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佰芳
摘 要:贛州通天巖摩崖書法因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以及特殊的地域環境、時代背景表現出內涵豐富、變化多樣的書法風格。但是近些年學者多從地理、文化、歷史等角度對通天巖摩崖石刻進行研究,而從美術特別是書法的角度的研究較少。從贛州通天巖宋代書法形成的背景、書法特點及價值方面簡析其書法藝術特點與文化意蘊。
關鍵詞:通天巖;摩崖;書法
贛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古稱“虔城”。在贛州城區西北10公里處,有一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的通天巖,因“石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竅通天”而得名。
通天巖石窟,開創于唐末,興盛于北宋,完善于明清。直至今日,通天巖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摩崖石刻與石窟造像,其中留存的歷代摩崖石刻128品。遺憾的是,原留存于龍虎巖題刻19品,于1947年被國民黨軍構建軍火庫時炸毀。本文選擇宋代摩崖書法進行分析主要是因為宋代是通天巖發展最為迅速的朝代,摩崖書法作品數量多、書體豐富,極具代表性。
一、通天巖摩崖書法形成的歷史背景及書體特點
(一)通天巖摩崖書法形成的歷史背景
贛州通天巖摩崖書法形成的主要因素:1.經濟因素。宋代是我國古代經濟繁盛的時代,江南各處通商通航,處在三江(章江、貢江、贛江)匯流處的贛州城,也迎來了巨大的經濟騰飛,作為水路交通與陸路交通的重要樞紐,贛州一躍成為當時全國36座名城之一。經濟的發達也為通天巖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2.時代背景。大批才華卓越的文人到贛州做官,如林顏、李大正多為贛州地方官,同時兼具文人身份,從政、善文。同時贛州作為南北水陸交通樞紐,經濟發達、風景秀麗,吸引大批有識之士游歷贛州,大批文人墨客北上、南下之時均在此停留,如辛棄疾路過贛州時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些都為通天巖摩崖書法的興盛做了人才鋪墊。3.自然資源因素。通天巖為典型的丹霞地貌,奇峰林立、曲徑通幽,同時巖石特殊的材質便于雕刻。便捷的創作條件及士大夫文人開發利用通天巖旅游自然資源是促進宋代摩崖書法繁榮的重要原因。4.能工巧匠資源。客家人南遷帶來了北方的雕刻技術,這些能工巧匠是通天巖石刻能順利完成的歷史機遇。
(二)通天巖摩崖書法的書體特點
目前通天巖留存的石刻中,北宋石刻28品,南宋石刻28品,包含楷書、隸書、行書,其中楷書居多,內容有游記、佛龕題名及供養人題記等。在以行書為主導書風的宋代,贛州通天巖摩崖石刻卻呈現出以楷書為主導的書法風格。南宋摩崖石刻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顏體風格為主基調,筆力彌滿,氣勢端莊雅嚴,既能繼承顏體的厚重沉穩,又能博采眾長,取法多家之長。另一種偏向楷書行書化,較具有意韻,多受“尚意”書風影響,書風活潑、靈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順應時代發展趨勢。
二、通天巖摩崖書法代表作品賞析
目前發現年代最久遠的當屬北宋《陳進之等題名》(見圖1),該石刻位于翠微巖,高70厘米,寬50厘米,共4行,行8字,字徑7厘米,字體為隸書。記錄“莆陽陳進之,率溫陵林安節、楊子常、肖如晦、曾寶臣,熙寧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來。”此摩崖石刻所書時間為熙寧癸丑,即公元1073年,這是一篇普通游記,記錄莆陽(今福建莆田)與溫陵(今福建泉州)的三五好友同游通天巖。在現存題刻中,作品中“溫陵”二字顯示為“溫俵”,據考證,此為1960年維修時,工匠擅自鑿改之誤,而此前的資料圖錄顯示為“溫陵”,如邵啟賢先生于1920年編印的《贛石錄》一書可為印證。
此石刻正文使用隸書書寫,書寫順序從左往右,這種書寫習慣在宋朝并不多見,打破以往的書寫順序。字體結體方整,字形偏扁,加強橫式,舒朗大氣又不失沉穩。起筆方正利落,主筆突出,在燕尾的書寫上作者功力頗深,可看出有調鋒蓄勢的過程但是行筆又不拖泥帶水,收筆果斷,瀟灑快意的書寫想必也是作者當時一覽丹霞地貌險峰奇石后游目騁懷的抒發。此石刻另一大亮點即作者的用筆中帶有楷書魏碑的味道,似乎作者在游覽通天巖石窟后刻意融入了北方石窟寺的藝術風格。
楷書作品當推南宋《李大正題記》(見圖2),其位于忘歸巖正面左側峭壁之上,離地數十米,上書“建安李大正將命冶鑄。淳熙乙未春二月二十三日奉親攜孥來游通天巖。表弟括蒼吳昂同行。”此篇摩崖高350厘米,寬230厘米,共6行,行6字,正書,字徑32厘米,是通天巖目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幅。
