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天星
摘 要:審美化教學關注點的構建,基于“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在源于生活、關注生活中加以真情體驗,在體驗中邊啟迪邊成長。要通過正確評價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回歸于行動,在美學氛圍中完善自我、完善品德教學審美化訴求。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德育;審美化;關注點;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416;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06-01
審美化的品德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應是一種審美修養、立美育人的美育活動。審美化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既應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又應具備審美的本質特征,同時還要遵循青少年審美心理發展的規律。
一、 關注生活,回歸行動——審美化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
審美活動絕不是一種無根源、抽象的精神活動,而是生活性的。品德教學需要創建生活化的課堂,只有貼近學生的真實的生活、反映學生真實的情感,才能使品德教學在學生的情感豐富、身心發展、心靈凈化和情操陶冶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品德教學需要十分關注學生平時的生活體驗,為了讓品德教學設計更“接地氣”,教師要走近學生平時的生活,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加以思考判別,讓他們在潤物無聲的趣味課堂中不僅得到品德教育,更能感受到道德美的熏陶。以黃俊俊老師執教的“我為班級添光彩”這一課為例,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懂得“班級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就定位于班級的實際生活,環節的走向都是在學生近兩年集體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的。課堂伊始,教師出示班級合影,每個學生都認出了自己,都感覺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這喚起了學生與班級、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了學生“愛班如家”的美好情感。談到學生為班級做出的貢獻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了班級獲得的榮譽證書,讓大家夸一夸為班級增添光彩的小伙伴。同時,教師也可采訪獲得個人榮譽的學生,讓他們談談自己付出的辛勤努力。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集體自豪感和榮譽感,使他們在交流中感受到:要想為班級添光彩,每個人都必須付出自己的努力,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不在于環節是否精彩、課堂氛圍是否熱鬧,而在于是否貼近“學生真實的生活”,能否激發出“學生真實的情感”。審美化的教學設計最終要指向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進而引領生活、發展生活。
二、關注體驗,回歸真實——審美修養養成的內在要求
品德課中的體驗是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親身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借此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質并轉化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學生身體、心理發育才剛剛開始,對周圍的世界一直處于朦朧卻好奇的階段,有極強的可塑性。同時,學生的是非觀、價值觀、審美觀是正確還是錯誤,他們自己往往界定不清,他們對世界本真的認知主要來源于自身的體驗。以“擦亮眼睛”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迷信現象有較全面的認識,并進而認識到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最有力武器,教師設計了讓學生親身體驗的環節,使事實更具有說服力。教師運用多媒體出示《古人算命》的故事,并質疑:考試以后,三個人都覺得算命先生說的話很靈,你們認為呢?三人去考試會出現幾種結果呢?出現某種結果,算命的人會如何解釋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討論、表演。匯報交流后學生提出,只要統計分析一下三人去趕考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并運用數學上的統計、可能性的知識,就能輕而易舉地戳穿算命先生的鬼把戲。教師趁熱打鐵:“古人算命只是一個小小的騙局,比如在偏僻的農村有些人生病了,以為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就請來巫師神婆除妖降魔,于是出現了斬妖見血的一幕(課件出示一個紙人,被巫師用刀一砍就出血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學生親身參與了實驗,一個個恍然大悟。可見,真情體驗讓課堂教學實現了情感、態度、行為、習慣和知識技能的融通,并借助“審美化教學”這條通道有力提升了品德教育的教學成效。而審美化的體驗也將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提升了個人的行為修養、道德品質。
三、關注評價,回歸目標——審美化目標達成的理性評判
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要注重學生的道德和品格的養成。品德課堂的審美化教學不僅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原則,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導向明確,關注個性差異的科學有效評價。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以及情感、思維上的觸動。教學評價審美化,則是在評價時側重于學生道德熏陶、情感滋養和價值觀的形成,以促進學生的品行在原來的水平上不斷提高,進而激發興趣,建立自信,明確努力的方向,反復錘煉出他們的良好品德。教師只有在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熟悉學生的情況,多角度地預測可能產生的多元化答案,才能做出有效評價。
四、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并通過“活動中評”“階段中評”“專題性評”和“師生共評”等方式引領學生在互評中自我反思和完善,踐行規則。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理解、賞識評價對象,進而在更深層次上挖掘、發現、體驗、內化生活中及人性中的真善美。
參考文獻:
[1]陳小婷.品德課教學方法審美化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5(01).
[2]莊和美.論審美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結合[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