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地震發生的頻率比較高,地震產生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地震的發生地大部分都分布在一些中小城市,這些城市與大城市相比,其設施更為薄弱,資金更為匱乏,配套不足,其在建設和規劃防震減災避難空間上也存在著較大問題,一般只考慮建筑物的結構是否能夠達到抗震的要求,真正的減災防震能力還非常薄弱。因而需要有針對性的對中小城市的相關避難應急場所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布局,將其整體的應急能力提升上去,以更好的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中小城市防震減災應急避難空間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優化和改進的建議,以使城市的安全得到更好的確保。
關鍵詞:避難空間;防震減災;布局規劃
近年來,我國發生了幾次非常嚴重的地震災害,嚴重的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為了將這類地震災害帶來的威脅盡量的減輕并進一步避免,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減災防震法規,以更大程度上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保證,以使社會主義的整體建設過程得以順利推動。一般地震災害多數會發生在一些較為偏遠的中小城市,而其內部缺乏相應的應急避難場所,同時對于此類項目的重視和規劃程度都存在不足,導致這類城市中的防震減災能力是非常缺乏的,需要將這部分進行及時的補充,實現中小城市中避難空間的合理布局。
一、我國中小城市防震減災空間系統的現狀及其問題點分析
1.我國中小城市防震減災空間系統的現狀
在進行規劃和建設各類應急避難場所的過程中,我國已經得到了一系列的理論上以及實踐上的相關經驗,但是此類工程的作用以及地位并未得到有關部門和市民應有的重視。在一些中小城市中,避難場所已經建立起來,但很多情況只是實現一個試點的作用,系統性的布局并沒有實現。同時規劃以及建設避難場所在我國還處在初級階段,并沒有很好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也沒有豐富的實踐性經驗,導致在全國范圍內的建設工作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足,防震系統使用效率不高,同時減災防震的能力也降低了。另外,在一些小城市中,并未規劃救災系統,只是根據要求單一的建設避難場所,缺乏整體的貫通和聯系,不能有效的發揮其作用。
2.中小城市避難空間系統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的布局
根據目前統計的我國避難場所的分布情況,分布于東部沿海以及省會等大城市的較多,分布于中小城市以及西部地區的較少。而對于已經建設避難場所的區域,分布往往過于集中,這種情況很難實現協調和整合的效果。在規劃城市整體布局時,未能考慮規劃和建設避難場所的問題,只是對已有設施進行改造,導致其利用效率很低。
(2)不完善的資源配套
現階段,城市避難場所存在著的配套設施不足,不能夠滿足規范要求,以及規范性的指導不具備強制性要求等問題。因而,雖然一些中小城市已經將一些避難場所建立起來,但其規模比較小且數量也很少,其配備的相應資源也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實現防震減災的作用。
(3)指示類的標志不明確
在總體規劃城市布局時,因為缺乏相應的認識,已經建立起來的避難場所都處在比較隱蔽的位置,其周邊并沒有非常清晰明確的指示標志,僅大體方位給出指示,人們對其具體的位置在哪并不重視。另外,建設以后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也不到位,一些標示存在著損壞的情況,一旦突發事件發生,避難所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出來。
(4)減災防災的綜合能力不足
在中小城市中,已經建設的避難空間系統大多主要是為了實現地震災害的抵御作用而建設的,并沒有綜合考慮其他災害會帶來的相應危害,在這樣模式單一的情況下,系統整體的減災防災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因而,需要從原有單一模式向綜合模式轉變,提高避難空間系統抵御多種類型災害的能力,將系統整體的減災防災能力提升上去。
(5)系統后期的維護和管理不到位
管理城市避難系統的相關工作,需要多個部門之間進行協同合作,同時地震類災害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都較高,這就加大了整個管理過程的難度。雖然一些相關的規范和法律中已經明確規定了其相應的維護和管理的要求,但是實施措施并不具體,導致其惡劣的周邊環境,設施丟失或損壞嚴重等情況。
二、中小城市中避難空間系統的布局改善
針對目前應急避難空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后,需要確定其問題的根源,確定其布局規劃的合理性,結合中小城市的現有條件,對其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實現避難空間布局的優化過程,將更為高效、合理、科學的系統建立起來,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1.實現避難空間系統規劃的專項編制,建設更為規范的系統
應針對城市的實際情況、用地資源、人口分布、地質構造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確定如何編制其專項規劃,這個過程需要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指導,明確整體的需求,將構建工作進行細分并逐一落實。同時在編制規劃時還需要依據城市的總體規劃情況,結合城市建設和發展的要求,使其服務半徑能夠將整個城市覆蓋,將更為合理科學的系統構建起來。
2.合理科學的構建避難空間系統
各個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老城區的建筑物具有較大的密度,其房屋大部分已經長時間的使用,具有較差的抗震能力,其安全隱患也會較多,其房屋非常有可能在地震中產生倒塌,而新城區的具有較低的建筑物密度,在使應急避難和疏散的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也能夠將一些次生災害容易發生的位置避開,能夠實現分布均衡、建設分級進行以及兼顧遠近的目的。同時,因為建設避難場所的要求是很高的,不是隨便一塊空地就能夠滿足要求,因而需要嚴格控制其建筑用地,選擇過程中必須滿足抗震相關規范和指標。
3.將應急指揮中心建立起來,保證救災道路的通暢性
由于地震災害的不確定性以及突發性的特點,其發生時疏散市民的過程一般都是秩序混亂,沒有組織性的,導致踩踏事故極易發生。因而每個城市都需要設立應急指揮中心,在災害發生時,實現其及時疏導市民的作用,將踩踏類事故盡量減少,使傷亡數量盡量降低。在規劃城市中的避難場所時需要對其周邊環境進行綜合考慮,使其周邊的疏散通道以及城市道路都能夠保證暢通,并且保證避難場所的出入口都能夠實現與城市道路進行有效的連接和貫通。
4.對避難系統的加強維護和管理工作
避難空間的維護和管理工作需要多個部門進行合作才能完成,因而需要使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協調得到加強,將對應的管理制度制定出來,將系統相關的管理機制確立起來,并明確相應的權責,使管理以及維護的工作都能夠實現由專人負責,以保證整體系統的正常運轉,在災難發生時才能夠更好的實現防災減災的目的。管理單位進行日常的維護工作,應急單位也應做好考核和抽查的工作,以保證其內部設備和設施的作用。
5.政府需要加強宣傳工作,將市民整體的應急避難意識樹立起來
建設避難場所是實現城市安全維護的重要工作,政府需要推動加強這項工作的落實,將整個社會的應急意識增強,使人民的自救能力提高,可以使城市在災害中的損失有效降低。
三、結束語
中小城市的避難系統的合理規劃和布局能夠有效的將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因而需要從政府到人民群眾都將這種意識增強,注重避難空間的建設,進行有效的維護,明確相應的權責,改善避難空間系統存在的各類問題,實現系統的改善,以實現更好防震減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少麗.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區位選擇與空間布局[D].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
[2]趙敏,楊劍.淺談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與建設——以綿陽市為例[J].安徽建筑,2012,19(1):74-75.
[3]冉茂梅.基于地震避難行為心理的避難地空間體系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2.
作者簡介:
姓名:劉文(1963.01--);性別:男,籍貫:安徽省金寨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安徽省委黨校;現有職稱: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防震減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