資料記載,李大正是南宋著名的鑄錢官員,以善長理財治賦著稱。福建建安(今屬福建建寧)人,曾任江淮、荊浙、福建、廣東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3年)任贛州提點坑冶,負責贛州的錢幣鑄造工作。淳熙十一年(1184年)任利州路提刑,后改任茶馬提舉。李大正這品題刻,正是他在贛州提點諸路坑冶鑄錢司時所題,記載了他于乾道八年(1173年)春二月廿三同家人及表弟吳昂一起游通天巖一事。“攜孥”,率領妻子和兒女。“括蒼”今浙江麗水,意為與括蒼(今麗水)來的表弟吳昂同游通天巖。
此品共36字,字大如斗,氣勢磅礴。正楷書寫,字里行間充滿顏魯公的味道。筆勢遒勁,架構端正,用筆飽滿,主筆挺拔不歪斜,給人以頂天立地之勢。南宋動亂的政治背景與生活的種種磨難,神州的板蕩,使文明遭受到了重創。“隆興合議”成立,對宋金雙方而言,都是難得的修養生息的良機。兩國在和議維持的四十余年內,出現了文化的共同繁榮,此作品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此品崖刻第二列尾字“乙”,橫劃與彎鉤均厚重,唯有收筆之處直出且多了幾分扭轉,此字由于留白較多在整幅作品中十分顯眼,與顏體回鋒收筆、干凈挺拔相比缺了幾分利落。通篇筆劃粗細較為平均,較顏魯公字體略失風骨。雖美中不足,但宋黃庭堅所言:“近世為惟顏魯公、楊少師特為絕倫、甚妙于筆,不好處亦嫵媚。大抵更無一點一畫俗氣。”放在此品也十分合適,此品作為后世學書欣賞之用,也可稱極品。此品摩崖書法書風端莊典雅,運筆渾圓蒼勁,結體謹密,點劃厚重沉著,與同時代范成大尚“端莊典雅”之“意”高度契合。從李大正這品題刻中,流露出政事、親情和自然山水的有機聯屬,而之所以在此幽巖留刻,也是人之真情所歸。
三、通天巖摩崖書法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通天巖的摩崖石刻,的確是一份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是贛南歷史文化的一本字典。例如南宋《李大正題記》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最早記載關于鑄錢的摩崖題刻。宋代,朝廷在各州、各縣盛產銅礦的地方設鑄錢監,役使工匠開鑿礦山,鼓冶鑄錢。南宋,置提領諸路鑄錢司代替少府監統領諸州鑄錢監。由此可知,贛州豐富的礦產資源早在宋代就已經被發掘,也可看出宋代時經濟重心南移,經濟交流重心不僅僅放在長江以北,長江以南也不再是蠻荒之地。這再次印證了南宋設置贛州鑄錢監的史實。
在宋代的56品題刻中,關于福建的地名和人名十分普遍,根據統計,共提到地名8處,人名17處。這些福建籍人士來到贛州,或為官或為商,或是省親或是訪友,這就充分說明在宋代,贛南與福建的經濟、文化交往就已十分密切。這一方面是因為福建的經濟在宋代十分發達,例如福建的泉州在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而當時贛州作為連同南北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且地理位置十分接近,自然與福建的交流眾多。另外,北宋時期由于北方戰亂不斷,金兵犯邊后占領北宋都城開封,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原生活在黃河流域兩岸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南遷。由贛南向閩西遷徙的過程中,打通了武夷山的口隘,開辟了贛南與閩西之間的交通線,而產生贛南與福建人民交流密切的必然結果。從此也能看出南遷的客家人在異地他鄉安居樂業,融入當地的士農工商,并將贛南的經濟推向新的高潮,同時也沒有忽視文化教育,堅持將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這些都具有補史之功效。
古人云:“南人失之柔,不可不見黃河之奔騰;北人失之亢,不可不見吳山之秀美。”贛州通天巖宋代摩崖書法許多作者來自于北方,有些題刻模仿北碑風格,在風景秀麗的南方都是別樣的風采。為之后書家學習提供了別樣的學習、模仿資料,參照摩崖調節自己的書風,博采眾長,此文化價值是不可磨滅的。
通天巖的丹崖峭壁,如同一本厚重的史書,其中蘊含的底蘊與文化并非寥寥千字能介紹完的。用石鑿與石斧記下不朽的歷史篇章,飽經風霜而顯得斑駁的文字正等著我們去欣賞、研究,更需要我們去保護。
參考文獻:
[1]贛州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丹霞悠悠[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
[2]余文龍.江西省贛州府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3]陳方既.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