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近年來,城鎮內建筑的數量明顯上升,而建筑行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特點,但隨著行業發展出現的問題是,項目審計工作需進一步完善。工程原有的審計方式隨著行業的發展,逐漸被新的審計方式取代。本文是以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為切入點,分析了其在工程造價審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定額計價;清單編制
引言:
當下,人們更加重視工程造價的審計工作,而隨著行業的變革,對工程造價的審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此,我們可以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完成工程造價的審計工作,改變原有的審計方式,使審計人員形成全過程審計的意識,以讓審計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
工程量清單的計價,是招標人根據中介機構的委托,以及工程情況編寫工程量清單。清單中的內容包括工程的實體、與工程有關的各項措施。
該模式對造價審計與工程原有的造價審計有很多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讓其的優勢更加明顯。其具有的特定是:規則統一,整個清單造價中,會運用統一的計價規則,明確項目的設置,如此,可以使清單內所有工程項目的編碼統一,為后期的造價管理打好基礎;控制工程的消耗量,清單中,會明確工程每部分消耗量的多少,有效控制材料與人員投入,避免了過度消耗的出現,且它會以社會平均消耗量作為指導標準,作為控制的依據。
二、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的造價全過程審計
(一)工程量清單計價與定額計價的比較
工程造價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工程建設使用的所有費用,二是目前我國建筑市場與工程相關的承包價格。對于工程造價的全過程審計,可以用兩種計價方式完成,但前者與后者相比,有明顯的優勢。即前者是由投標人根據相關依據,進行自主報價,并符合清單與施工方案的要求,同時,報出的價格中包含風險因素產生的價格,后者是有既定的金額,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定額計算方式計算[1]。
兩者的不同是:
確定的工程造價不同。定額計價模式中,很多工程造價都是根據國家、地區的定額決定,可得出社會整體的平均價格,由政府控制,所以,其與當下行業的發展情況不符。而工程量的清單計價,是由企業自主提出價格,與市場經濟機制相符。
報價形式不同。定額報價需預先制作直接費用表,再收集材料在不同階段的價格,制作價差表,隨后根據表格內的數據,給出工程造價。而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是通過綜合單價的方式,整理價格信息,最終把單價相加,得到工程造價。
(二)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應用
基于上述工程量清單計價與定額計價的比較,可以得出把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貫穿于整個工程,實時跟蹤整個工程的審計,對工程造價進行合理控制,其包括的環節有項目立項、合同簽訂、工程款的結算等,同時,又因為工程造價有不同的環節,所以,每個環節都有造價控制的重點。因此,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對工程進行實時監督與審計,是優化工程造價控制的途經之一,提高管理效率[2]。
1.清單編制階段的造價管理
從工程項目的角度分析,審計人員根據工程內容列出清單時,必須涵蓋工程各部分內容,總結出工程技術的特點,但隨著工程實際施工的進行,這一方式會有不同方面的局限,由此,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全面了解工程信息,即熟悉施工方案、確定工程有哪些施工內容、施工時的規范與注意事項。同時,編寫清單的過程中,必需嚴格控制項目使用的成本,對此,要求相關人員記錄或分析某項工程內容時,需從不同方面進行審計,把成本控制在預定的范圍內,最終確保項目可以帶來更多的經濟、社會效益。其需要審計的內容包括:對清單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及時發現缺項、漏項的內容并補充;對工程內容、使用的技術有詳細地了解,確保內容的準確無誤,以及使用技術的完整;另工程的施工方必須有良好的經濟實力,并得到社會的認可,一旦工程出現突發情況,可以及時作出調整,變更管理制度中的內容,優化項目管理。
2.合同簽訂、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
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完成的工程項目清單與合同、施工規范有一定的差異,故項目的管理者會根據清單內容,適當調整合同與施工規范的內容,以讓合同順利簽訂,優化施工階段的管理。項目所屬企業與承建方簽訂合同前,如果清單的內容與合同內容不足,建筑企業會派專人分析兩者的差異,把合同中某些內容刪除,用新內容替換,或是修改信息,隨后,把修改后的合同內容及時傳達給承建方,經過雙方商討后,確定合同內容并簽訂。合同內容的變更包括:明確合同內、外內容的區分,并明確標出清單項目變化后責任的承擔方,控制單價,如果其在原定的范圍內,繼續按照原定的單價執行,如果超過,需由項目的承包人承擔,而它只有得到發包人的認可,才可以作為核算依據使用。
同時,如果施工階段的使用的各項成本與清單記錄的內容不符,施工現場的管理者需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不同階段成本的使用情況,加大對成本的控制力度,其控制內容是:把施工現場的簽證管理細化,明確哪些內容屬于應該簽的范疇,哪些在范疇以外;計算現場成本使用的多少,實時調整各項成本使用的比例。
基于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對合同簽訂、施工階段的造價管理,可以讓工程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增加經濟利益。
3.工程竣工的造價管理
工程完工后,需由項目所屬方檢查工程質量,計算工程造價,為承建方支付金額。即在工程的竣工階段,工作人員需收集大量數據、信息,計算各部分施工花費的成本,并用相應的方式加以控制,讓其符合工程規范提出的要求,以此確保施工的管理有序展開,從而幫助企業得到更多的經濟收益。
其包括以下內容:
審查決算的編制。項目決算所需的費用有工程費、安裝費、材料與人員費等,竣工結算是把所有費用的使用情況整理后,做成總結性文件,作為工程驗收的重要依據,反映真實的工程造價。
審查項目建設和執行情況。工程項目在施工前,相關工作人員會預先概算工程的進行情況,而該概算是否執行,或是是否出現超過概算、規模的現象,以及工程是否存在質量問題,這些都是影響造價管理的因素,對工程最終完工的時間有直接影響。
審查尾工工程。每個工程項目到后期都會進行收尾工作,有尾工施工,管理人員與審計人員需準確核實尾工的工程量,以概算為前提,留出足夠的投資額,以免出現新工程,增加造價。
結語:綜上所述,在項目中使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可有效控制造價,并提高造價控制與管理的水平,符合行業與市場變化的要求,讓工程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而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應用后,也可以強化審計人員的全過程審計意識,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董沛沛. 基于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公路工程實施階段造價管理分析[J]. 建筑設計管理,2016,33(05):43-45.
[2]賈沖. 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下施工單位對工程造價的控制[J]. 建材與裝飾,2016,(31):161-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