京又將如何抓住機遇,推進科技人才的引進、集聚、培養、使用和激勵?北京又將以什么樣的政策舉措,來打造“創新人才首選地”?
帶著一系列問題,《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北京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時期,只有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創新,才能打贏人才競爭這場“硬仗”。

2017年9月14日在京科研機構參與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座談會在中關村軟件園召開圖為與會代表參觀中關村軟件園規劃展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前沿、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高度,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拓展了創新發展的新境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關村要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2014年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兩度視察北京,對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嶄新的歷史節點下,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已經進入加油發力、全面提速的新階段,主要創新指標實現快速增長,央地協同創新機制取得重要進展,原始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創新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揮,全面創新改革深入推進。
北京市科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北京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479.8億元,比2011年增長58.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5.94%。北京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6.8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6倍。全市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000家,占全國總數近16%。技術合同成交額3940.8億元,是2011年的2.08倍。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實現4.57萬億元,是2011年的2.4倍。全國“領跑”世界的技術成果中,在北京產生的技術成果占55.7%。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今年上半年,科技創新中心主要指標繼續實現快速增長。科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11.8億元,增速10.0%,高于全市經濟增速3.2個百分點。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319.5億元,同比增長9.3%,高于GDP增速2.5個百分點。中關村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21422.5億元,同比增長16.7%,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1648.3億元,同比增長26.6%。截至今年6月底,累計“新三板”掛牌企業1611家,占全國總數的14.2%,市值居全國首位。累計擁有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20個,占全國雙創示范基地總數的1/6。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46.8萬家。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從根本上要依靠人才支撐,而高端人才又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領航者”。那么,北京如何吸引聚集高端科技人才?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的措施之一,是以“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為主平臺,吸引具有全球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創新創業團隊,建設全球創新人才高地。
中關村科學城聚集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聚焦功能定位、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和先行先試,在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顛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項目,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技術標準和高端創新型企業集群;懷柔科學城重點建設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大科學裝置群,以及先進光源技術研發測試、材料基因組研究、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等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未來科技城著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業研發中心,持續引進“千人計劃”專家和海外留學歸國人才,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endprint
同時,據介紹,北京市科委還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依托,精準引進諾獎級科學家在北京領銜開展科學研究。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的政策措施,深化科研管理和運行機制改革,培育一批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研發機構,吸引集聚國內外頂尖創新人才及其團隊。

2017年9月9日游客在科普大巴上體驗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例如,2005年以來,北京市持續支持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簡稱“生命所”)王曉東、邵峰等26個團隊開展自主研究,快速實現了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領域的顛覆性創新;會同中科院聯合共建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以王中林院士為首席科學家,吸引和凝聚海內外一流創新人才。同時,鼓勵支持在京單位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京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引進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聚德霍夫教授成立托馬斯北京研究院;支持北京科技大學成立北京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院,聘請199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斐里德·穆拉德擔任名譽院長。聘請美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崔屹等8位頂尖科學家作為首批“中關村海外戰略科學家”。
新思路催生新活力,近年來,北京交出的高端人才成績單也越來越靚麗。據北京地區人才資源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地區人才資源總量為650.64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24.6萬人,比上年增長8.6%,呈明顯增長態勢。2016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人員36.2萬人,比上年增長3.0%。每萬就業人口中研發人員數達到185人年。科技人才計劃效果顯著。落實國家“千人計劃”,實施“海聚工程”、“北京學者計劃”、“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北京科技新星計劃”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計劃與工程,涌現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高端創新人才。
截至目前,北京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達到47人,兩院院士在京756人,占全國總數的46.7%;吸引“千人計劃”人才1658人,約占全國的1/4;入選“萬人計劃”人才682人。北京“海外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916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計劃”人才428人;“北京學者計劃”人才42人;“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人才210人;“北京科技新星”人才2275人。
如果說,強化人才支撐是強“內功”,那么,政府的服務和支持則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外部環境。在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方面,一系列生動的實踐在北京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北京充分發揮中關村示范區改革“試驗田”作用,率先實施國務院批復的“1+6”、“新四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其中10余項試點政策在全國復制推廣。加快落實公安部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開展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務試點,通過新政為528人辦理“綠卡”。切實保障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合法權益,允許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70%及以上的比例,劃歸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對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所有。鼓勵在高等學校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位。
此外,2016年9月初,北京市在全國率先落實國家關于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政策規定,制定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簡化財政科研項目預算編制,賦予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創新財政科研經費投入和支持方式,競爭性科研項目的間接費用上限比例統一調整為20%,取消績效支出比例限制,允許績效支出不受當年本單位工資總額限制、不納入本單位工資總額基數等等,為科研人員“松綁+激勵”,讓科研人員多一些時間去自由探索,讓創新主體在適宜的環境中更好地成長。
據了解,目前,北京已經建立健全了科技人才的梯隊培養體系。第一,面向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實施“北京科技新星計劃”,為科技人員“雪中送炭”,依托項目培養人才,自1993年設立至今培養人才2275名,已成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的品牌工程。
第二,面向新興學科與產業發展,2011年啟動實施“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已支持210名領軍人才及其團隊,涉及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10個新興產業領域,正逐漸成為首都科技創新創業的骨干力量。
第三,面向全球頂尖人才,在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制定實施《關于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的實施意見》,深化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圍繞未來5-10年能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在全球范圍內遴選領銜科學家,給予持續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在確定的重點方向、重點領域、重點任務范圍內,由領銜科學家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選聘科研團隊,自主安排科研經費使用;3至5年后采取第三方評估和國際同行評議等方式,對領銜科學家及其團隊的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實際貢獻,以及聘用領銜科學家及其團隊的單位服務保障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績效評價,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
此外,北京市科委同其他部門加強溝通協調,推動研究制定貫徹落實《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引進外國人才工作的意見》的實施辦法。積極推動出臺《關于推進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中關村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國際人才港”的若干意見》,為國際化開放創新提供政策支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