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英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60年過去了,八大提出并奠定的一些思想原則和目標理念,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淡出歷史,反而經歲月的沉淀而彰顯價值,可謂高瞻遠矚、歷久彌新。
劉少奇負責起草政治報告
八大的準備工作,是在毛澤東的主持下進行的。根據分工,劉少奇負責準備八大的政治報告。
1956年初,劉少奇指定陳伯達起草八大政治報告初稿。應該說,陳伯達起草這個報告是用了一番心思的,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完成了初稿。劉少奇看后不太滿意,于是轉給胡喬木,讓他提意見。胡喬木看后,向劉少奇匯報說,這個報告的初稿不像一個政治報告,倒像一個學術報告。劉少奇認為胡喬木的評價是正確的,便說:“你說不像政治報告,他寫的不行,你來起草一個吧。”
起草政治報告,是八大準備工作的重中之重。政治報告的指導思想是什么?這是劉少奇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會議上作《論十大關系》報告后,劉少奇關于八大政治報告的思路逐漸清晰,隨之決定:八大政治報告的起草應以《論十大關系》為指導思想。他對報告起草小組的同志說,有了毛主席的這個講話,我們的報告就有了主調。八大報告要以毛主席講的這個十大關系為綱,這樣八大報告和毛主席講的十大關系就融為了一體。
胡喬木按照劉少奇的意見重新起草了八大政治報告初稿。劉少奇作為起草工作的負責人,同毛澤東密切配合,報告起草的每一稿幾乎都送毛澤東審定。兩人在這段期間信函往來十分頻繁,很多問題都是經過共同商量才最后確定下來。據劉少奇的秘書劉振德回憶:劉少奇同志對政治報告的起草和修改特別認真仔細,一直到距開會時間很近了,還在逐段逐句逐字地斟酌,甚至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肯放過。
就這樣,一直到1956年9月14日,即八大政治報告在全體大會上宣講的前一天,毛澤東還在審閱修改劉少奇送來的“國際關系”和“黨的領導”部分的清樣,并在給劉少奇的批示信中說:“你在其余地方有修改,請直付翻譯并打清樣,不要再送我看了。”
應當看到,從建國初期到黨的八大召開,毛澤東和劉少奇在一些問題上雖然有過分歧,但這主要是在一些具體工作層面上的分歧,在主導思想方面劉少奇與毛澤東是高度一致的,這從八大政治報告主要內容就可以看出。第一,關于黨的中心任務。在政治報告里,這樣寫道:“目前我們黨的中心任務,就是要依靠業已組織起來的勤勞勇敢的六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來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國經濟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狀態,使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富裕起來。第二,關于防止個人突出。在政治報告的初稿上,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還應該永遠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毛澤東同志在我們還沒有進人大城市以前,就號召共產黨員不做壽,不送禮,在中央和各級負責同志外出工作或作其他活動的時候不許組織歡迎歡送,不許獻旗獻花,不經中央同意不許以人名為地方、機關、企業等命名。正是本著這個精神,在八大政治報告“黨的領導”一節中,加強了關于貫徹執行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和擴大黨內民主的論述。而且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把防止對于個人的神化,作為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重要內容。
鄧小平曾婉拒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
在中共八大籌備過程中,中央曾設想中央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這個設想已寫進了新黨章草案),由毛澤東擔任主席,劉少奇擔任副主席。在醞釀討論時,劉少奇提出應多設幾位副主席。經過慎重研究,七屆七中全會接受了劉少奇的建議。將新黨章草案的有關條款改成“選舉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總書記一人”。毛澤東在七屆七中全會的講話中對這個改動作了說明:“一個主席、一個副主席,少奇感到孤單,我也感到孤單。一個主席,又有四個副主席,還有一個總書記,我這個‘防風林就有幾道。”
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鄧小平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一向做事謹慎,對于這個總書記,一開始提名的時候,他是不同意的。
據劉少奇的秘書劉振德回憶,八大會議期間,有一次政治局常委開碰頭會。劉振德怕劉少奇找他要文件,就一直坐在會議室門口準備著。常委們在里面說話,他聽得很清楚,議論的內容是動員鄧小平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那天的聲音也比較大,他一再推辭:“我不行,我不行,我的威望和能力都不行,我難以勝任,還是讓別人當吧!”鄧小平的態度誠懇而堅決。這時,毛澤東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說:“我們是‘醫生,書記處是‘護士,你是‘護士長,還是我們的助手嘛!”周恩來接著說:“毛主席比喻得很形象!”毛澤東又補充說:“其實,還是你那個秘書長的差事!”其他幾位常委也幫著動員鄧小平。這時,劉少奇說:“主席,我看就這樣定了吧!”“好,定了!”毛澤東一錘定音。其他常委也異口同聲地說:“定了!”鄧小平沒有再推辭。
在中共中央決定鄧小平任總書記時,他曾向毛澤東提出,書記處還是作為政治局的辦事機構,負責對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呈送。毛澤東不同意并強調:書記處是黨中央的辦事機構,什么事都要管,中央的事都由書記處去做,發文用中央的名義。這實際上是賦予書記處重要責任,也是對鄧小平的一種信任。在以后書記處的工作中,對承辦軍隊和國務院的文件,一般都是按照鄧小平的意見轉(傳)出去。書記處成立后第一次開會時,周恩來參加了,鄧小平提出讓周恩來主持會議,周恩來一再說他不宜主持中央書記處的會議……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是毛澤東在八大開幕詞中所講的。
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現在面臨的任務,就是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中國共產黨面前的工作是很艱苦的,經驗是很不夠的。毛澤東強調:“……國無論大小,都各有長處和短處。即使我們的工作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績,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這篇開幕詞不足2500字,竟博得了34次熱烈掌聲。endprint
開幕詞的起草,是八大召開前夕毛澤東做的一項重要準備工作。關于開幕詞,毛澤東寫了兩次稿子,但都沒有寫完。也許是對自己寫的稿子不滿意,毛澤東又請陳伯達代為起草。但毛澤東看后認為陳伯達的稿子寫得太長。扯得又太遠,也不太滿意。于是他又要田家英起草并囑咐說:“不要寫得太長。有個稿子裝在口袋里,我就放心了。”這時距離大會開幕只有幾天了,十分緊急。34歲的田家英很快趕寫出了一稿。
