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甘棠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據媒體報道,“十二五”期間,現代化交通“路建”的公路、鐵路建設,在廣西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地處南國邊陲的廣西,自2013年底邁進高鐵時代,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高鐵動車通車里程實現了從0公里到1700多公里的跨越,廣西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與全國高速路網絡的深度融合,讓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后發展地區實現緊密連接,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出行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區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快速交換,對廣西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打造我國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縱深推進西部大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期間,廣西鐵路將重點建設南寧至貴陽高速鐵路等項目。2016年2月5日,武鳴縣對外宣布:“十三五”期間,武鳴將迎來三大發展機遇,其中之一就是,貴陽至南寧高速鐵路武鳴段開工建設以及南寧市將把南寧北站放在武鳴規劃建設。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消息在武鳴城鄉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當地群眾高興地說,我們早就盼望這一天了!
被人們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廣西,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山高路陡、地形險惡,以往交通十分不便,直到上個世紀初,桂道之難,雖然沒有到“蜀道難于上青天”的程度,但是要出省一趟也不容易。那時候進出廣西,大多只能走水道,繞過廣州才出省,或者繞道越南,從海防乘海船再北上。直到1914年以后,陸榮廷為家鄉修建了3條簡易鐵路,修建了南寧到武鳴的公路,并通車運營。
武鳴,位于南寧以北大約30公里的“武鳴盆地”,四周被高山環繞,雖然不是“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胚,礫崖轉石萬壑雷”,但想要到南寧一趟并不容易。舊時的老百姓從武鳴到南寧街,大致路線是這么走的,一條是經雙橋,過高峰到南寧的望洲嶺;另一條是經伊嶺、甘圩到市郊安吉、心圩;還有一條是經寧武、西鄉塘到五里亭。相對而言,老百姓還是喜歡走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修建的經雙橋、過高峰的“官道”,但這條“官道”也不好走,特別是過高峰隘,地勢險峻、路況惡劣,每走一趟,都要膽戰心驚。
說到廣西早期修建的鐵路與公路,就不能不說到陸榮廷了。陸榮廷(1859-1928),出生于武鳴縣(2016年5月27日改為南寧市武鳴區)寧武鎮雄孟村壘雄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漂泊異鄉,年輕時落草綠林,1894年受到朝廷招安,當上了清軍管帶,在清剿綠林游勇、鎮壓會黨起義的過程中,屢建功勛,隨之官運亨通,扶搖直上。辛亥革命以后,陸榮廷被授予“寧武將軍”“耀武上將軍”,擔任“廣西都督”“兩廣巡閱使”等職。1924年陸榮廷下野,后寓居在有“人間天堂”美譽的蘇州,1928年于上海病逝。
1913年,年已54歲的陸榮廷攜帶家眷及警衛人員,浩浩蕩蕩地衣錦還鄉,他在縣城城廂鎮大興土木,營建“上將第”、業秀(其父名)公園、明秀(其叔父名)公園、“上將臺”等建筑。1914年,縣城的“將第工程”全部竣工之后,陸榮廷又聘請省內外著名的地理先生前來考察論證,在他父親墓地附近,依傍武鳴河的一塊30多萬平方米的平地尋得塊風水寶地,于是命手下人,修建一個頗具規模的莊園——“寧武莊”,隨之在此建起陸氏家祠。據當地老人說,陸氏家祠的門樓上,有陸榮廷親自手書的“忠義報國:孝友存家”的對聯,后庭供奉著陸氏歷代宗親的神位以及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祿位,陸氏家祠后庭還豎起一尊陸榮廷的半身塑像,兩旁有一對聯:“寧將齊公迎官長:武以全群為我民”,可惜的是,現在“寧武莊”已被歷史風云所湮滅了。
在營建“寧武莊”的同時,陸榮廷還注意引進新的工程技術,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稱道,1914年他在“寧武莊的河邊新建了一座小水電站,供寧武莊的生活用電。因為陸榮廷早年在越南活動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也在越南乘坐過法國人經營的火車,深知鐵路運輸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武鳴河上架起了一座自北向南的鐵橋,高價從越南請來了法國鐵路工程師,又從龍州進口了一批鋼軌,采用當時越南鐵路窄軌1067MM的標準,(目前中國鐵軌寬度為國際通用標準1435MM)以鐵橋為起點修建了3條小型鐵路。一條是“寧武莊”直達縣城的鐵路,長度約為10公里:一條是“寧武莊”沿張朗村邊直達壘雄村(陸榮廷出生地)的鐵路,大約4公里,這兩條鐵路都鋪軌了:另外一條是“寧武莊”經鄧柳、仙湖到府城,全長大約80公里,當時此路路基已經完成,但未及鋪軌。
