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對生命的密度有新的看法,而且對生命的長度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契合這一愿望,康養休閑生態旅游悄然興起,“康養+運動”融合發展新興產業也順理成章。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體育健身與文化、旅游、醫療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能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找準角色定位,優化產業培育環境與結構,培育新興業態
結合地方實際,給自己準確定位。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吸引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其中,逐步形成以體育主體產業為基礎、多業并舉、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1.找準角色定位,增強產業發展動力。一是正確處理政府、企業、市場三者在“康養+運動”產業培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創新“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模式,積極探索建立重大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市場化運作機制,在體育競賽這件事情上瀝青政府、企業、市場三者的相互關系,努力營造健康、安全、有序的產業發育環境,最終達到形式市場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競賽組織專業化的目標。二是增強運動康養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體育彩票灌注了社會人士的愛心,也融進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對體彩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營銷范圍,提升體彩市場銷售份額,形成人人支持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從制度和法律層面規范體彩銷售行為,建立體彩銷售扶持獎勵制度,保障體彩公平、公正發行。增加體彩銷售網點,以此籌集體育彩票公益金,助推“康養+運動”產業健康發展。
2.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興業態。一是優化“康養+運動”產業結構。實施健身休閑品牌戰略,以品牌創建帶動其他產業良性發展。壯大整體規模,以區縣城區為中心打造精品健身俱樂部,形成品牌核心區,輻射帶動周邊項目。在戶外則可以開展漂流、滑雪場、水上游樂體驗、草場戶外運動營地、環山道自行車賽等項目,打造一批戶外健身休閑經營主體,讓人們可以在冰雪、水上、山地等項目中有選擇的余地。也可以在旅游景區修建傳統體育展示區,讓游客能參加地方傳統體育表演、購買體現地方特色的別樣體育用品,吸引游客的眼球。二是培育運動康養產業新興業態。打造新載體,比如建設運動康養城、生態文化體育公園、亞高山康養運動中心等項目,完善配套設施,促進健身休閑與文化、旅游、醫療、養老、房地產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規模效應。三是培育“康養+運動”產業市場。倡導“擁有健康體魄,快樂幸福生活”理念,進一步培養群眾體育健身意識。以優惠政策促進各類民間資本進入體育健身休閑行業,使體育健身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模式多樣化,積極支持體育旅游、戶外運動、極限運動、電子競技等新興體育產業領域,支持他們開發新的趣味性強的健身休閑項目。加強風險評估,對民間資本投資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要進行技術指導與安全監督。推行醫保健身“一卡通”制度,讓健身消費熱起來。
二、以地方傳統特色體育項目為切入點,打造品牌體育賽事活動,滿足游客的特殊需求
以民族特色引導“動養”項目發展,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各單項體育協會協作、社會共同參與的大體育活動格局,逐步打造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體育賽事。
1.抓好地方特色體育項目建設,建好傳承基地。一是深入挖掘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每個民族有自己特定的傳統體育資源,各個區縣體育局要把它們發揚光大。比如就重慶市石柱縣來講,有擺手舞、舞龍、舞獅、龍舟、竹鈴球、搶天地球、打蓮簫、六紅、扭扁擔、板凳龍等土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在傳承上下工夫,以賽事活動為引領,推動民族特色體育項目發展。二是建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基地。在部分中小學設置單項傳統體育項目專業體育場,成立相應的訓練隊伍。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強化訓練,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特色體育后備人才。
2.創新比賽模式,打造體育賽事品牌。一是高起點規劃,積極承辦體育賽事。充分利用山、水、林等自然戶外“動養”資源,依托旅游景區資源,引進專業的體育傳媒公司,高起點規劃賽事活動。比如申請承辦全市漂流賽、登山賽、公開水域游泳賽。健身氣功、太極拳等項目具有組織優勢和群眾優勢,可以通過承辦全市健身氣功交流、太極健身表演等賽事,帶動中老年群體的積極性,推動中老年人群“動養”項目的發展。二是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賽事的開展。以政府為主導,每年定期開展民族體育運動會,并逐步增設一些民族特色體育運動項目。支持各單位定期開展足球、乒乓球、籃球、羽毛球、棋牌、廣場舞等全民健身活動,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樹立“健康是為了更好的工作”這一理念。
三、強化用地政策扶持,創新體育基礎設施建管制度,打造新型體育人才梯隊
1.政策有所傾斜,激勵做出貢獻者。一是滿足合理的用地需求。新建小區要按相關標準規范配套群眾健身相關設施,使廣大群眾閑暇之余有活動場地放松放松。對申報的體育項目用地,要請專家進行科學論證,然后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鼓勵多以租賃方式供應“動養”項目用地,以此節約土地資源。二是建立組織領導結構。將運動康養發展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由分管體育工作的副職牽頭,體育、發改、財政、國土、規劃、文化、衛生計生、工商、旅游、教育等多部門合作的“動養”發展工作協調機制,研究解決各種相關問題。三是建立激勵機制。每年把一定比例的體彩公益金用于獎勵那些有特殊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鼓勵其在運動康養事業發展中做出卓越貢獻。
2.創新體育基礎設施建管制度,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一是加快運動康養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館、社區多功能運動場、鄉鎮(街道)健身廣場、體育公園、戶外活動營地等公共體育設施,構建中心城區、鄉鎮(街道)、旅游景區(點)三級空間格局。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專業化體育場館以及體育健身休閑基地,打造集山地越野跑、山地自行車、汽車越野、無動力滑翔、野營露宿于一體的國家級體育戶外運動基地。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運營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投資建設的公共體育場所,要準確把握經營性與公益性的關系,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堅持兩者并重。二是完善運動康養基礎設施管理制度。按照“誰所有誰監管”原則,建立開放時間、器材損耗、使用安全等相關管理制度。推進各級機關、企業、學校等各類政府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并建立完善開放制度,政策性引導社會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釋放潛在的體育設施資源。政府投資建成的體育場館在堅持公益屬性的前提下,推進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公共體育場館的經營與管理活動,扶持體育場館運營專業機構發展,進一步提高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水平。
3. 打造新型體育人才梯隊,建立地方體育人才數據庫。一是培育新型體育人才。建立健全《特殊體育人才培育制度》《特殊體育人才獎勵辦法》,大力培育體育人才。人才培育不僅重視理論學習,還要重視實踐,兩者相互結合。課程安排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二是協調處理好與各體育社會團體的關系,增強體育社團的社會功能。輻射各鄉鎮(街道)和重點村(社區),形成網絡覆蓋。三是建立地方體育人才數據庫。加大對體育人才的挖掘、引進、培育力度,注重培訓,著力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業務水平,積極開展“好體育人”為民惠民志愿服務活動。對本地熱愛體育的人才要借助人社局的資源進行梳理,進行重點培育,使他們成為該行業的領軍人物,帶動該地體育事業大發展。