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FO制度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完善的一項公司治理機制,CFO在上市公司高管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負責公司的會計、財務工作,參與公司的戰略規劃決策。CFO薪酬是上市公司股東對CFO代理行為的回報和有效激勵。盈余是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間內經營成果的表現形式,是上市公司向投資者傳遞的重要信息。盈余質量是盈余最重要的信息。合理有效的CFO薪酬激勵契約應該反映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而不僅僅鎖定于年末的盈余數值。
關鍵字:CFO;薪酬盈余質量應計項目
1、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公司經營業績的相關性是判斷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分析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有助于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按照委托代理理論,建立在經營業績基礎上的報酬激勵計劃能夠有效地激勵代理人努力工作,以最大化雙方的利益。如果高管薪酬激勵不以公司業績為基礎,這就為高管尋租提供了機會,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現象便會層出不窮。
2、理論及假設
盈余質量指標對于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它們被大量的使用者作為企業業績的綜合計量方法來運用。然而目前學者們對于盈余質量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定義,它還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在會計文獻中出現了幾種盈余質量的定義。
本文采取的觀點是:高質量盈余是指該盈余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當期盈余是預測未來盈余最有效的指標;低質量盈余則指該盈余具有暫時性和波動性,通過當期的盈余不能有效地預期未來盈余。基于盈余各組成部分的不同持續性,本文將通過分析盈余各組成部分的方法來衡量盈余的質量。
會計報告的盈余包括了非經常性損益和經常性損益性兩部分。經常性損益是公司的日常活動帶來的損益,是企業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投資者可以據此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以及判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非經常性損益具有一次性、偶發性的特點,投資者無法通過非經常性損益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
3、樣本選取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仍處于完善階段,CFO職位在各上市公司的設置情況不太一致,在樣本篩選時我們將CFO界定為負責公司日常財務、會計工作的首席財務高管人員。研究樣本數據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北大CCER數據庫及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使用了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在樣本的篩選過程中剔除了部分不適用數據。
4、模型構造
為了逐層遞進地研究我國上市公司CFO薪酬與盈余質量的相關性,在前文理論支撐的基礎上基于等式:盈余=非經常性損益+經常性損益,盈余=非經常性損益+應計項目+經營性現金流,我們構造了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共三個模型來檢驗假設,模型如下:
COMP=C+α1Earnings+α2SIZE+α3RET+α4SOE+α5Committee+α6Areas+α7Industry+v(模型1)
COMP=C+β1Extraitems_returns+β2Normal_earnings+β3SIZE+β4RET
+β5SOE+β6Committee+β7Areas+β8Industry+v(模型2)
COMP=C+λ1Extraitems_returns+λ2Accruals+λ3Cash_flow+λ4SIZE
+λ5RET+λ6SOE+λ7Committee+λ8Areas+λ9Industry+v(模型3)
三個模型中的變量定義如下所示:COMP指上市公司年報中準確披露的CFO年度薪酬;Earnings指會計報表中披露的凈利潤;Extraitems _ returns指非日常的交易或事項給上市公司帶來的損益;Normal _earnings指日常交易或事項給上市公司帶來的損益;Accruals指應計項目;Cash _flow 指日常經營活動的現金流。控制變量定義為:SIZE指上市公司規模;RET指股票年收益率;SOE指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性質(國有控股為1,非國有控股0);Committee指薪酬委員會的設立(設立薪酬委員會的公司為1,其他公司為0);Areas指上市公司所在地區(東部地區為1,其他地區為0);Industry指上市公司行業(制造業為1,其他行業為0)。
C表示模型的常數項,α、β、λ分別表示三個模型中相關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v 表示模型的隨機擾動項。為了控制不同上市公司規模對CFO薪酬的影響,在模型中我們用上市公司的年平均資產對CFO薪酬、盈余、非經常性損益、經常性損益、應計項目和經營性現金流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5、實證檢驗結果
通過前兩個模型的實證檢驗分析發現,扭虧樣本的CFO薪酬與經常性損益的相關性不顯著而與非經常性損益的正相關性非常顯著,它不僅顛倒了兩者預期的顯著性,而且CFO薪酬激勵契約賦予了進行盈余操作的非經常性損益更大的權重。通過模型三的檢驗分析發現,扭虧樣本的CFO薪酬激勵契約同樣不能區分應計項目和經營性現金流。從實證檢驗結果來看,扭虧樣本的CFO薪酬激勵契約是不合
理的,它反而“激勵”了上市公司CFO進行盈余管理操作。
通過三個模型對利潤平滑樣本的檢驗分析發現,利潤平滑上市公司的CFO薪酬激勵契約比較于全樣本而言進一步弱化了非經常性損益的權重和顯著性,但經常性損益仍存在類似“功能鎖定”的現象。
6、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CFO薪酬激勵機制有了較大的突破和改進,但同時仍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基于前文的實證分析結果,本文認為我國上市公司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改進上市公司CFO薪酬激勵契約。
第一、應該加大力度區別盈余中的非經常性損益和經常性損益,分別賦予它們合理的權重系數,以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尤其是扭虧上市公司應更加重視。
第二、應該區別反映經常性損益中的應計項目和經營性現金流。解決對經常性損益的“功能鎖定”現象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完善CFO薪酬激勵機制的重要任務。經營性現金流對企業的發展和正常運作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CFO薪酬激勵契約中應加大對經營性現金流的重視,以激勵上市公司CFO加強現金流的管理和控制,保障企業的健康發展。
(本文系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專業碩士課程建設“案例教學法在MPACC營改增稅收籌劃課程教學中運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朱浩然(1994—),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會計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