陸榮廷在兩條鋪軌的鐵路上,使用的是手搖機車,在當時已算是先進的交通工具。可惜好景不長,1921年廣東軍閥陳炯明討伐陸榮廷,“東兵”入侵武鳴,燒殺擄掠,無所不為,陸公館、“上將第”、明秀園、“寧武莊”等全部遭兵燹,只剩殘墻斷壁陸榮廷苦心所建的鐵路當然也沒能幸免。“東兵”退出武鳴后,殘余的鐵軌被陸榮廷的第三子陸裕藩逐年拆去賣掉。至今,當地老百姓對陸榮廷修建鐵路一事,仍然津津樂道,有人說,倘若這3條鐵路能保存到今天,倒真是價值連城的文物了。
陸榮廷擔任廣西都督后,將省會由桂林搬遷到南寧,經常往返于南寧和武鳴之間。他每趟回老家,費時費力、勞頓不已,自然是心有不悅,同時他還從攻防戰略和治安方面考慮,將“米花坪卡”哨所設在高峰隘之上,炮臺建于小高峰上,極需要在高峰上修建一條大路,作為軍隊調防之用。于是陸榮廷派他的“督軍署工兵營”重新開筑“官道”,“拓石興工,夷平高峰”,“不勞民費,不鑒民眾”,“至民國二年修筑完竣”,當時此路,被老百姓稱之謂:“南門大路”,亦是早期舊邕武公路雛形。
民國三年(1914年)四月,陸榮廷接受袁世凱的“寧武將軍”冊封。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準備登基做皇帝,派心腹王祖同任廣西巡撫,目的是為了監視陸榮廷。陸榮廷為了避開監視,假稱有病,回到“寧武莊”隱居。為解決交通極不便的問題,陸榮廷再次調動他的“督軍署工兵營”,修了一條起自南寧北門(即今市工人文化宮),經二塘、三塘、大小高峰、米花坪、騰翔、雙橋到武鳴縣城,然后轉至“寧武莊”的汽車路,這實際上是沿著原“南門大路”修筑起的早期邕武公路。endprint
民國五年(1916年),陸榮廷率軍參加“護國討袁戰爭”。舊邕武公路筑路工程因兵事爆發而停頓,一直到討袁戰爭的兵事結束后,又繼續修筑。民國八年(1919年),此公路延伸到了“寧武莊”,才算竣工通車,全長約53公里,應該說這就是早年的邕武公路。
舊邕武公路通車后,陸榮廷特地從廣州購買了一輛小蓬布汽車,用船載運到南寧,從此陸榮廷坐車往返武鳴至南寧,就快捷方便多了。不過,當初的舊邕武公路上,行使的車輛并不多,只有陸榮廷的私人小汽車和他的軍政機關專車往來,而那時的舊邕武公路,實在是簡陋,運行狀況不佳,路面大多順著自然地形而建,路陡彎急,寬窄不一,最寬處8米、最窄處6米,只能容納兩輛小蓬汽車相對行駛,況且每逢大雨之后,路面被沖刷,斜坡崩塌,涵洞堵塞,又不能行車了。民國十年(1921年)后,才有民營“粵西汽車公司”的車輛行駛。后來,陸榮廷被迫下野,舊邕武公路逐漸荒廢,“粵西汽車公司”改業經營。民國十七年(1928年),邕武公路由“南寧區公路管理區”接管,再次將路修復,開放商業車輛行駛,又有民營“民生公司”置車行駛,重新加入商業運營。
民國二十年(1931年)以后,舊邕武公路由廣西公路局接管。當局對公路進行修整,“鋪設沙石,加寬路面,改善彎道,挖低斜坡,整理涵洞”等。但是,修整工程太大,效果一直不佳,據民國二十四年六月《廣西道路特刊》載:接管后的邕武公路的路況仍很差,“全路十之八九,徑行于坡嶺崗巒之間,曲折多而彎度大,起伏頻而坡度急,路幅之寬狹不一,每到雨季,斜坡崩塌常有所聞。”故國民政府公路部門重新測量,對此路作了根本性改造,重新修橋11座、涵洞160處,將高峰隘改線,北段改路以伸長斜坡度和減小彎度;南段挖石,降坡六七米:全線加鋪沙石:將高峰山腳的大陡坡改由山麓左邊經過,造就一“之”字型路線,“沿山籬繞行于山腳”。舊邕武公路經過如此浩大的修整,路況有了較大改觀。再之后,舊邕武公路逐漸延伸到了百色、河池地區,成為桂西南的交通干線。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抗日的需要,國民黨當局炸毀了剛剛竣工的錢塘江鐵路大橋。同樣的悲壯事情也發生在舊邕武公路上,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為阻止日軍向華南進攻,武鳴的民眾奉命把舊邕武公路徹底破壞,路面多處被挖掘,橋梁的涵洞多被炸毀,這對于通車不久的舊邕武公路來講,實在有點可惜,但是這是反侵略戰爭的需要,老百姓毫無怨言。抗戰勝利后,舊邕武公路經過幾次修復,成為廣西通往云南貴州的主要交通要道,1949年12月廣西全境解放后,人民解放軍陳賡兵團,就是經過舊邕武公路挺進云貴地區的,應該說舊邕武公路的作用,有目共睹,是載入史冊的。
解放后,南寧到武鳴的交通狀況有了質的變化。1950年,舊邕武公路由武鳴公路養路段進行路面及橋涵全面維修,民眾義務投工,當年就恢復通車。后來,人民政府多次下撥資金,對舊邕武公路進行修整,1958年高峰路段施工降坡兩米,以后全線加固路基,填石鋪沙,設道班專門養護,成為南寧通往桂西南以及云南、貴州的全天候交通線,不過舊邕武公路險峻的路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還是時有交通事故發生。
改革開放后我們國家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舊邕武公路早就不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上世紀80年代末期,邕武二級公路建設成功,公路路況得到了根本的好轉,公路不再通過高峰,而是穿過燕子嶺隧道。后來,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公路朝著高速化發展,2004年9月28日竣工的、全長236公里的“都(安)南(寧)高速公路”,在武鳴過境為63公里,之后又修建了“南武大道”,讓武鳴與南寧之間交通更為快捷了。今日的老百姓從南寧到武鳴極為方便,有多條高等級公路可走,不管走那一條,大約只要半個多小時就可走完行程,真可謂是“天塹變通途”!
如今翻開塵封的歷史,掐指一算,舊邕武公路從籌建算起,至今經歷了百年的風雨滄桑,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的變遷,就是廣西公路百年發展的縮影,其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直到今天,舊邕武公路還在發揮著作用,它還是武鳴城區到靈水風景區的主要通道,這條路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老百姓說到舊邕武公路的時候,總是感慨萬千,人們不能不承認,舊邕武公路的的確確有著不可取代的歷史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