毛澤東對田家英這一稿比較滿意,又親筆作了多處重要修改和補充,并且加了兩段話。第一段是紀念已經犧牲的同志和朋友的話。毛澤東以飽含深情的筆調寫道:“從我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11年間,在全中國和全世界,為了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事業而英勇奮斗和辛勤工作,因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同志和朋友,是很多的,我們應當永遠紀念他們。”
另一段是關于黨的路線的正確性和黨所處的地位的文字:“……在兩個革命的實踐中,證明了從七次大會到現在,黨中央委員會的路線是正確的,我們的黨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我們的黨現在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團結,更加鞏固了。我們的黨已經成了團結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
毛澤東隨后又讓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送給有關的人員審閱修改。這已經是9月14日凌晨了,距離大會開幕只有一天的時間。就這樣,這篇稿子吸收了大家的意見,越改越好,毛澤東終于滿意了。
毛澤東在黨的會議上所作的報告和發言稿,一般不讓別人代筆,都是親自動手,八大開幕詞可以說是個例外了。
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劉少奇在七大作修改黨章報告時,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但在包括八大黨章和修改黨章的報告在內的所有文件中,都沒有再出現“毛澤東思想”的提法。
對于這個問題,有些言論認為,八大不提“毛澤東思想”是中央壓制毛澤東,“要他交出權力”。而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正是毛澤東本人多年來的一貫主張,是根據毛澤東本人多次提議而決定的。
毛澤東曾說:“如果把毛澤東思想同馬列主義并提,有人會認為是兩個東西,為了不使發生誤會,就不提毛澤東思想。”
1952年9月25日,毛澤東對《人民日報》送審的國慶社論提綱草稿作了兩處修改。一處是將“這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無敵力量”中的“毛澤東思想”刪去,另一處是將“毛澤東思想使中國人民充滿著無限勝利的信心”一句,改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毛澤東同志使中國人民充滿著無限勝利的信心”。同時批示:“不要將‘毛澤東思想這一名詞與馬列主義并提,并在宣傳上盡可能不用這個詞。”在1953年4月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中,刪去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體系”的用語。
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專門下發了《關于毛澤東思想應如何解釋的通知》:“毛澤東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誤解。”毛澤東在審閱這個通知的草稿時,還親筆加寫一段話:“寫文章做講演需要提到毛澤東同志的時候,可用‘毛澤東同志的著作等字樣。”因此,中共八大黨章總綱只寫:“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沒有再寫“毛澤東思想”這個詞。
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中共中央才恢復使用“毛澤東思想”的提法。
中共八大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共八大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新形勢下,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的一次重要會議。毛澤東在大會上提出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滿足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號召“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黨的八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探索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初步的成果。
八大以后,在有計劃地引進市場調節機制的基礎上,自由市場一度活躍,個體工商戶有明顯增長,與人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市場生產和銷售得到了初步改善。以上海為例,1956年9月份個體手工業戶有1661戶,10月份即增加到2885戶,到年底增至4236戶。其中還出現了自發經營的較大的手工業個體戶和手512512場,人們稱之為“地下工廠”,也出現了“地下商店”……對此,毛澤東認為:“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過早了,只搞了兩年退卻就轉為進攻,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充足。我們保留了私營工商業職工250萬人,俄國只保留了八九萬人。還可以考慮,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以開私營大廠,訂個協議,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可以開投資公司,還本付息。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引自《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頁)
中共八大后,毛澤東、劉少奇等黨的領導人的思路是很廣的,探索的步子也是很大的。他們關于搞活經濟的新思路,是八大確認的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以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政策的新發展。直到1957年。毛澤東還說:我們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
60年前的這些思想,今天看來依然那么新鮮。我們從中看到了它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聯系。60年的風雨兼程,60年的滄桑巨變,更加證實了八大之后這些探索彌足珍貴。
在八大結束后的一段時間里,大會確定的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要決策,在實踐中得到較好的貫徹,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1957年2月,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總之,60年前召開的黨的八大高瞻遠矚,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這一主題,提出并奠定的有關思想原則、目標理念,歷久彌新,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